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终究没来得及等到早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就预备开始操办的“太上皇帝九十寿辰大典”,八十九岁(虚岁,实际距离八十八岁还差八个月,但按照阴历‘十九年七闰’的历法计算,说八十九岁也不算错)的“十全老人”、太上皇帝、乾隆帝弘历,带着他心心念念、尚未实现的“六世同堂”夙愿,遗憾而不甘地在京师(北京)皇宫中的养心殿内驾崩,结束了历时三年的“太上皇帝”生涯。
乾隆帝弘历,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诞生于京师雍亲王府(即今天的雍和宫),是康熙帝第五十九孙,雍亲王胤禛(即雍正帝)第四子;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帝在胤禛的别院偶遇十二岁(虚岁,实际十岁)的孙子弘历时开始,至当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为止,少年弘历被祖父康熙帝亲自带在身边抚育了大半年之久,这也是日后乾隆帝登基后,无时无刻不在炫耀、标榜自己是“皇祖仁皇帝亲自抚育教导、恩宠迥异他人”的最宠爱皇孙,因此承继大统的合法性无可置疑的原因。
但乾隆帝刻意遗忘、或者不愿意提起的是:除了他之外,至少还有四位皇孙也是由康熙帝亲自抚育教养过,和堂弟弘历的经历并无二致,甚至还要远超弘历的受宠待遇,他们是——康熙帝嫡次孙(实际上的长孙)、废太子胤礽次子弘皙;康熙帝第三十一孙、恂郡王胤禵次子弘明;第四十一孙、胤禵第三子弘映;第四十二孙、胤禵第四子弘暟;除了弘皙之外,弘明、弘映、弘暟三人在乾隆帝登基后,都十分知趣地再也不提自己曾经被皇祖康熙帝亲自抚养过的往事,不和皇帝去抢那个风头。
而弘皙则不知好歹、不懂得内敛,依仗曾经被雍正帝所宠爱,在乾隆帝登基后也不知收敛,反而联络交通宗室内一批近支子弟,想要抱团结党,准备谋取更多的利益,以掌握更大的权势,与堂弟乾隆帝相抗衡。
结果,弘皙被乾隆帝在乾隆四年(1739年)借着“结党营私、往来诡秘、欲图不轨”的名义革爵圈禁,改名“四十三”,然后废黜宗室身份、子孙开除出宗谱,彻底将弘皙一系踢出皇族之外,永不翻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雍亲王胤禛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得以入继大统,即雍正帝;时年十二岁的弘历因此升级成为皇子。
因为弘历得到过康熙帝的宠爱和亲自抚养,这是雍正帝在夺储之争时的一大有利条件,而弘历本人确实也是聪慧机敏,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所以雍正帝即位后,就把弘历当作自己心目中的储君人选,此后又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将弘历的名字写进了传位密诏中,封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作为日后大统传承的依据。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皇四子弘历被雍正帝赐婚,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嫡福晋,于紫禁城西二所(乾隆帝即位后,改名重华宫)举行了大婚典仪。
从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还是普通皇子的弘历诞育了皇长子永璜(生母为弘历的侍妾富察氏,和嫡福晋富察氏同姓)开始,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已经五十六岁高龄的乾隆帝诞育了第十七子永璘(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即孝仪纯皇后)为止,乾隆帝一生共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这个皇子数目,在清朝皇帝中,仅次于他的皇祖康熙帝(康熙帝诞育皇子三十五人,其中序齿二十四人)。
因为诞育皇长子永璜时,乾隆帝还相当年轻(虚岁十八岁,实际十六岁零八个月),而乾隆帝本人又是历代皇帝中最长寿的人,所以瓜跌繁衍、卜世开散之下,乾隆帝后裔的繁衍速度也是历代皇帝中的第一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皇长子永璜给时年才三十七岁的乾隆帝诞育了皇长孙,乾隆帝由此升级成为皇祖父。而就在前一年底,宗室近支中的下一辈男性成员行辈谱名尚未确定,乾隆帝因为皇长子永璜的两个妻妾皆已有孕,自己即将升级成为祖父,于是急不可耐的下旨给宗人府:“朕查宗室玉牒,其内辈分最低者,即太祖派下七世孙,名诸尔杭阿,为朕之孙辈,今著令伊改名‘绵庆’;嗣后宗室近支,永字辈下,即用绵字为派名。”
