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围城》是我看过的最好电视剧,一直想重新再看一遍,可是,搜遍了网络和电视的各个平台,俱是要收费,而且经常显现的是一部叫《十月围城》的电影,也不知是个啥内容,于是便胡乱看了起来。
这是一部描写辛亥革命前,香港的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闹革命的故事,其中有个人物吸引了我极大的关注,他便是梁朝伟扮演的杨衢云,不过,开篇不久便被刺身亡,没多少戏份。
但却是我第一次见到杨衢云的艺术形象,也许,这是我国艺术展现这个人物的唯一,不过,倒是听说还有一出名为《无名碑》的话剧,具体情况不详,其他便再无一相关的形象了。
早期革命党人
如果是个小人物,那倒也算了,可这人说起来的身份会让你惊掉下颚,他是兴中会的首任会长,广州首义的领导者,孙中山是他的秘书,但是,遍查两岸史书,几乎见不到杨衢云这个名字。
谜一样的杨衢云,如果不是因为这部商业大片,没有多少人听过他的名字,当然,即使看了,估计也没几人能记得,谁知道这是真实人物还是虚构,谁有那闲功夫去考证,何况,出镜时间又那么短,所以杨衢云的形象依旧迷蒙,深藏在历史帷幄的深处。
两岸发行过很多以辛亥革命人物为题材的纪念邮票,特别是湾岛,以早期辛亥革命英烈发行过一个系列,也就是说,与杨衢云同期的如郑士良、史坚如、陆皓东等等,皆有邮票发行,独独没有他们的会长杨衢云,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重要人物声名不彰,鲜为人知,后人仍不能用故乡的一抔黄土,为他立一座可供凭吊的坟丘?很是令人不解。
如果把近代革命历史比作一本书,那么第一个登场的人,肯定应该是杨衢云。人人皆知孙中山是早期领导革命的勇者,却不知道杨衢云是个优秀的革命领袖,比孙中山更早拥抱共和。
2011年,在香港跑马地坟场中,相关部门为一个编号为6348的无名墓碑旁,重新立纪念碑加以文字说明,而这个墓主人的名字就是杨衢云,他被埋在这里的109年后,终于让人们知道,这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坟茔。
杨衢云的无字墓碑.
杨衢云,名飞鸿,字肇春,衢云是他的别号,福建海澄人,即今厦门市海沧区,出生于东莞,是近代革命家,他于1890年在香港创立的辅仁文社,是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后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负责策划广州起义。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杀,时年40岁。
他年幼时便随父亲去了香港读书,14岁在香港进入船厂学习机械,因工业意外失去右手三指,他“仁厚和,急公好义,尤富于爱国思想”,26岁时,结识域多利书院学生谢缵泰,二人共有大志,相见恨晚,甚为投缘,遂订金兰。
谢缵泰及所画的时局图
1892年2月15日,杨衢云与谢缵泰、何启、区风墀、罗文玉以及尤烈等16人,在香港成立“辅仁文社”,被推为社长,以“开通民智,尽心爱国,进行中国大众的革新,驱逐满族虏”为宗旨,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是辛亥革命前夕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曾言:“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的成立时间是1894年,而辅仁文社成立之际,孙中山还在忙着向李鸿章上书,兜售他的强国方略,并未有推翻清政府的意愿;何况,这两个革命团体的宗旨也很类似,都是“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经孙中山好友,亦是辅仁文社成员的尤列撮合,孙中山来到香港,将兴中会同辅仁文社合并,仍承兴中会之名,推举杨衢云为会长,孙中山为秘书,合力开展反清之壮举。
杨衢云与孙中山的携手,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关键事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说它对杨衢云之后为历史淡化的命运,埋下了一段伏笔,为何会长不是孙中山,这应该是值得推敲的。
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后立者为关景良
首先,杨衢云比孙中山要年长五岁,是大哥级的人物,此其一,香港是辅仁文社的主场,无论是人数还是势力,远不是孙中山在香港的力量可比,此其二,杨衢云为壮大力量,已是反清同盟力量之洪门的成员,随时可借用其势力发动起义,此其三。
有以上三点,足以说明,当时杨衢云无论是声望还是实力,都远非孙中山可比,故而根本不存在所谓“让位”之说,正如杨衢云的堂侄、香港小说学会会长杨兴安所言:
“辅仁文社早已孕育推翻满清的意识,在香港有地头蛇的势力。其间革命意识的宣传、会党的紧密结合,资金的捐输,密运枪械,都以香港人作主力。如此背景,杨衢云在起义前被选为“总办”,意即今日会长,是顺理成章的。”
稍显诡异的是,孙中山所任这个秘书一职有些出人意料,一般来说,孙中山作为另一合作团体的首脑,怎么也应该是副会长一职,如何只是秘书,也许,此秘书非彼秘书,是否是等同于副会长也未可知,反正不是我们印象中打杂的那类秘书。
这次孙、杨合作,虽然以杨衢云为会长,然而名称却是用的是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估计是因为“辅仁文社”之名,实在不如“兴中会”来得响亮,这也为后来杨衢云成为这次起义的配角埋下了伏笔,世人都认为,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孙中山,殊不知,在孙大总统革命征程中,是没有领导过任何一次起义的。
