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嘉庆帝颙琰一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乾隆帝第十五子出生于圆明园,生母为令贵妃魏佳氏(孝仪纯皇后),乾隆帝赐名为“永琰”。
嘉庆帝的生平事迹,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详细叙述过,这里就不再过多复述,仅对其诸皇子加以介绍,以便大家查阅、对比。
皇长子穆郡王(未有名),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阳历是1780年1月),只活了两岁(虚岁,其实半岁都没到),就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夭折,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帝继位后,追封早夭的大哥为穆郡王。
皇次子道光帝旻宁(绵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母为嘉庆帝原配皇帝喜塔腊氏。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后不久,嘉庆帝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中,密立其为皇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避暑山庄驾崩,皇次子绵宁凭借传位遗诏及继母孝和皇后的支持,顺利登基称帝,改明年为道光元年,改名为“旻宁”,即道光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驾崩,年六十八岁。
皇三子惇亲王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母为嘉亲王侧福晋钮钴禄氏(即嘉庆帝孝和睿皇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大寿时,晋封绵恺为惇郡王。次年嘉庆帝驾崩,其兄道光帝即位后,加封绵恺为惇亲王。
绵恺只有一个独子奕缵,在道光元年(1821年)时就夭折了,年仅五岁。道光十八年(1838年),绵恺犯事被降爵为郡王,半年后,绵恺病逝,年四十四岁。道光帝在弟弟去世后,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因为绵恺的独子奕缵已经夭折,为了让他在身后有祀,道光帝将自己的第五子奕誴过继给绵恺为嗣子,降等承袭惇郡王(之后晋封惇亲王)。
皇四子瑞亲王绵忻,嘉庆十年(1805年)生,与惇亲王绵恺同母,为孝和睿皇后所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旬大寿,绵忻因此被封为瑞亲王。民间野史有传闻,嘉庆帝晚年,有更易储君的想法,想以绵忻代替绵宁为储君,不过没有实据。
道光三年(1823年),十八岁的绵忻被授予内廷行走,参与朝政。道光八年(1828年),瑞亲王绵恺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其独子奕约承袭瑞郡王爵位,改名奕志。道光三十年(1850),奕志病逝,没有子嗣;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把侄子载漪(咸丰帝五弟惇亲王奕誴次子)过继给堂兄奕志为嗣子,降袭贝勒。之后,载漪袭瑞郡王,但在书写诏书时,误将“瑞”字写作了“端”字,因此载漪就成了“端郡王”。
皇五子惠亲王绵愉,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母为如妃钮钴禄氏。绵愉出生时,其父嘉庆帝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绵愉不折不扣是嘉庆帝的老来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绵愉的兄长道光帝即位,七岁的绵愉被封为惠郡王,继续在上书房读书(和一帮年纪相仿的侄子、甚至堂侄孙们一起)。道光十九年(1839年),二十五岁的绵愉晋封惠亲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继位,因为绵愉是咸丰帝唯一在世的叔父,因此咸丰帝特别下诏,允许绵愉“内廷召对、宴赉赏赐皆免叩拜,章奏免书其名”,以示恩宠;此后绵愉曾任奉命大将军,督办防守京师。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病逝,由独子同治帝载淳继位;当时绵愉在宗室近支中辈分最高、身份最尊(绵愉是清朝唯一一位,皇帝在位时、尚在世的亲叔(伯)祖父),因此垂帘的两宫皇太后和协理国政的恭亲王奕䜣请他出面监督小皇帝的学习,在弘德殿专司督促同治帝读书,同时让绵愉的儿子奕详、奕询作为同治帝的伴读,一起学习。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惠亲王绵愉病逝,年五十一岁。
十六、皇十六子一系:
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令贵妃魏佳氏(孝仪纯皇后)诞育了乾隆帝的第十六子。原本乾隆帝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茁壮成长,将来成就大业。但四年后,乾隆三十年(1766年)三月,皇十六子同样在种痘中造成感染,引发天花病症,最终夭亡,年仅四岁,名字也没能留下来(皇十六子已满四岁,应该已经起名,但史书中没有记载)。其同母兄嘉庆帝继位后,因为十六弟是年幼夭折,没有对其进行追封、立嗣。
