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如果一提起“平民教育家”,似乎是个很古老的词汇,现在是否还存在,我不知道,至少没有听官方宣传过,估计是过时了,或者消亡了,也许,那些“平民教育家”努力的目标,现在早已实现了。
但是,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我对曾经的那些“平民教育家”,心中是无限崇敬,如晏阳初,如梁漱溟,当然,还有鼎鼎大名的陶行知。
陶行知是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人,他逝世时,宋庆龄先生就写了这四个字以示崇敬,毛泽东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董必武老先生更是有诗称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他亦是是郭沫若口中的:“二千年前的孔仲尼,二千年后的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能获得如此评价之人,唯陶行知一人。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后因推崇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先改名陶知行,那是因为王阳明是知行合一,后来他觉得不对,应该是先知后行,遂改名为行知,
他将“知行合一”的观念引入大学教育,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教学做合一”,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学生。
他祖籍绍兴,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不过,他的先世也曾是书香门户,只是后来败落,到了他出生之时,就只剩下两亩地了。
拜当时传教士办学之福,他得以读书,并接受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思想,后入金陵大学文科,继而远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
在哥伦比亚大学,陶行知(右一)与胡适(左二)等师生合影
在杜威所有的中国弟子中,胡适的名气最大,但杜威却最喜欢陶行知,他曾不吝溢美之词地夸赞道,“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这应该说,是陶行知将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论点,在中国的实践中发扬光大使然。
我不知道梁漱溟同教会是否有过交集,但陶行知和晏阳初绝对是基督教会在中国结出的果,中国的宗教似乎没有大到无私之地步,传统的各家学说虽然一直将爱挂在嘴边,但从来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扩散,如全盘将爱扩至无差别的墨家,是根本没有存在理由的。
1914年赴美留学途中陶行知(前排左一)与同船的留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陈鹤琴。
正如梁漱溟所言,“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在他的论述中,中国文化是产生不了民主与科学,只能成为证明自己文化优越性的证明,所以,它使得个人失没于伦理之中,所谓“博爱”只是一轮挂在天上可以赞美的月亮。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这棵大树上,是开不出博爱之花的,孙中山宣传“平等博爱”那么多年,他的那些军阀弟子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间打得头破血流,哪有一点“爱”的迹象,尽管孙中山和蒋介石,乃至冯玉祥,都是基督徒。
1915年陶行知在伊利诺大学与孙科等人合影
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陶行知,一边在多个大学教书育人,一边对中国原有的教育制度,积极地进行更有效、更实用的改革,将教授制改为教学制,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他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并主持和起草了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
再有就是男女同校,这在今天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在当时,这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正是在他的强力推行后,也借着新文化和妇女解放的呼声高涨,这才在全国普遍地推行。
1923年,陶行知将精力,转移到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工作上来,他同晏阳初等人一起,费尽心血,广泛联络慈善同仁开展工作,并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晓庄师范,影响甚大。
他放弃优越的大学教授生活,奔赴全国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在这里,大力贯彻实施他所提倡的“生活教育”,效果显著。
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在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晓庄,他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学校的开支,同学生们一起过着 “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为宗师;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的生活,全身心地为了圆他的乡村教育梦,脱下教授袍,去当泥腿子办学校,他为此付出了全部。
但在1927年时,晓庄师范被当局所查封,因为学员来自底层民众,当然是共产党的活动阵地,在这里,共产党发展了很多的党员,为此,引起了蒋介石极大的不满,遂在“清共”行动中,武力封闭晓庄学校,并通缉陶行知。
徐家角工学团开学留影,后排右四为陶行知
陶行知无奈,只能避难日本,从此与蒋介石阵营决裂,这也在他的思想深处,烙上了反蒋了印记,同共产党有了亲切感也是水到渠成的。
一年后,陶行知回国,他不屈不挠,继续为平民教育事业鼓吹,他在上海成立了许多面向底层百姓的社会团体,如“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等,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及学成后在社会上能发挥作用,获得效益,从而达到自食其力和养家糊口的目标。
育才学生在古圣寺办农民识字班
陶行知一生为底层民众的教育奋斗不息,他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是当时平民教育的领军人物;他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心怀远大,在同蔡元培、马叙伦等名流一起,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在他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陶行知向有志于一起进行此项事业的同仁,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
育才学校绘画组同学在山坡写生
“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这是一件伟大的建设事业,个个国民对他都负有绝大的责任。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大家加入这个运动,赞助他发展,指导他进行,一心一意的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的努力也有了收获,仅在南京一地,就建了126所平民学校,学员近五千人,他还同朱经农一起,刊印了大量的平民识字课本《平民千字课》,发行量超过三百万册,这在那个时代,这可是天量的级别。
