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初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忌辰,乾隆帝是皇太极的元孙,现在他自己也已经有了元孙,感慨万千的乾隆帝在这一天作诗以抒发自己的心情:
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顾谓元兮勉,喜瞻来者连;自知不知足,又愿应庶然。
乾隆帝以此诗,表达了希望继续努力、争取再活十年八年,以亲眼看到自己的来孙、从而完成“六世同堂”夙愿的心情。但祈祝在人、运数在天,五个月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的“太上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帝,带着遗憾在京师皇宫养心殿内寿终正寝,至死也没能达成“六世同堂”愿望。
四年后的嘉庆八年(1803年),载锡的长子、乾隆帝第一个来孙才姗姗来迟,嘉庆帝赐其名为“奉庆”,此时,乾隆帝已经去世四五年了。
二十七年后,道光六年(1826年),已经是乾隆帝的皇孙道光帝旻宁(绵宁)在位时期了,道光帝在这一年发布了上谕:“圣祖仁皇帝亲见曾孙,以‘永’字肇锡嘉名。高宗纯皇帝见孙、曾孙、元孙,于永字辈下用‘绵、奕、奉’为派名。朕惟瓜绵椒衍,特拟宗室行派,其载字以下,经朕选用,定‘溥毓恒启’四字,引用勿替。今近支宗室内,‘奉’字辈著令改用‘溥’字。”
于是,乾隆帝生前为来孙辈所定的“奉”字字派,被他的皇孙道光帝改为“溥”字,并传至后世,乾隆帝早就去世了的皇长来孙奉庆(奉庆出生当年即夭折),也因此改名为“溥庆”,成为“溥”字辈族兄弟中的第一人。
以上,是乾隆帝长子长孙长曾孙长元孙一系,而乾隆帝的最幼子、即第十七子永璘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只比他的长侄孙奕纯大一岁。所以,乾隆帝的其他皇子皇孙后裔中,肯定会有辈分高、年齿幼、在世时间特别长的;那么,乾隆帝的后裔中,或者缩小范围、界定在皇孙这一代人中,有没有可能,会有个别人能够活的够长,一直活到了清朝灭亡之后呢?下面,就根据这个问题,为大家详细列举、加以叙述,以备解答。
乾隆帝一共有十七个皇子,假设这些皇子们都有乾隆帝这样厉害的生育能力、甚至一半的话,理论上乾隆帝将会获得上百个皇孙;但现实情况很扫兴、或者说很“打脸”,乾隆帝的皇子中,早夭、早逝、绝嗣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导致乾隆帝的皇孙加起来也只有四十一个,而且这还是包括了夭折、早逝皇孙后的全部数量,如果仅算平安长大的皇孙,那就只剩下十八个了,连一半数量都不到。
乾隆帝的皇孙具体数量及人生历程如下:
一、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一系:
长子绵德,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薨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年四十岁;绵德也是乾隆帝的皇长孙。
次子绵恩,与兄长绵德同年出生(不同母),都是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绵恩虽然是次孙,但非常得皇祖乾隆帝的喜爱,在兄长绵德因事被革爵后,绵恩承袭了定亲王的爵位,并出任多项要职,掌握京师宿卫五十余年。道光二年(1822年),绵恩去世,年七十六。
(永璜一系因前文已经详细叙述过,所以这里从略)。
二、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琏一系:
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生母为乾隆帝(时为皇四子)的嫡福晋富察氏(即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的嫡长子。乾隆帝登基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遵循“秘密建储”制度,将嫡长子永琏秘立为皇太子,把他的名字写入传位密诏,封入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永琏就将在乾隆帝驾崩后,继任皇帝。
但永琏没有福分承受大统,乾隆三年(1738年),九岁的永琏因病夭亡。乾隆帝在嫡长子去世后哀恸不已,向大臣们出示了册立其为皇太子的密旨,追谥永琏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的礼仪隆重安葬在京西朱华山的端慧皇太子陵中。永琏身后,无论皇父乾隆帝、还是弟弟嘉庆帝,都没有安排给他过继嗣子,因此绝嗣。
三、皇三子循郡王永璋一系:
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与远房表妹博尔济吉特氏(即康熙帝废太子胤礽外孙女、和硕淑慎公主之女)成亲,不过成婚后只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诞育了一个儿子,还没满月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来不及起。此后永璋再没有诞育子嗣。
永璋独子早夭,为了延续循郡王的世系传承,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把第十一子永瑆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三伯永璋,袭封循郡王,以承永璋身后的祭祀。嘉庆十四年(1809年),绵懿去世,年三十九岁。
四、皇四子履亲王永珹一系: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第四子、也是登基后所诞育的第一个皇子出生,乾隆帝为其起名为“永珹”。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没有子嗣,为表示对十二叔的“哀悼”,乾隆帝把当时在世的最长子——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允裪作为嗣孙,降等承袭了履郡王爵位。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永珹长子绵惠出生,此后永珹又连得五子,不过都在年幼时夭折,皆无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珹因病去世,其唯一在世的儿子绵惠降等承袭多罗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永珹被弟弟嘉庆帝追晋为和硕履亲王。)
嘉庆元年(1796年),三十三岁的绵惠去世,身后没有子嗣,已经退位为“太上皇帝”的乾隆帝亲自给皇孙挑选嗣子,以成亲王永瑆(绵惠之父永珹的同母弟)长子绵憨之次子奕纶为绵惠嗣子,以承永珹、绵惠一系的身后祭祀。
五、皇五子荣亲王永琪一系:
永琪生于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长大后性格仁厚、沉稳博学,在皇子之中算得上出类拔萃。乾隆帝在嫡子永琏、永琮接连夭折后,于皇子中最看重的就是永琪,有心密立他为皇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琪奉旨和鄂尔泰的孙女西林觉罗氏成婚,之后诞育了六个儿子(其中第四子、第五子还是双胞胎),但六个儿子中,只有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第五子绵亿得以存活,其余都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刚刚晋封和硕荣亲王(乾隆帝诸子中,永琪第一个生前封王)的永琪因病重而不治,在二十六岁的年纪英年早逝。已经将永琪视为自己第三位皇储的乾隆帝再一次失去了精心挑选的储君,心中的沮丧和失落无人可诉。
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已经拟定了储君,宗庙也有了托付,但他在想起早逝的永琪时,还犹自唏嘘感慨不已:“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满、蒙古语,及马步、骑射及算法诸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永琪早逝后,刚刚三岁的第五子绵亿(唯一存活的儿子)因为年幼,所以暂时没有承袭爵位,而是留在皇宫中由嫡母、生母妥善抚育,以待将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绵亿已满二十岁,且早就分府,乾隆帝才在这一年赐封其为多罗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晋封皇侄绵亿为多罗荣郡王。嘉庆二十年(1815年),绵亿去世,年五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