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误伤去世、还是因病早亡——隐志郡王奕纬(下)

伯虎 2021-11-14 20:11:35

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皇宫内再传喜讯,已经晋封为静妃的博尔济吉特氏再次为道光帝诞育皇子,生下了皇三子奕继,道光帝长出一口气,看来自己还是可以再生育皇子的,皇室的传承应该能延续。可不过五十天后,刚有了一些信心的道光帝又遭遇当头一棒,皇三子奕继也重蹈二哥奕纲的覆辙,因病夭折了。得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道光帝简直欲哭无泪,想要获得皇子怎么就这么难。

于是,在二弟、三弟相继夭折后,已经二十二岁的皇长子奕纬又成了唯一的皇子,并且还没能达成繁衍后嗣的重任。这个时候,即使加上已经去世了的道光帝四弟、瑞亲王绵忻的独子奕志(已经改名),嘉庆帝位下的皇孙只有区区两个人(即奕纬和奕志;嘉庆帝第三子惇亲王绵恺的独子奕缵在道光元年夭折,第五子惠郡王绵愉的诸子要到道光末年时才出生),如果这个时候有意外情况发生,嘉庆帝一系的皇室大宗就有断绝传承的危险。所以,道光帝整天为了后嗣的事情而焦躁忧虑、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再生出皇子,或者皇长子马上诞育皇孙,以传承摇摇欲坠的皇统。(真实历史上,奕纬和奕志一生都没有诞育子嗣,如果此时道光帝意外驾崩的话,那皇统可就真的便宜其他宗室了(假如绵愉也早逝或者绝嗣的话)。)

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就在道光帝经年长吁短叹、心忧子嗣单薄、不能保证宗庙承继安全无忧的时候,最大的打击终于不期而至:唯一在世的皇子奕纬,成婚八年之久也没能诞育子嗣,且因此背负沉重精神负担,导致忧虑成疾、一病不起,身体也迅速垮掉了。

奕纬患病之后,焦急万分的道光帝立即指派太医院御医用心给儿子治病,同时为了奕纬身体能够尽快康复,道光帝还下旨将病中的奕纬自皇宫阿哥所迁居至环境空气更加优良的圆明园内静养,以利于奕纬康复。

但即使有良医侍候,又在风景优美的圆明园内安心休养,奕纬的病情也没有明显好转,且日渐危重。勉强捱过了半年后,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十二,年仅二十四岁的奕纬在圆明园病逝,至死也没能完成皇父的祈愿,能够诞育皇孙。

奕纬患病医治无效、最终病逝之事,在《清史稿》和《清宣宗实录》中都有详细记载,且早在奕纬病逝前半年,就有“大阿哥因病未痊,住圆明园”的记录,道光帝还因为伯父仪亲王永璇私自探视病重的侄孙奕纬,不顾伯父年高位尊而直接斥责、并让伯父之子、堂弟绵志代为受罚、革职;这清楚地表明,皇长子奕纬确实是久病不愈、药石无效而去世的。

而后世民间有流传甚广的传闻:——皇长子奕纬因为人顽劣浪荡、不学无术、读书敷衍马虎,师傅再三劝谏也听不进耳,反而扬言‘将来我当了皇帝,先杀师傅!’,因此惹得道光帝勃然大怒,急召奕纬前来痛加斥责,且在怒气攻心之下,对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的长子用力踢了几脚,结果没有掌握好分寸,直接将奕纬的下身踢成重伤,导致奕纬当即昏死过去。事后道光帝万分后悔,让太医院给奕纬诊治。但为时已晚,奕纬受伤太重,医治无效,几天后便伤重去世。

其实,这个在后世流传很广的说法,无论官方的《清史稿》、《清宣宗实录》,以及同时期其他民间文士的札记、笔记,都没有对应的记载,唯一记录了此事的文学作品,只是一本名叫《老太监回忆录》的书籍;此书的作者,是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净身进宫的太监信修明;进宫二十多年后,信修明才根据宫中的传说和自己的见闻,将自道光初年开始,至宣统出宫前这一时期,皇宫内的生活起居、朝政秘闻,以及帝王后妃、文武大臣、太监宫女们的生活细节逐一记录、描绘,并加以润色,这才有了《老太监回忆录》这本书的问世。

而为了满足当时民间普通人们对于宫闱之内情况的好奇心,信修明在写书时,多少会有一些夸大其词、或者虚构杜撰,以达到“神秘传奇”的色彩;并且信修明写此书时,清朝早已灭亡,逊帝也退位多年,他对著作进行艺术加工或者虚构没有了任何顾忌和担忧,因此,《老太监回忆录》中,才会有诸如“道光帝皇长子因顽劣且不尊师长、被皇父道光帝怒气之下失误踢死”的没有其他史书可以佐证的虚构事件描写出现(同例,民间流传的:慈安皇太后因执政理念以及其他琐事和慈禧皇太后不和,导致被慈禧皇太后寻机下毒害死的传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流传开来的)。因此,《老太监回忆录》所记载的奕纬去世的原因,其可信度不高。

