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22)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0-16 03:56:55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子贡说:“文武之道,没有掉在地上,没有失传,仍在人间流传。贤德的人能认识它(文武之道)的根本,不贤德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这世上哪儿没有文武之道啊?我的老师向谁不能学习呢?又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从本章句《论语》开始,一直到《论语·子张篇》结束,记载一些时人对孔子的师承,学问水平高低的质疑,甚至有人说子贡的水平比孔子还高呢,对于这些,子贡都给予了积极回应。 当时,卫国、鲁国、郑国、楚国各有一个叫公孙朝的,这里加一个“卫”字,表示这个人是卫国的公孙朝。春秋时期,诸侯之子称为公子,公子之子称为公孙。一般叫公孙某某的,身份是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大夫。卫公孙朝是卫国第一代国君康叔的后代,其事迹不可考。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贡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之相。善经商之道,被后代商人尊为祖师。子贡出使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诸侯王的座上宾,他见了诸侯国的国君都不必行跪拜礼。孔子死后,其他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而子贡守孝六年。结合《论语·子张篇》最后五章的记载可以看出,子贡对于传播孔子的思想是功不可没的。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这句话,应该发生孔子去世六年之后,子贡在卫国任相时,否则,子贡想见卫国大夫级别的人物公孙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公孙朝经过观察,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孔子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于是,他向子贡提出了质疑:“仲尼焉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时称一个人的“字”,是尊称。公孙朝的意思是说;子贡啊,你老师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 “焉”字,这里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句。 公孙朝为什么这样问,我们得仔细分析分析: 一、孔子开私教之先河,鼎盛时期,门下弟子三千多人。光说孔子的学问大,孔子的学问又是从何处学来呢?是不是符合根正苗红的说法啊?如果孔子没有固定的师承,那么孔门的路子就不能算作正统,而是野路子!再者,说出去也不好听啊?连个老师都没有,学问尽是自己瞎扯的,这说话中似乎有一丝瞧不起的味道。如此理解的话,公孙朝不是个“善茬”,他的问题的确很难回答。 二、公孙朝这么问,就是想知道孔子是向谁学的。如果有机会,自己也想跟着孔子的老师好好学习一把,提升提升。 三、由于我的职业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看了公孙朝的问话,更觉得他像一个小报的记者,酷爱八卦新闻。他的问题,如果连子贡都不能很好回答的话,那孔子没有师承的话题,必定是当时点击率最好的新闻。从这一点来说,这也反映出公孙朝的新闻敏感性。 四、公孙朝也就是平时随便问问而已。 以上这四种分析,结合下面子贡的回答,我更倾向于第一种。 我们来看“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这句话。 这里需要介绍“先王之道”、“圣贤之道”和“文武之道”这三个词汇的内容。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的策略、训诫以及周公“制礼作乐”,指周代的一切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中蕴含的道理,统称“文武之道”。 “先王之道”既包括尧舜禹汤的治世之道,也包括“文武之道”,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圣贤之道”。 孔子尊崇尧舜禹汤这些圣贤,由于夏、殷“文献不足”的原因,而周代之礼经由对夏、(殷)商二代之礼的损益,已达到“郁郁乎文哉”的完备地步。《中庸》记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孔子的心目中,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在继承尧舜禹汤等“先王之道”的基础上,又将圣贤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孔子影响更大、更为直接的还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所以他更尊崇“文武之道”。 “坠”的本义是落下,掉下。《尔雅》给出的解释是:“坠,落也。”《广雅》给出的解释是:“坠,堕也。” “未坠于地”是没有掉在地上,没有消失的意思。 “未坠于地”意思是说;卫国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康叔的后代。这里,子贡没有说“先王之道”,而说“文武之道”,一下子拉近了公孙朝与“文武之道”的距离。“文武之道”是你们祖先传下来的“道”,尽管经过几百年了,“文武之道”还在人世间传播着。