革命党人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手段有二,一为暗杀,二为起义,前者首开先河的是史坚如 ,他是明末抗清殉国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后裔,1900 年刺杀两广总督德寿未果。
广州起义浮雕
而第一次进行武装起义的是杨衢云,他在1895年组织了广州起义,由于经验不足及各种意外,结果也是胎死腹中;失败导致陆皓东等70余名骨干被捕遇害,清政府下令通缉杨衢云和孙中山惨遭通缉,亡命海外。
至于起义失败的原因,自然是归罪于杨衢云,对此,相关资料极少,很难判断出谁对谁错,而杨衢云作为起义的总指挥,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绝对不能将杨衢云从起义的领导人名单中抹去。
再者,此次起义距二人合作仅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这是杨衢云为首的辅仁文社很长时间积蓄的结果,与孙中山实在是没有太大的关系,“兴中会短期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革命?实是辅仁文社人员早几年暗中筹措之功”,此实真言实情也。
还有一件事足以说明此次起义是杨衢云领导的,因为,他不但是兴中会的会长,还兼起义成功后临时政府总统;这是当时孙中山力量弱小的必然,并不是“协助孙中山筹划乙未广州起义”,所以,要树立孙中山形象,不必打压杨衢云,更不能抹黑。
杨衢云塑像
当是时,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于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经新加坡,前往南非约翰尼斯堡,之后再转往日本,并奔走南洋各地,遍设兴中会分会。
1900年,杨衢云力辞会长一职,改由孙中山上任,这是孙中山力壮大后的必然趋势,不存在让位一说。
此时的清廷正面临义和团之乱,各地乱民亦蜂拥而起,于是,杨衢云坚定地发动惠州起义,以振革命士气低迷之状态,结果,在取得了一些小胜后,再次归于失败。
孙中山史迹径第7站结志街52号,杨衢云被暗杀地点
清廷已知杨衢云为“乱党”首领,悬赏重金抓捕,为避难计,杨衢云匿名埋姓,以教英文养家糊口,不意被密探侦破,1901年元旦刚过不久,被清廷刺客枪击身亡。
杨衢云牺牲后,同仁们将其埋葬,为避免墓地遭到破坏,不敢太费周折,只是为其设计天圆形状的墓碑,并刻有青天白日图案及编号6348,其他便再无标识,谁也不知道,这里长眠的是一位中国革命的先驱。
杨衢云的死,意味着革命的一次重创。可以说,杨衢云早年做出的革命功绩,和孙中山相差无几,可惜在却在历史上寂寂无闻,毫无水花,一如岭南大学历史系的刘智鹏教授所形容,杨衢云是辛亥革命的“沧海遗珠”。
孙中山同杨衢云是否有矛盾,这个肯定是有的,这也是很正常的,后来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与华兴会,光复会的首脑们也都是有矛盾的,不然,秋瑾为何单独起事,陶成章为何被蒋介石暗杀!
只是1899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的兴汉会上,被推举为会长,在此情况下,杨衢云经与谢缵泰商量后,请辞兴中会会长职,而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是被人为地遮掩了起来。
但是,有个现象如果深究起来是颇耐人寻味的,民国建立后,按说杨衢云的那座无名墓应该改迁改葬,不说轰轰烈烈地弄个中山陵,至少也应该把百年后才写文标识之事完成,如何连陈天华、陆皓东这些英烈都不如,而一直弃之不管呐,这肯定是不合情理的。
杨衢云无名碑旁的说明牌
这不能不说同孙中山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他在同杨衢云合作的过程中,感觉不是太好,也许,他认为杨衢云在革命生涯中,有不可原谅之错误,也许,他太忙,忙得连向部下打个招呼就能解决的问题,都抛之脑后了。
但是,杨衢云牺牲后,孙中山悲恸万分,曾募捐以济杨衢云抚恤遗孀和子女,并感动地说:
“予少年主张,谓汉人作皇帝亦可拥戴,以倒外族满清为主体。杨衢云与予大闹,几至用武,谓非民国不可。衢云死矣,予承其志,誓成民国。帝制自为,吾必讨之。”
以此来看,便又有些令人费解了,也许,还是当年合作是的会长之议,以及广州起义时推选总统一事,让孙中山有些不能释怀的缘故吧。
再有,可能与后来的蒋介石也有关,他同杨衢云是完全没有关联的,而作为以孙中山坚定继承者面目出现的蒋介石,自然要突出孙中山的丰功伟绩,而将杨衢云曾经的努力,被“被有计划的贬没” ,作了漠视处理。
还有一个证据见于蒋介石前妻陈洁如的回忆录,说蒋介石欲花一百万销毁一张照片,这是因为在这张照片中,杨衢云昂然坐在前排,而孙中山则站在后排,对此,蒋介石大为不满。
其原文为,“给他一百万!蒋介石不耐烦的大声说:本党必须取得这张照片及其底片,不计任何代价,尽早把它们销毁。”
1898年,杨衢云(前排左二)、孙中山(后排左四)在日本的合影
蒋校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名碑下埋忠骨,拥抱共和第一人,历史的真实是不能随意篡改的,作为辛亥革命第一人的杨衢云,是不可能凭空消失在星空之中的,历史终将还一个真实的革命先驱。
尽管我们有理由相信,杨衢云不是完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起义过程中,有失误,有应该被责难之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革命先驱,他的历史功绩不容抹煞,更不应该成为近代革命先烈中,最寂寂无闻的人物;正是:
断指矢志为兴中;
聚首南天一世雄;
方外频思输肝胆;
香江犹忆壮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