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奕誴在一次外出时,突然有人拦路向他上告鸣冤,经过仔细询问,查明是江苏地方的的老百姓名叫陶徵钊,因为当地匪患猖獗、地方官吏不闻不问、放纵不管,无奈之下他只能赶到京师,向朝廷告御状。因为京师百姓都说“小五太爷”惇郡王平易近人、秉性随和,且愿意了解民间疾苦,并能向朝廷请命,敦促行善政于民间,所以陶徵钊才拦住奕誴,向他上告江苏地方的实情,请惇郡王怜悯百姓,向朝廷和皇上奏报,以求施行善政于江苏。
奕誴在了解到陶徵钊所说之事后,果然为之打抱不平,立即根据陶徵钊所述,写了份详细的奏折,陈述江苏地方所发生之事,第一时间就呈递了到咸丰帝面前;而咸丰帝对奕誴所呈递的奏折也十分重视(毕竟是地方民生吏治,关乎统治基础稳固,不是喝烧酒、吃羊肉、摆馒头摊之类的琐事),了解清楚事情经过后,马上下达谕旨至军机处,命军机大臣们迅速拿出应对方案,并派人赴江苏查办,勒令地方官员即刻出兵剿乱匪,还江苏百姓以太平(最终结果不论,起码态度还是很端正的)。奕誴因为此事,在民间的口碑更加好,咸丰帝也改变了之前对奕誴的一些看法,认为这个弟弟还是很有侠义风范,关心民生,之后也不再轻视、疏远、戏谑他了。
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三十整寿,而奕誴也逢三十岁生日(兄弟俩出生只隔了六天),咸丰帝因此特别加恩给同年同月出生的弟弟,下谕旨给内阁:“本年朕三旬庆辰,兹届履端初吉,业经特沛恩纶,延厘中外;因念推恩之序,允宜首重昆仲,惇郡王奕誴,与朕同年同月生辰,著加恩晋封亲王,以示朕亲亲之情。”奕誴因此晋封为“惇亲王”。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皇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因为奕誴是皇叔中最长者,所以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名义加恩给奕誴:“惇亲王系朕长叔,今后朝廷典仪,除大朝祭祀之外,其余谕旨并各司奏折,惇亲王可只书王号,均著毋庸称名。”(这个待遇,后来醇亲王、钟郡王、孚郡王也都享受了,不过奕誴是第一个得到的)。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克了江宁,南方平定,朝廷因此对各功臣酬庸、锡爵,赐以官禄。另外,宗室近支王公因属宗亲、谊关休戚,所以一并同被恩纶,各自记功、晋爵。同治帝的七叔醇郡王奕譞被加赏亲王衔,八叔钟郡王奕詥赏给纪功四次,将来立功时兑现,九叔孚郡王奕譓同样赏纪功四次。而皇叔中的最长者、惇亲王奕誴则被记功六次,同时其长子载濂封授不入八分镇国公(六叔恭亲王奕䜣是议政王并食亲王双俸,就不好再加赏了)。
同治四年(1865年),奕誴任宗人府宗令,成为皇室族长,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就连恭亲王都要礼敬两宫,但奕誴却敢于和两宫(尤其是慈禧太后)硬顶,能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故意穿着小褂、把辫子盘在头顶,口里哼着小曲儿,以醉酒的姿态觐见,以此进谏皇太后不要沉迷于听戏,耽误国家大事。慈禧太后对这个混不吝的小叔子无可奈何,只得说:“五爷醉了!”然后让太监把他半扶半推出宫去,心里也明白奕誴“醉谏”之意,从此再也不公开听戏了。
虽然奕誴了解民间疾苦,敢于直谏,个性也趋向耿直,但他的学识才干确实不高(少年时就不爱读书),和几个兄弟相比,政治上的劣势很明显;因此,奕誴成年后就没有出任过比较重要的职务(王库儿之事影响太大),一般都是礼仪性质比较多的位置,比如宗人府、山陵使(给皇帝、皇太后修陵墓)、代皇帝祭祀等等,位高而权不重。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阳历是1875年1月),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因此两宫皇太后召集宗室近支王公及朝廷重臣们商议,要从近支子弟中挑选合适者继承皇位;以同治帝长叔惇亲王奕誴为首,包括恭亲王奕訢(其实是奕䜣为首)、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钟郡王奕詥此时已去世)、御前大臣伯彦讷谟祜、奕劻、景寿等,都参与了这次紧急会议。
商议中,奕誴建议给同治帝立嗣从“溥字辈”近支子弟中挑选合适者为同治帝嗣子,承袭皇位;但一来两宫皇太后不愿就此升级为太皇太后(那样的话,新帝即位后,再度垂帘的就可能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而不一定是同治帝的嫡母和生母了),二来宗室近支“溥字辈”(即道光帝的皇曾孙)人选确实不合适(当时道光帝已经出生、且在世的曾孙只有一个溥伦,而且其父载治还是过继给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嗣子,不是道光帝的真正血脉)。所以,在慈禧太后的反对下,奕誴的建议被否决。
最后,慈禧太后提出以醇亲王次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嗣子,承袭咸丰帝之祀,成为同治帝宗法上的弟弟,以“兄终弟及”方式接替同治帝的皇位。在场的诸位王公大臣们慑于皇太后的威严和权势,都不敢提出异议,载湉最后被确定为嗣皇帝人选,入继咸丰帝,并承袭同治帝遗留下来的皇位,以明年为光绪元年,即光绪帝。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光绪帝继位后,加恩诸位叔父,其中惇亲王奕誴被赐“亲王双俸”。不过光绪元年(1875年)的时候,奕誴就被指派为普祥峪吉地(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身后陵墓——定东陵)的监督大臣,到遵化去监修皇陵了。
此后十余年,奕誴几乎从朝堂之上隐身了,除了光绪五年(1879年)、定东陵竣工,奕誴以监督之功被再赐亲王双俸外,其他朝廷大事很少能见到奕誴的身影。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在名义上亲政,赐皇叔奕誴“觐见免引”,不过此时奕誴身心俱老,已经不大能够率性而为、时不时进宫给皇太后、皇帝找些不痛快事情了。
光绪十五(1889年)正月十九,惇亲王奕誴因病去世,年五十九;光绪帝奉慈禧太后一起,到五叔(其实是五伯)奕誴的府中致祭、奠酒,追谥五叔为“惇勤亲王”;一生平易近人、不拘小节的“小五太爷”,终于走完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当时朝廷王公大臣都说惇亲王粗粗鄙不中绳墨,其实,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贤王。
全文完
爱情钥匙
可惜了儿子孙子都太混了
伯虎 回复 12-02 11:34
儿子混,孙子属于赶鸭子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