但不管怎样,道光帝唯一在世的儿奕纬子确实是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这让老皇帝不禁老泪纵横、悲从中来,自己已经年过五十了,要是从此后再没有皇子诞生,那么父子相继、传承已历七世的帝系大宗一脉,将在自己手中断绝。而将来无论是哪一支宗室入继大统,自己的身后之事都可以想象,会是怎样的黯淡、凄凉(参考汉惠帝、唐中宗、宋仁宗、元成宗)。

也许是上天没有决定让道光帝就此绝嗣,或者说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奕纬去世、道光帝失去了唯一在世的皇子之后不到两个月,道光帝后宫中的两个有孕的妃子就先后顺利诞育了道光帝的皇四子、皇五子,其中全贵妃钮祜禄氏(即日后的孝全成皇后)于六月初九生皇四子,祥妃钮祜禄氏(和全贵妃同族)于六月十五生皇五子,两位皇子出生只间隔了六天。一下子得到了两个健康的皇子,让年届五十、又刚刚失去唯一皇子的道光帝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这下不再担忧自己会“绝嗣”、并因此失去一脉相承的帝系大统位置的危险了。

两位皇子满百日后,道光帝依祖制,为皇四子起名“奕詝”,皇五子起名“奕誴”;奕詝,就是将来继承大统的咸丰帝,而奕誴则在日后被过继给无嗣的叔父绵恺,承袭了惇亲王爵位。

同样,在民间的传说中,后受孕的全贵妃为了抢在先受孕的祥妃前面产子,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买通太医院御医,暗中用了催生药物,使得本应延后两个月才出生的皇四子提前落地,比皇五子刚好早了六天出生,因而在排行上抢占了“皇四子”的位置,自己也以诞育皇四子之功,被道光帝册立为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十九年后,皇四子奕詝凭借着“在世最长皇子”的身份,得以顺利继位,即咸丰帝。不过,因为催生药的副作用太大,孝全皇后身体严重受损,只当了六年皇后,就在三十二岁的盛年去世;而咸丰帝因为是早产儿,所以身体一直没有其他兄弟那么康健,登基后只生育了二子一女,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就驾崩了。

这个传闻,其实和前面的“奕纬意外被踢伤去世”、“慈安皇太后中毒去世”的传言一样,都是在野的百姓或者普通文士的臆想和猜测,根本没有实据,创作者只不过以此博取大家关注,满足百姓们的好奇心而已。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詝根据道光帝生前所定的“秘密建储”诏书继位,即咸丰帝。而登基伊始,咸丰帝即颁布特旨:“朕长兄隐志贝勒,早年因疾而薨逝,皇考在世之时深为悼恻。今朕嗣承大位,缅惟同气,倍切怆怀,念及亲亲之情,著晋封为郡王,其有应行典礼,著宗人府会同礼部、内务府,酌议具奏。”于是,去世十九年之久的奕纬,因为弟弟咸丰帝的“亲亲之情”,得以晋封为“隐志郡王”,也算哀荣备至(咸丰帝早夭的二哥奕纲、三哥奕继也因“谊切同怀”而一并追封,分别封为“顺和郡王、慧质郡王”)。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感念于大哥早逝且无嗣,将来没有人为其奉祀,承继香火,于是咸丰帝再次下旨,给隐志郡王立嗣,最终挑选了宗室近支中的成哲亲王永瑆(乾隆帝第十一子)次子、过继给循郡王永璋(乾隆帝第三子)为嗣子的贝勒绵懿之第三子镇国将军奕纪的第五子载中,为隐志郡王嗣子,改名“载治”,降袭贝勒爵位。自此,奕纬有了承奉身后祭祀的子嗣。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六,在丈夫去世后,于皇宫中寡居了二十多年的“隐志郡王福晋”乌朗罕氏,在养子载治年满十六、得以分府时,奉旨出宫,前往养子的府邸居住,并由载治奉养日常生活,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在载治的府邸中去世,安享十多年的惬意晚年时光。

载治入承奕纬为嗣子后,出任御前行走、右翼近支第二族族长、正白旗蒙古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銮舆卫掌卫、内大臣等职,并加郡王衔及食郡王禄。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驾崩后,因为无子,身为道光帝名义上的皇长孙的载治(载治嗣父奕纬是道光帝皇长子),还一度成为嗣皇帝的热门人选。不过因为实际血统确实较远(载治只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后裔,和帝系一脉相隔太远了),最后载治没有能够继位,而是在远房堂弟载湉(即光绪帝)即位后,以正黄旗满洲都统、管宴大臣、上虞备用处办事大臣的职位继续为朝廷办差。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是1881年1月),除夕之前的两天,郡王衔贝勒载治去世,年四十二岁,朝廷赐谥号“恭勤”。

�?�

1 阅读:269

评论列表

王者归来

王者归来

2021-11-15 08:39

天命有时候真的难测,道光前半生一直为子嗣发愁,生命最后几年下饺子似的连生了好几个儿子,有点像明宪宗皇帝,早年也是担心子嗣不盛,大宗位移。

伯虎 回复 11-15 15:30
还真是一样的

伯虎

伯虎

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