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清朝二百六十八年(指入关后)的历史中,共计有皇子九十七人(清太祖生前未称帝,其十六个儿子不计入皇子范畴,康熙帝按全部三十五个皇子计算),其中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皇子十一人、顺治帝皇子八人、康熙帝皇子最多,有三十五人(占清朝皇子数量的三分之一)、雍正帝皇子十人、乾隆帝皇子十七人、嘉庆帝皇子五人、道光帝皇子九人、咸丰帝皇子二人、同治帝、光绪帝、逊帝皆无后。
在这九十七位皇子中,有六位先后奉皇命过继给其他宗室为嗣子(嗣孙),即:
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禄,于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出继清太宗之孙、承泽亲王硕塞之子庄靖亲王博果铎为嗣子;
雍正帝第十子弘曕,于乾隆三年(1738年)三月,出继康熙帝第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为嗣子;
乾隆帝第六子永瑢,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二月,出继康熙帝第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
乾隆帝第四子永珹,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出继康熙帝第十二子履懿亲王允裪为嗣孙;
道光帝第五子奕誴,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出继嘉庆帝第三子惇恪亲王绵恺为嗣子;
除了以上五次正常情况下的皇子出继以外,清朝还有一次特殊情况下的皇子过继——雍正帝第三子弘时,因某些不便言说的隐私之事,于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被雍正帝撤黄带子(黜宗籍)、玉牒除名(开除宗室族谱),勒令他给已经被革爵、黜宗籍、改名阿其那的的八叔允禩当儿子(允禩有亲子弘旺,弘时是被皇父雍正帝断绝了父子关系、并赶出了皇室,并不是单纯的过继给允禩为嗣子)。
在这六位出继宗室的清朝皇子中,道光帝第五子奕誴是最后一位,和他的兄弟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相比,奕誴的名气不算大,事迹也不算多史书上籍籍无名。但他也有特别的地方值得称道,其为人率性自然、敢说敢做、敦厚随和,在皇室子弟中的品性,和宗室前辈和亲王弘昼、庆亲王永璘倒是颇有相似之处;且奕誴不以自己的皇子亲王身份为矜,很愿意微服出府,和平民百姓一起聊天、喝酒,因此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常为百姓们向皇帝请命、促使朝廷施行善政;京师(北京)周围,奕誴在当时就有“贤王”的称号。他的一生不说“传奇、轰动”,也绝对可以用“精彩”两字形容,在民间野史中,奕誴的名气最大、口碑最好。
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道光帝第五子降生,而仅仅六天前,道光帝才得到了第四子;其中,皇四子的生母是全贵妃钮祜禄氏(即将来的孝全成皇后),皇五子生母是祥妃钮祜禄氏(和全贵妃同族,清朝开国功臣、弘毅公额亦都的直系后裔)。两个婴儿满百日后,道光帝为皇四子起名为“奕詝”,皇五子起名为“奕誴”。
就在这两个皇子出生前的两个月,道光帝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皇长子奕纬因病去世,而道光帝的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早在幼年时就夭折了;所以,奕纬去世后,时年已经五十的道光帝居然一个在世皇子都没有了,几乎到了“断绝后嗣”的地步。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奕纬去世时,道光帝的后宫中已经有两位嫔妃怀有身孕(即全贵妃、祥妃),因此道光帝将再得皇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两位妃子身上,期盼着能够获得两个健健康康的儿子,以维系帝室大宗传承不至于断绝。
