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千金》妇人下有霍乱呕逆四字。泻心汤作甘草泻心汤。出霍乱门。
尤氏云: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伤寒论》百七十一条)。
魏氏云: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为方不一,亦当合《伤寒论》中痞证诸条参观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丹波氏云:惊悸所载,即三黄泻心汤,此恐不然。据《千金》,当是甘草泻心汤。
渊雷案:
此条,盖编次者采《千金》以入《金匮》。
《千金》本论霍乱,霍乱谓呕吐而利也,医以其吐利为实而误攻之,于是呕吐不止而利益甚,利益甚,故用甘草泻心汤。编次者见千金此条,与伤寒论百七十一条相似,有似仲景语,故采以编入本篇。本篇论妇人杂病,而非妇人霍乱,故删“霍乱呕逆”四字。又因《伤寒论》百七十一条,云“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故删“甘草”二字。
《伤寒论》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以为当有黄芩,是即惊悸篇之泻心汤,故林校本条时,直注“泻心汤见惊悸中”矣。
丹波盖以为《千金》用《金匮》,而唐人所见,当较宋人为近古,故云当是甘草泻心。
其实,《金匮》妇人病三篇,剧不类仲景文字,说详妊娠篇首,知是《金匮》用《千金》也。至泻心究用何方,宜如魏氏所云,临病参酌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