“未坠于地”不是说消失了,而是一直都在。只不过,现在诸侯纷争,诸侯王们都崇尚武力了,没人愿意用“文武之道”治理国家了,因为霸道比王道更合诸侯国国君的心。“文武之道”在诸侯王们那里是“坠于地”了。这一点,我们要理解清楚。 “在人”,一般的理解是,“文武之道”在世人之间流传。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遇险时,说:“周文王已经去世了,周文王虽然已不在了,但他的文化道统并没有灭绝,现在不是传到我这了吗?如果天要灭绝文化道统的话,就不会让我得到它,既然天不想灭绝它,那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由这话我们知道,孔子自认是“文王之道”的传人。因此,“在人”也可以理解成斯文在兹的意思,世间所有文化都传到了孔子这里。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道德,就是不想让“文武之道”完全“坠于地”。 公孙朝明明问的是,孔子的老师是谁?他是跟着谁学习的?子贡这里兜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是在讲孔子学问的来源。 我们接着看“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这句话。 在中国历史上,“贤者”是贤明有才德的人。孔子的弟子也称为“贤者”。我们常说的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子路、曾子、子张等。“不贤者”这里应该理解为“不够贤达的人”,不能理解为“不贤的人”。 “识”的本义是区别、辨别图形或事物形状,并用语言描述之。引申指所知道的道理;引申指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引申指记住。这里的“识”,既有知道的意思,也有记住的意思。 子贡说,这两种人对于“文武之道”的理解和认知,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贤者”能够抓住“文武之道”的根本,这个根本可以理解为精神内核;“不贤者”能懂些“文武之道”的细枝末节处,也就是能看到“文武之道”的外在表现。对事物认识的深浅、高低,全在自己的学识及修养的高低。如此来讲,这句话中的“大”和“小”,理解成根本和末节,比理解成知道“文武之道”的内容多少,感觉更好些。 “莫不”表示双重否定。意思是无不;没有一个不。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意思是说,这个世界哪儿没有“文武之道”呢? 在这里,子贡把人分为“贤者”与“不贤者”两种,无论“贤者”和“不贤者”,大家都会受到“文武之道”的影响。我们应该给子贡点赞的。按理说;他的老师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他应极力推崇孔子之道,才符合一般人的思维啊!但他这里不仅承认有“文武之道”,还说他老师的道是受“文武之道”的影响,这太了不起了! “夫子焉不学”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贤者”和“不贤者”,都是我老师的学习对象。对于“贤者”,按照《论语·述而篇》的记载,孔子自然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不贤者”,则是“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亦”是连词,表示承接。 “常师”的“常”是固定不变的。“常师”指固定的老师或者是固定的师承。 本章《论语》,子贡用两句问话“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结束了他与公孙朝之间的对话,言语不容置辩,说话铿锵有力,一个反问句接着一个反问句,让公孙朝无处插嘴! 子贡的言外之意,假如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这些圣贤在世,我的老师孔子就不需要到处去学,跟着他们学习就好了。可是孔子在世的时候,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这些圣贤都不在世了,但他们践行“道”的做法,体现在治国理政、民俗风情之中。我的老师孔子向谁学呢?他向受到“文武之道”影响的“贤者”和“不贤者”学习,也就是向社会大众学习,向有文化的人学习。年轻时,孔子到郑国向著名政治家子产请教学问。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齐国,也向齐相晏婴请教学问。后来,孔子问礼于老子,问官制于郯子,向师襄学琴,向苌弘学乐……甚至可以拜七岁的项橐为师。 “而亦何常师之有”这句话,子贡的意思是说,我的老师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学习的是“文武之道”,等于说孔子的老师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圣贤。孔子传承的就是先王之道、圣贤之道、文武之道,这就是孔子的师承,也是孔门的师承。 “文武之道”是从夏朝、商朝那里继承来的。其实“先王之道”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断改进而来的文化。 俗话说得好“树有根,水有源”。中国古人凡事都要讲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子贡说;他的老师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生以坚持弘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为己任,追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这就是“无常师”的圣人孔子。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