因为皇帝之前的三个皇子都已经去世或夭折了,所以全贵妃和祥妃谁能先一步诞育男婴、且平安长大的话,那么他就将是道光帝实际上的在世最长子,将来在“秘立储君”时也能占据先天优势,有更大的机会被立为储君。
所以,后世民间有传言,当时全贵妃比祥妃后受孕,但为了抢在祥妃之前产子,从而为儿子占据“实际长子”的位置,全贵妃冒着极大风险,暗中收买太医院的御医,用催生药物促使自己抢在祥妃之前六天分娩,顺利诞下了一位皇子,使自己的儿子抢占了“皇四子”的位置,而自己也以诞育实际上的皇长子之功,被道光帝爱屋及乌,继去世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之后,得以立为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皇四子奕詝凭借着比五弟奕誴早出生六天的优势,再加上后天“仁德纯孝”的表现和“在世最长皇子”的身份,成年后顺利被道光帝秘立为皇储,并于十九年后的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继位,即咸丰帝。
因为咸丰帝和生母孝全成皇后都是早早去世,而皇五子奕誴与生母祥妃都寿过五十,身子骨也始终健康平安,所以“全贵妃用催生药抢先生子”这个传闻在后来流传甚广,几乎被百姓们当真了。其实,按现存的《清宫档案》中的记载,无论全贵妃,还是祥妃,受孕乃至产子的情况记载十分详细,都是足月生子,并无任何隐瞒。
奕詝、奕誴兄弟的出生只间隔六天之事,确实是凑巧了,而后来咸丰帝奕詝及其生母孝全成皇后也“凑巧”地在三十左右就因病去世,这才有了后世好事者的推测和臆想,虚构了全贵妃用药催产之事,以满足民间百姓们对皇家的探究和好奇心而已,根本没有实据。奕誴,确确实实是道光帝的第五子,排行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仅仅比四哥咸丰帝奕詝小六天,但和奕詝循规蹈矩、“仁德纯孝”的品德相比,奕誴从小就粗犷鲁莽,率性不羁,书念得那更是一塌糊涂,几乎把教他的师傅气了个半死;再加上奕誴从小就相貌丑陋、言辞也粗鄙少文,所以自幼就不得皇父道光帝的宠爱,和四哥奕詝、六弟奕䜣、七弟奕譞远不能相比(奕誴的生母祥妃不受宠、甚至多次被道光帝处罚、降位,也是奕誴不得皇父欢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光帝三弟惇亲王绵恺,是嘉庆帝第二个皇后、道光帝的继母恭慈皇太后(即孝和睿皇后)的亲儿子;绵恺品性不拘小节,行事骄纵无礼,依仗自己是皇太后的亲儿子,办差时既不稳重也显轻浮,多次因不严谨行事而被皇兄道光帝加以斥责、降爵,当了十九年亲王,居然前后相加、被罚了十八年的俸禄。也就是绵恺是恭慈皇太后的亲儿子,道光帝感念皇太后当年支持自己继位的恩德,所以才忍住火气,一直没有对绵恺加以实际性地重处,但对这个糊涂颟顸的弟弟,道光帝那是相当头疼。
绵恺一生,只有一个独子奕缵,可早在道光元年(1821年)、五岁时就夭折了,此后绵恺再也没有其他子嗣出生。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惇亲王绵恺去世,年四十四岁,身后没有能够奉祀的子嗣。道光帝看在恭慈皇太后的面子上,想要给三弟过继近支宗室子弟为嗣子,以承香火。
但嘉庆帝的诸子中,长子年幼早夭,没有后裔,次子即道光帝,三子是绵恺本人,四子绵忻只有一个独子奕志,五子绵愉诸子此时还没出生;所以,如果要给绵恺过继嗣子的话,那只有从道光帝自己的皇子中出继才行。
而道光帝前三子奕纬、奕纲、奕继此时皆已经去世或者夭折,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䜣虽已出生(皇七子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更是在道光二十四年后才出生),却都才是六七岁左右的幼儿,将来是个什么情况还不一定,且道光帝也年过五十,继续诞育皇子心里也没底。因此,道光帝思虑再三,还是不敢冒险,将本来就不多、而且年纪又还小的几个皇子过继一个给弟弟,如果将来万一有个突发事件,那么自己这一脉的传承可就危险了。
未完待续
用户16xxx50
到了关键时刻没了下面 太监了
伯虎 回复 11-22 19:11
连载,连载,继续看
爱情钥匙
娘的就不能一次写完
爱情钥匙 回复 伯虎 11-23 19:05
有链接吗
伯虎 回复 11-22 19:11
写不完,很费神
伯虎 回复 11-23 09:34
已经写了第二篇
用户17xxx85
有真有假
用户17xxx65
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