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2)(“礼”的发展)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2-25 04:41:13
“礼”“乐”文化起源于夏朝以前的五帝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尧命虞舜摄政,“修五礼”;夏舜命伯夷为秩宗,伯夷上任伊始,便制定了一套“礼典”,用刑罚来强迫人们遵守,这就形成了最早的“礼法”。 《论语·八佾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能印证;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能作印证。这是由于杞国、宋国的相关典籍与贤者不足的缘故;否则,我就可以用来作印证了。” 《礼记·表记》有“夏道尊命”和“殷人尊神”的记载,说明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还具有一定的巫术性质。 周朝伊始,周公旦将上古的礼仪和夏礼、殷礼进行整理、改造,结合周文王、周武王的执政理念,制定出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内容包括饮食起居、舆服宫室、宗教祭祀、国家制度等,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广实行,这就是“周公制礼”。 《礼记·礼器》记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礼”通常指的是《周礼》,包含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规范和仪式;而“曲礼”则是指《仪礼》,它关注的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包括婚礼、丧礼、祭礼等各种场合的详细仪式和规则。 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有着不同的礼仪。如西周时期,冬至日祭祀天,夏至日祭地;古代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卿大夫是三庙,士有一庙,庶人没有庙;祭祀祖先活动在宗庙举行,这些都有具体的规定。 “礼”可以说是人与“神祇”相沟通联系的媒介,从这可以看出,“礼”带有宗教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从当初单纯的祭祀这一内涵,逐渐扩展到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等和普通民众的婚丧嫁娶、相互之间的称谓等,“礼”可以说融入了人们的道德规范和统治者需要的政治制度等内涵。再后来,经过儒家的发展,“礼”成为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要按照规矩行事,其含义与最初的祭祀已不相同。 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弱,周王朝用来维护国家地位和统治等级的礼仪制度已彻底被毁坏,诸侯之间为了自己称霸的欲望,已完全不把“礼”看在眼里,出现了很多对于“礼”的僭越和蔑视。 如春秋的后期,晋国的士大夫都可以用七鼎作为自己的礼器,要知道,在周礼的要求中,晋国的诸侯所用的不过是五鼎,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对社会制度的破坏,而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已被一些人默认。引领这样风尚的也正是各国的诸侯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先僭越礼制,那么随着诸侯地位的自我提高,手下的士大夫地位自然也会效仿提高。《论语·八佾篇》记载,鲁国的上卿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仪式。孔子极为不满,认为季氏居然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这种事,季氏犹可忍心为之,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言下之意,竟敢非分,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鲁国大夫臧文仲,他藏乌龟的房子装饰逾越礼制,孔子认为这是不应当的。《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对于“礼”,很多人更多的是注重“礼”的形式。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去晋国朝拜晋平公。从祭祀到赠礼,言谈举止无不恰当得体。晋平公夸奖鲁昭公知礼,遭到了女叔齐的反驳。 女叔齐说,鲁昭公擅长的只是仪式,而不是“礼”,“是仪也,不可谓礼。”女叔齐解释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所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 礼是国家政令畅通、百姓安稳的基础。春秋末期,鲁国是季氏三桓掌握着实权,他们对外不诚信,对内不体恤,鲁国的诸侯国国君鲁昭公不去想着如何治理国家,却整天琢磨这些花架子,言外之意,鲁昭公距离知“礼”还差得远呢!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太叔进见赵简子,赵简子向他询问揖让、周旋的礼节。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赵简子说:“谨敢请问什么叫礼?”子太叔回答说:“吉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说:‘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崩坏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始于西周后期的苗头,经过春秋时期的加速发展,到了春秋末期,更是礼崩乐坏,最终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全面混乱。这一过程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