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六十四岁的道光帝又接连获得了三个皇子(即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并且排行居前的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䜣也逐渐成长起来,身体也很平安健康,皇室大宗不再有绝嗣的危险了。于是,道光帝在这一年初,按照祖宗所定的“秘密建储制度”,把行事稳重、品行仁厚的皇四子奕詝秘立为皇储(立储诏书中还特别写明,将来奕詝凭借密诏继位后,要将一直以来都颇得皇父喜爱的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这在清朝所有传位诏书中,是唯一一例)。
也就在同一年,道光帝确立了皇储后,下定决心,将一直以来不受自己待见、为人粗鄙荒唐、行事不着四六的老五奕誴过继给和他一样有着轻浮粗俗品性的三叔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子,让这两个性格方面十分接近的爷俩儿去做宗法上的父子去,眼不见心不烦。
想到了就马上做,道光帝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下达了谕旨:“朕弟惇亲王绵恺,已薨经年、尚无承嗣之人;今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于惇亲王为嗣,并即袭封惇郡王。着钦天监并内务府于本年内为奕誴择吉期挑选府第,伊一应章服,仍照皇子份例服用,应领俸禄,于本年春季为始,照例支领。”就这样,时年十五岁的皇五子奕誴,在皇父道光帝的安排下,出继给三叔惇亲王绵恺为承嗣子,从宗法上失去了皇子的身份。
不过出继也不是坏事,根据道光帝的谕旨,奕誴过继给叔父后,可以降等承袭绵恺的爵位,袭爵为“惇郡王”。所以,在道光帝诸子中,奕誴是第一个封王的;而这时候,道光帝其他皇子,包括奕誴的四哥、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在内,都只是一个普通皇子,没有任何爵位。
虽然道光帝在安排过继时,下诏让内务府和钦天监给奕誴挑选吉日和府邸,“择日移居”,但因为奕誴年纪尚小(十五岁),所以他并未马上离开皇宫,而是依旧留在乾西二所的皇子居所内,和其他兄弟一样继续在上书房读书,并无任何不同待遇(郡王的服饰、俸禄也没有立即享受)。
两年后,十七岁的奕誴被道光帝指婚,迎娶了喀喇沁扎萨克杜棱郡王色伯克多尔济的女儿乌梁海济尔默特氏为嫡福晋,并随后分府出宫居住,这才真正开始进入“惇郡王”的角色,享受郡王待遇,以及奉旨参与办差、行事。
从奕誴能够以“出继宗室”的名义而率先在道光帝皇子中获得王爵这件事情上来看,其实道光帝对于这个“任性粗犷”的儿子,应该还是存有呵护之心,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的,并提前给予了奕誴王爵(就连心目中的皇储奕詝、以及皇子中最聪慧机敏的奕䜣都没能同时得到王爵),道光帝的爱子之心,不能因为他把奕誴过继出去、取消了他的皇子身份以及大统继承权而被抹杀。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道光帝在圆明园慎德堂驾崩,年六十八岁。临终前,道光帝向围绕在病榻前的诸王公大臣——宗人府宗令定亲王载铨,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等人出示了四年前写下的传位遗诏,正式宣布由皇四子奕詝在自己驾崩后继承大统、承袭皇位。正月二十六,皇四子奕詝在皇宫太和殿正式即位,以明年为咸丰元年,奕詝即咸丰帝。
咸丰帝刚刚登基,即加恩给诸弟,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七下达晋封弟弟们为王的谕旨;其中,六弟奕䜣因为有皇父道光帝“皇六子奕䜣为亲王”的遗诏,所以直接封为“恭亲王”,七弟奕譞则封“醇郡王”、八弟奕詥封“钟郡王”、九弟奕譓封“孚郡王”。而名义上已经被过继给三叔惇亲王绵恺、并降等承袭“惇郡王”爵位已经四年了的五弟奕誴,这一次却没有因兄长登基而被加恩、晋封为“惇亲王”,依旧只是惇郡王。
不过,和其他弟弟一样,奕誴在为道光帝服丧百日期满后,经咸丰帝加恩,可以使用“戴用红绒结顶冠、穿蟒袍朝服、用金黄色衣冠”的资格,这都是皇子亲王才能得到的待遇。
当初,奕誴过继给三叔惇亲王绵恺为嗣子时,也继承了绵恺在圆明园旁的熙春园中的一半产业,并改名为“清华园”,后来奕誴年老去世,清华园在他的后代中传承。清朝灭亡后,清华园辗转归于留美学务处肄业馆“清华学校”,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今日中华赫赫有名的顶级学府——“清华大学”。
奕誴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性格上也粗鄙少礼,道光帝在世时很是担忧这个儿子将来会因骄纵不法而成为一个乖戾残暴的人,或许会被国法所严惩,最起码也会和他名义上的嗣父绵恺一样,犯错不断、斥责无数。
但出乎意料的是,奕誴长大成人后,心态却出奇的平和,从来不以自己的王爷身份为逞,而是平易近人、不拘小节,不摆架子;上至王公贵戚、下至贩夫走卒,奕誴都可以与之交往。夏天,奕誴可以穿着短褂,摇着蒲扇,一个人到什刹海岸边一边乘凉,一边和老百姓们详谈;冬天,奕誴又往往会裹着羊皮袄,单独到正阳楼去吃涮羊肉、喝羊汤,有时甚至在路边的“大酒缸”(散酒店)内跟一帮子出苦力的脚夫、轿夫们一起喝廉价白酒,同时还聊得热火朝天。谁也不会知道,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行事随和,秉性豪迈的中年人,居然是当今皇帝的亲弟弟、朝廷宗王。
也就是在不断和底层的百姓们的攀谈、交流中,奕誴获得了许多朝中显贵们都不太清楚的市井百态、趣闻轶事,以及民间的疾苦,他也能够站在老百姓的角去想一些问题度,并为他们向朝廷请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当时宗室王公中,没有人比奕誴更知道民间的喜怒哀乐,奕誴也时常以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向朝廷和皇帝奏报,促使朝廷行善政于百姓。从爱民这一点上来说,奕誴比他的亲兄弟们都要强百倍。
久而久之之下,京师附近的百姓们都知道了这位王爷的“古道热肠”事迹,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小五太爷”。奕誴的事迹也被后来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演绎过,并流传于后世,口碑甚佳(著名演员何冰老师,就曾生动演绎过他的故事)。
未完待续
用户72xxx65
关注你路[得瑟][点赞]加油
伯虎 回复 11-23 09:35
谢谢,继续努力!
伯虎 回复 11-23 09:39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