乾隆帝以此诏令,预定了将要在明年出生的(或许是)皇孙,统一用“绵”字为派名。于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皇长孙出生后,乾隆帝为其赐名为“绵德”;八月,永璜次子又出生(和长子绵德不同母),乾隆帝再赐次孙名为“绵恩”。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皇长孙绵德的长子出生,这也是乾隆帝第一个皇曾孙,“仅仅”才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再次升级,成为了皇曾祖父。因为之前乾隆帝的皇六子永瑢曾经在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永瑢祖母)寿辰时,为祖母进献了自己的画作《岁朝图》,而乾隆帝为该画题跋赐诗中含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其中涵盖了宗室近支字派中的“永、绵”两字,所以乾隆帝以此给皇长曾孙赐名“奕纯”(奕纯出生时,乾隆帝的皇长子、奕纯的祖父永璜都去世十七年之久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七十五岁的乾隆帝正在第六次南巡江南各地的途中,从京师传来的一封六百里加急奏报让老皇帝欣喜若狂:皇长曾孙奕纯本月诞育长子!这是乾隆帝的第一个元孙(因避康熙帝名讳,玄孙改称元孙)。乾隆帝期盼已久的“五世同堂”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喜得皇长元孙后,乾隆帝乐不可支,当即举行盛大宴会,宴请随扈的诸王公大臣、江南地方官员,及外藩使臣等,以示天下同贺。亲自出席宴会的乾隆帝还在席间赋诗一首: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与外藩;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重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同时,沉浸在“五世同堂”喜悦和兴奋中的乾隆帝也没忘记最重要的事——给皇长元孙赐名,他在次日给宗人府下达了谕旨:“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祀云初之庆。皇曾长孙奕纯,为朕诞育元孙,朕深欣悦,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晋封镇国公品级镇国将军。元孙赐名‘载锡’,将来载字辈下,再得六世来孙,应用奉字为派名。”因此,乾隆帝的皇长元孙,得以获赐名为“载锡”。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载锡七岁这年,恰逢皇高祖父乾隆帝八十大寿,载锡在父亲奕纯的带领下(其祖父、皇长孙绵德已经去世),入宫向皇高祖祝寿,并在乾隆帝面前演示了弓矢技艺,五射三中。乾隆帝欣喜于皇元孙的茁壮成长,于是赐给载锡黄马褂、双眼花翎,允许他用镇国将军品级服饰、俸禄。
皇元孙的健康成长,给了垂垂老矣的乾隆帝以莫大的慰藉。于是,乾隆帝在八十寿辰举行这一年,刻了一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的印章,并在景福宫内增设了“五福五代堂”的匾额,以炫耀自己在历代帝王中的独一无二的福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按照六十年前刚登基时许下的“不敢超过皇祖践祚六十一年”诺言,下诏宣布将内禅,取下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鐍匣,公布其中的传位密诏,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自己则以“太上皇帝”的名义“退居后宫、修心养闲”;永琰奉诏改名为颙琰,成为公开的皇太子,并改明年年号为“嘉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举办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颙琰,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养心殿“养闲”,实际上还是在暗中继续操持朝政。
嘉庆三年(1798年),皇长元孙载锡年满十四岁,八十八岁的太上皇帝乾隆帝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达成“六世同堂” 这一前所未有的(帝王)盛事,因此令宗人府在当年就给载锡安排了婚事 ,好实现自己的夙愿。
昶旭耀星
所有皇帝中只有唐玄宗李隆基的五世同堂最有价值,唐玄宗去世前一年玄孙李诵出生,支系是唐玄宗李隆基生唐肃宗李亨,唐肃宗李亨生唐代宗李豫,唐代宗李豫生唐德宗李适,唐德宗李适生唐顺宗李诵,全是皇帝。
用户10xxx06
那怎么没了奉字辈
用户10xxx06 回复 11-20 11:40
毓还在溥的后面吧
伯虎 回复 11-17 09:21
等下写这个事情
伯虎 回复 用户10xxx06 11-20 16:27
是的,下一辈
用户17xxx85
世事无绝对
伯虎 回复 11-17 09:20
是
唐牛才是食神yyks
皇长子一脉虽然没什么能耐,但给乾隆繁衍后代一项上倒是很露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