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岁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想做不执行,应付学习没动力……若要“根治”,(点击)!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动力。众多家长见证有效!()
“内驱力”似乎挺熟悉,但到底是个啥,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今天从本质上让你明白内驱力,以及提升内驱力的核心。
01
心理也需要“营养”
一棵树要生长,只要其成长必备要素如阳光、空气、水、矿物质等,得到适度满足,它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很好地生长,因为它本身具备生长机制。
一个人身体要发育,只要蛋白质、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得到适当满足,它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很好成长,因为人本身同样具备成长机制。
哪怕一辆汽车,只要给它能量(汽油或电),他就能开动起来,因为它本身本身自带动力系统。
如果有一天……
你发现你的树有点长不动了,叶子蔫了,那可能是因为某一个或某些“营养”缺乏不够了。
你发现孩子身体发育迟缓或者“不正常”,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营养物质的供给不平衡所造成的。
你发现你的汽车开不动了,不一定是汽车坏了,可能只是没油了。
心理成长,同样如此!
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势能,本自具足,动力满满!至于能不能发展出有动力的状态,关键要看心理上的“营养”能否得到及时充分的满足(必需品)。
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适度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有动力的状态,比如敞开绽放、自信热情、有目标感、有意志力等。
相反,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呈现出一副没有动力的状态: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想做不执行,应付学习没动力等……这样的孩子,我觉得不能叫“病了”,而是心理上的“营养”不足了。
02
给心理营养就是给好感觉
心理成长的必需“营养”究竟是什么呢 ?
就是我们说的“心理营养”。
其本质就是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请参见《一切的沟通,终归究底是要传递什么给孩子?》),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必需品。
怎么给孩子心理营养呢?
对父母而言,主要就是通过日常亲子沟通和相处。比如:
当你跟孩子说“哇塞,这么难的题都被你搞定了呀!”,你就是在给孩子成就感,可以让孩子内心受到鼓舞和滋养。当你跟孩子说“好的,做错了没有关系!”,你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可以消散孩子内心的紧张和担心。当你跟孩子说“是的,我很能理解!”,你就是在给孩子连接感,可以消除孩子内心埋存的委屈和阴霾。如果我们日常的亲子沟通满足了孩子情感需求,就意味着,我们带给了孩子【好感觉】。
通常来说,只要外界(尤其是家庭和父母)持续给到孩子比较充分的好感觉,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长成内驱力充沛的人。如果没有,那就容易成为状态和行为有偏差的“问题型”孩子。
所以说,让孩子有内驱力,关键在于提供心理营养——好感觉。
03
一个大前提
所有的需求满足都需要遵循一个大前提——适度。
不论是前面说的树,还是人的身体,需求满足都要适度。给少了,营养不良,长不好。给多了,会营养过剩,还是长不好!
情感需求同样如此。
比如“允许”,如果给孩子太少,就成了强制或包办,太多了似乎又没有规则和边界,成了纵容,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发展!只有适度的允许会给到孩子良好的安全感。
再比如“认可”,过少的“认可”,孩子容易不自信,过度的则可能让孩子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适度的认可给到孩子成就感和价值感。
还比如“引导”,引导过多容易成为控制,完全没有引导吧,又担心无法取得俗世意义上的“成功”。适度的引导既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又能让孩子获得成功。
在这个度的拿捏上,一个词来概括:中庸。
中庸就是适度,是一种极致的合适,既是关键点,也是难点。
至于“具体如何给到孩子心理营养”,或者“度具体把握”,没有万能标准,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来具体看。想找到属于你的孩子的教育的“度”,可尝试参与一对一落地咨询。
-
要把内驱力真正落地,请读下面文章,针对性地帮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这2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