十七、皇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一系:
永璘是乾隆帝最幼的皇子,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乾隆帝第十四子永璐、第十五子永琰(嘉庆帝)、第十六子同母,生母皆为皇贵妃魏佳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永璘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去世,乾隆帝命颖贵妃巴林氏代为抚养这个幼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十九,十五岁的永璘奉旨和嫡福晋钮钴禄氏成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璘分府,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即晋封皇弟永璘为庆郡王,并把乾隆帝宠臣和珅的一半府邸赐给他居住。
永璘共有六子,但长子绵恒、次子(未有名)、四子(未有名)都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只有第三子绵慜、第五子绵悌、第六子绵性平安长大,其中最小的绵性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
永璘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去世,去世前三天才被嘉庆帝晋封为“庆亲王”,由第三子绵慜降等承袭庆郡王。
之后奕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犯事被革爵,归宗仪亲王府,而永璘仅剩的两个儿子绵悌、绵性也因为“阴私夺爵、知情不报”的原因被取消了承袭王爵的资格,绵悌被革除不入八分镇国公,降为三等镇国将军,绵性甚至被革爵后发配到盛京戍边,无赦不得返京。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暂居本府、奉祀庆僖亲王”的镇国将军绵悌去世,身后无嗣。永璘诸子中,此时只有被发配盛京的第六子绵性尚在,也只有绵性一系还有后裔;因此,道光帝命绵性的长子奕劻过继给伯父绵慜,降等承袭二等辅国将军,以奉祖父庆僖亲王永璘和伯父庆良郡王绵慜之祀。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登基后,命内务府将庆亲王府从永璘之孙奕劻手中收回(清朝制度:世袭王爵以外,所有恩封亲(郡)王府的所有权皆属皇室,其后裔降等袭爵到一定低的爵位后,将按照礼仪制度交回府邸,由皇帝转赐其他高爵位的皇族),转赐给六弟恭亲王奕䜣;奕劻则被转迁到定阜街琦善的旧宅中居住。
或许是觉得把族弟奕劻的祖宅收回、给自己亲弟弟居住之事有些过意不去,咸丰帝便在咸丰二年(1852年)将奕劻的爵位从辅国将军直升为贝子,还把他发配到盛京戍边十年的生父绵性也加恩赦免,迁回京师随儿子一起居住。绵性因此得以返回京师,但爵位没有恢复,依旧是闲散宗室。
光绪四年(1879年),绵性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此时,其子奕劻已经晋封为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得到两宫皇太后的赏识,并进入朝堂高层,成为了顶级重臣之一,庆亲王一系曾经失去的富贵地位和荣光,都在奕劻的手中恢复并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乾隆帝全部四十一位皇孙的详细资料及人生历程简介,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到:乾隆帝最长的皇孙绵德(皇长子定亲王永璜长子)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最小的皇孙绵愉(皇十五子嘉庆帝颙琰第五子)、绵性(皇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第六子)都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堂兄弟之间,相隔了六十八年。而即使是乾隆帝年纪最小的两个皇孙绵愉、绵性,也分别在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绪四年(1879年)去世,距离清朝灭亡,还有四十八年和三十三年之久,这就非常明了地显示:乾隆帝的四十一位皇孙中,没有一人,能够有幸活到清朝灭亡之后(除非绵愉和绵性能够活到百岁高龄,不过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全文完
用户72xxx65
很详细[点赞]
伯虎 回复 10-02 23:19
感谢支持
用户13xxx18
赞一个
A老公
最大的出生到最小的死亡,相距100多年了
伯虎 回复 11-18 09:51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