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还不存在什么护航航空母舰。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英国和美国都拥有了一百多稻以护航军舰,保护着大西洋物资运输的重要线路,且给太平洋的水路两栖作战计划提供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力量在每一个战场区域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海上战区和陆地战区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是用他们主要的海军部队对庞大“航母舰队”进行护航的少数国家。
护航队的空中掩护在1940年夏天愈演愈烈的大西洋之战中,英国权威机构不久便做出决定,他们的大西洋护航队必须得到空中掩护。由于航母舰队数量太少,而这次任务完成的价值很大,因此不同的战舰和计划都被设计出来。在那个时间点上,此类战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与德国的福克尔-沃尔夫飞机作战,并会追踪德国U艇集群。
自1941年4月开始,首要的权宜之计就是要给商船安装一个弹射器,使其能运载一架战斗机。在完成任务之后,飞行员要么选择向陆地前进,要么选择在护航队附近跳伞逃脱。很显然,这一危险的过程有时候还真的管用——据说,有六架德国飞机被弹射飞机商船上的飞机击落,不过也有很多艘战舰被德国U艇击沉。
第一艘真正意义的护航航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大胆”号,其是于1941年6月投入使用的。“大胆”号只进行了三次护航任务,最后于1941年12月被一艘德国U艇击沉,但是它已经清楚地证实了自身的价值 。到那时为止,美国海军也已经投入了使用第一批护航航母,并正在建造更多的,不光自己用,也为英国皇家海军客外建造。总共算起来,一共有130艘护航军舰被建造完成,或者从原来的商船或辅助巡洋舰改装而来。
“博格”级各一“卡萨布兰卡”级,是主要的设计类型。它们通常可以操作20~35架飞机,并时常混合三分之一的战斗机和另外三分之二的轰炸机或侦察机。它们的速度要比航母舰队更慢一些,并只有轻型的建造结构,但是其原本从未想到过,它们也可以在战区中担任起这样的任务,而这些战区的空中或水面攻击都是非常重要的执行任务。
由于多种原因,护航航母一直到1943年才开始投入到大西洋护航线路的战斗中去。但是,自那时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它们执行了很多次护航任务,追击、击沉过无数艘德国U艇。1944年6月,美国的“瓜达康纳尔”号甚至帮助俘获了一艘德国潜水艇U-505。
自1943年中期以来,还曾经出现过19艘商船航空母舰(简称“MAC”军舰),商船军舰会提供一个非常基本的飞行甲板,而三四架箭鱼飞机会专门做出准备,以完成反潜艇的任务。其也会运载正常的货物,并与护航队一起航行。只要有商船航空母舰出马,任何一次护航任务都不会在德国U艇的攻击下损失一兵一卒。
太平洋战斗一些护航航母被用来专门培训航母机组人员,但是其中很多也在太平洋战场有过广泛的服役范围。随着美国反击战的发展,护航航母集群被用来向多股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增援,而主要舰队航母集群则会消耗掉日本的空中力量,并使日本舰队无法顺利介入进来。
但是在莱特岛湾的实战中,它们也曾犯下过错误。在一次意义重大的任务中,护航航母集群虽然成功击退了由日本海军最强的军舰发起的进攻,但在这次任务中,一架护航航母被炮火击沉,而另一架则被神风特别攻击队的飞机击中。
护航航母≠轻型航母,护航航母一般以民用船或民用技术改装建造,一般没有装甲防护,一般航速在15-18节,舰载机数量少,一般应用于商船护航、反潜、运送舰载机等,很少直接上一线现场,塔菲小队是例外,是蛮牛哈尔西的错误指挥,把为登陆部队护航的快速战列舰编队调走了,好像是圣诺切尔被海峡??
半人马、英仙座、威悉、卡萨布兰卡、独立她们算是轻航吗?
舰载机起飞需要空气流速,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利用飞机自己加速,但航母跑道有限,所以航母起飞舰载机需要逆风高速行驶以增加空气的相对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舰载机起飞需要的距离越短,航母甲板利用率也就越高,一次性起飞的飞机数量也就越多。所以二战舰队航母本身的航速非常高,往往需要超过25甚至27节以上。 所以如另一条评论说的,护航航母不能等于轻型航母,但理由其实是错的。护航航母不能编入主力舰队主要是因为航速,轻航同样舰载机少,装甲薄弱,但因为它们通常由高速邮轮等高速民船改装而来,所以可以编入主力舰队...25节这个航速非常重要,这是二战主要参战国家主力舰队的基本航速,反例参考日本的扶桑级,作为战列舰其过低的航速导致扶桑和伊势级4艘综合性能相比更好的战列舰表现甚至不如1910年设计的金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