育才学校学生在平整操场和修建露天舞台
而他对自己所创办的学校也作了总结,这可以认为是陶行知心目中平民教育学校的模型,其中包括“学校是师生共创共有”,“师生共生活”以及“教学做合一”等八个特征。
我是不懂教育的,这虽然觉得现在听着,似乎有点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的意味,是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因素在其中,我不是专家,不敢妄加评论,感觉而已,但我对陶行知的崇敬感,那是如滔滔江水一般地汹涌。
陶行知早在读书时,就树立了他的教育理念,在他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标题便是《共和精义》,他有言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当下便把下面的黄炎培先生听得是激动不已,热烈地鼓掌,还上台亲自为他颁发的毕业证书。
陶行知教学生知识
他的平民教育可谓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而且是见缝插针,不分对象,你要是不识字,那他就教你,你要是识字,那就教你教人的方法,让你去教不识字的人,他就这样不知疲倦地日复一日地在这条路上行进着。
有个趣事可以说明他无孔不入的教学,一次,他去同门师兄弟,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家作客,刚一寒暄完,便在蒋校长家中开始了他的平民教育,他将蒋梦麟家识字的弄在一起教授方法,然后将老妈子、看门的等召集齐全,进行现场指导,弄得蒋大校长很是无语。
重庆合川草街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
不过,正是陶行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感染了众多主流社会的群体,使得他们也主动地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如蒋梦麟在后来便一直将平民教育的理论,贯彻在北大的教学理念中,并在他后来去台湾后,也一直贯穿其人生的始终。
陶行知始终奔走在平民教育的道路上,也一直在呼吁全民参加这项运动的吹哨人,但是,他并不一位眼中只有平民教育的学者,在抗战洪流中,他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和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一起,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竭力宣传全民抗战的思想。
晨更工学团北新泾女工识字班
后来,他又组织成立国难教育社,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进行了一些列的抗日爱国活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成立中国战时教育协会,把教育和抗战救国联系起来。主张“教育必须是战斗的,不是升官发财的媒介。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教育必须是生活的、科学的、大众的和计划的。”
在上海北站欢送人民代表赴南京请愿的大会上高呼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
抗战胜利后,他又立即投入了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四处发表演讲,终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加上听闻好友李公朴和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所暗杀,受了过多的刺激,于1946年7月25日突发脑溢血逝世,时年55岁。
陶行知去世后,各地纷纷举行了悼念活动,在延安举办的追悼会上,毛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共中央亦发文,称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教育家”。
重庆谈判时,机场送行时合影,左起张治中、毛泽东、陈诚、陶行知
在陶行知的朋友中,他同胡适的关系最是耐人寻味,二人都是安徽老乡,又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而且还都师从杜威,作为同门师兄,二人的生活轨迹是大为不一样的。
从内心来说,陶行知是有些看不起胡适的,当年他在学校时,同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同住一室,他就曾忿然说过,胡适是靠外国人吃饭;孙科是靠老子吃饭;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当在时胡适要离开上海去北大教书时,陶行知为他饯行,并请徐志摩夫妇作陪,虽然私交很好,走的却完全不是一条路。
在胡适因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骂国民党为“反动派”,而被当局孤立之时,陶行知也给了胡适莫大的慰藉,他请元培、蒋梦麟、陶行知、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等一帮好友吃饭,不过,席间二人又为“行与知”的关系争论了起来,后来又延伸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古难题上,麻烦。
胡适洋派十足,性格宽容,大度,在北平为创办一流的大学而努力;陶行知则相反,他脱去洋装,卷起裤腿,同农民一起下田耕地插秧,他可以说动蒋梦麟,却说服不了胡适。
陶行知分发书本
当然,作为中国一流的教育家,二人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只是方法不一,途径殊异,胡适的重在提高,陶行知重在普及,但目的却是一样的,不过,从各方面来看,陶行知所走的路,要比胡大校长艰辛得多,所以,他当得起毛主席那五个字的评语,“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少有的奇才,也是如蔡元培一样,在国共两党都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他的交际能力几乎是无人能超越,朋友可谓遍天下,无论哪个行业或政党的顶流人物,俱是他的朋友。
在他推广平民学校时,众多的知名人士踊跃参加,宋庆龄先生和冯玉祥将军经常为先生捐输并提供保护掩护。
当他猝然脑溢血昏迷之时,周恩来夫妇最先赶到病床,他逝世后,周恩来立即向延安发电,内容为:陶先生是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路线走的,是一位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我相信,如果他临终前能说话,会同邹韬奋一样请求入党的。
塑像落成典礼
按照遗嘱,陶行知葬于他一手创办的晓庄学样的旁边,要守护着这片浸透了他汗水的土地,他的棺椁由上海而南京,而浦口、而晓庄,送殡人群仅南京一地就逾十万,呼喊先生之声直入云霄。
现在,陶行知先生显得有些寂寞了,至少同胡适相比,声名差了不少,在很多人脑海中,只残存了一个模糊的印记,我不知是时代进步使然,还是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无法静下来读一读他的故事,还是人们对他已不感兴趣……
陶行知塑像
无论如何,我认为,官方在宣传上是有欠缺的,尽管现在我们已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也许不会再进行许多年前的平民教育,但先生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怀念陶先生,先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