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上三年级的小孙女预习的课文,是萧红的《火烧云》,今天要讲的是叶圣陶的《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提起描写荷花的文章,首先的印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但对小朋友来说,叶圣陶这样的文字才是他们的最爱,他用简练而感人的语文,将荷花高洁、素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小朋友们面前。
我知道叶先生大名是很早很早了,文革开始时,家中烧了很多书,因为当时连《林海雪原》都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自然也在销毁之列。
但是,在残留不多的一堆书中,有一本叫作《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书,不算太厚,大致是传教士毒害我们,商人送煤油送灯,让中国人先尝到好处,然后再大肆剥削我们;还有将牛奶倒进太平洋也不给穷人等等。
书的后面,却附着一部短篇小说,是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说的是江南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描绘的就是一副“谷贱伤农”的凄惨画面,说得直白些,通篇也是两个字,“吃人”!
小说极富吸引力,那几顶旧毡帽驾着的敞口船,在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鲁迅笔下摇曳的乌篷船一样,是那个时代江南的典型形象,随之,叶圣陶的名字,便深深地嵌在了脑海中。
相比于钱钟书、沈从文、张恨水这样的大师,叶圣陶的名气要稍低些,这并不是同他的文学水平相关,而是同他选择的读者群相关,他面对的,是万千低年级的小学生。
我相信,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是知道他大名的,因为,他被称为“永远的语文老师”,在他诸多的头衔中,排在第一的,肯定是教育家,然后才是作家和文学出版家等等。
一个人从小到大,在学校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对他的影响肯定是最大的,现在,语文的范围的比例进一步加重,小学三年级,什么《论语》《诗经》的,都招呼上来了。
青年叶圣陶
语文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和人生三观的奠定,这对一个孩子在懵懂时所起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也许,就是这位语文老师,将决定你的人生,你今后在社会上起起伏伏,都蕴含着曾经的语文老师对你的影响。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健将,在各个领域的上层建筑进行冲锋陷阵之时,叶圣陶潜下心来,为下一层的学子们的学习园地,进行着辛勤地规划和耕耘,这不仅舍弃了相对来说能扬名立万的机会,而且要默默无闻地在这一片处女地上劳作,为未来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摄于甪直,1919年
以前上学时,每当新书发下来时,大家都开心地忙着包书皮,将新书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的语文中上的这“语文”这两个字,正是源于叶圣陶的提议。
自科举废止,对兴起的“新学”,冠之以“国文”之名,主要教授文言文,五四以后,白话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的“国文”为“国语”,“语”更看重实用,“文”偏向于文言。
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照,后排右一为叶圣陶,1911年冬
1949年,叶圣陶提议,弃用“国文”和“国语”或“国学”之称,一律称“语文”,于是,自此以后,一律以“语文”称之;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和文,皆不可偏废,可全称语文,从此以后,新中国就有了这语文课。
叶圣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新文化的精神,播种在幼童心里,乃至乡野之间,他一生从事的工作,几乎都是和教育密不可分。
上海开明书店同仁参观联华影院时合影(前右者为叶圣陶),1946年
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留下他辛勤的身影,他也供职于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作过多年的编辑,并且,他还进行文学创造,他创作的《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稻草人》等小说,都是传世的文学名篇,他是文学史中绕不过去的著名作家。
他的文章情感热烈,语言鲜明活泼,优美清新,由于他的读者群是学生,所以,他笔下的的文字清新,情节层层递进,故事情节吸引诱人,人物角色鲜明,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通过人物心理的描写,让你感受白描的魅力。
叶圣陶是我国编著小学课本宗师级的人物,他同丰子恺一起编写的《国学课本》,图文并茂,精美绝伦,将德育放在首位,却不过多说教,从儿童视角,让孩子们在日常点滴中明白责任和担当。
将民族文化作为基石。儒释道的精华思想,文学、书法、绘画集于一体的中华审美,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他们的文字,寥寥数笔尽显中文的魅力,处处透着自然和纯净,让人心生光明。
叶圣陶在课本中的文字,语文简洁生动,语法通顺,句子长短适中,篇章结构合理,各方面最适合拿来教育学生,是那个时代语文教育体系的标准,至今读来亲切感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价值体系沁入读者心中,为树立国人正确的价值观,贡献巨大。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是课本中叶圣陶编写的一段歌谣,想象丰富又奇幻,朗朗上口又合理炫丽,简洁朴实的文字中,充满了美感,读着这样文字,在给小朋友知识的同时,又为他们的思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繁星闪烁的天空中遨游,进而潜移默化地值入了属于中国人的审美观。
看图,识字;读书,遐思。不繁文缛节,不急功近利,给孩子传授的思想和信仰全都浸透在短短的字句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提高孩童的识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和自理能力。
看着这些老教材,想起了现在网上毒教材的争论,那些插画的政治倾向和拙劣程度且不说,仅那些文句和冒充现代感的鄙劣就让人不适,让我这样读过叶老编辑的课本之人,如何能不怀念那曾经的美好,所以,我便毫不犹豫地买回了一套《开明国语课本》,去细细地品味逝去的时光。
叶圣陶的一生,也担任过教育界的高官,但他总是将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将自己置身于普通群众当中,无论是他出任教育部副部长,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或总编之际,他一如既往地为人敦厚,彬彬有礼,直到1988年,在他94岁时无疾而终,在北京逝世。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这是对叶老最全面和公允的评价。
叶老晚年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是虽临夕死,犹欲朝闻。” 看着这样的语句,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他,清贫正直,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阶段,一生无绯闻,始终保持着敦厚谦虚的优秀品格,与所有人为善,它的人品,文品乃至官品,终其一生,都无任何为人诟病之处,可称得上大师中的完人。
对于这样的一位“永远的语文老师”,我始终记得他的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师已逝,叶老不朽,化作山高水长,看着当年他亲自编写的课本,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仿佛还能看见他那双慈祥的眼睛,默默地关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学子,在他曾经耕耘的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