“少小离家老大回”——说说“少”和“小”都是“会意字”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4-12-29 22:32:52

天宝三年(744年),八十有六的贺知章辞官还乡,竟已离家逾五十载,遂作《回乡偶感》诗二首。

其一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属“句中对”,与“老大”对仗。

就“构词”讲,中国自古讲究“双声叠韵”——“少小”为“叠韵”,与“踟蹰”这样的“双声”构成道理一样——“踟”,就是“蹰”;而“少”也即“小”。

甲骨文中,已经有“少”和“小”字,分别写作四“点”和三“点”。

(甲骨文“少”字“小”字)

殷商卜辞中,“少”“小”其实为一字——三“点”,不过是四“点”的简省而已。

如“人二三八九”卜辞:“壬戌卜,甲子少(小)雨”——占卜甲子这天或有小雨——“小雨”之“小”,为四“点”。

而“拾七、九”卜辞:“其遘小风”——卜风之大小,为三“点”。

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考证,“少”为“沙”字初文。

马叙伦先生《读金器刻词》以休盘、无惠鼎等青铜彝器铭文为证,后来“少”加“水旁”为“沙”,孳乳成了合体字。

(甲骨文“沙”字和金文“沙”字)

《说文》:“沙,水(中)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见。”

许慎的意思,是说“沙”为“会意字”。

“沙”是“会意字”不错,但他以“水少沙见”解释“沙”字一定是错了。

缘由,就在于许叔重无缘见到甲骨文。

的确,“沙”以“水(中)散石”会意,然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初文“少”,已有了更重要的本义——加“水旁”而与初文区别,只是为了不相混淆罢了。

或曰,“少”最初确为浅水中可见细微石粒之象形,但其所体现的本义,一开始就是借如此渺小的沙粒,会意“大小”之“小”状态。

甲骨文“大”,象人正面伸臂站立之形。其最初,并非要表示“大小”之“大”,而是为与象婴儿尚在襁褓状的“子”相区别表示“大人”“成人”,因而是名词。

(甲骨文“大”字和“子”字)

不过,在上述比较和区别中,“大”已经包含了“大小”之“大”的含义,遂自然而然地隐身有了形容词的词性。

最早的文字,先产生的肯定是名词,然后是动词。

仅此还不够,要完整记录语言,就必须有形容词以及副词、虚词等等。

这种词汇的丰富过程,一种路径,是通过原有的名词等演化、引申,如“大”字;还有一种路径,就是通过“会意”方式造出新字,如“少”“小”等。

《说文》:“小,物之微也。从八、丨,见而八分之。”

“小,物之微”,多少沾边儿。后面的解说,还是错了——许慎不知道,“小”是“少”的简省之结果。

《说文》又:“少,不多也。从小,丿声。”

“少”无论如何不是“形声字”——许慎,未见过甲骨文,不知道殷商时“少”“小”为一字,只有笔画繁简的区别,也不知道“少”是“沙”之初文。

这也的确怪不得他。

《说文叙》里,许慎提出了他的造字“六书说”。

细究起来,在他之前还有班固的“六书说”和郑众的“六书说”——三种,皆源于刘安刘歆父子。

相较来说,应该郑众的“六书说”更接近刘氏父子的六书理论,也更符合后来被称为汉字的文字造字阶段及过程。

郑众“六书说”认为,最基础的造字方法是“象形”,然后是“象意”。

“象意”,便是后来许慎所说的“会意”。

推敲起来,“象意”似更精准——象某形而取其意——如“少”“小”,象沙粒而取其“物之微”的含义。

于是,有了“大小”之“小(少)”,后来又引申为“多少”之“少”,一直沿用至今。

0 阅读:5
作家老沈的文笔

作家老沈的文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