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天”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2-06 10:30:50
“天”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人的头顶。又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引申出天空、太空等义,与“地”字相对。《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天,至高无上。” 华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与“天”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他们认识到“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刮风、下雨、打雷等自然现象,是由具体负责的自然神,转请“天”决定才有的,于是就把“天”视为万物的主宰者。对于非人力可控的事物、事件,大多也归于“天”,如“天灾”等,这又增加了“天”的神秘色彩。 人间的统治者,当时的称呼叫“王”,如果“王”不能按照“天”的命令——公正地治理天下、福泽百姓,那就违背了“天”的意志,也就是“天”的意愿,“天”就通过水灾、旱灾、地震等反常现象,对人间的“王”进行警示;如果“王”还不加以改正,“天”就会把管理天下的权力赐给一个更有道德的“王”。说白了,失去“天”的支持,“王”就会失去权力,丢掉天下。 这里面,问题就来了,“天”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又不会说话。当人间的“王”权力和“天”的意愿发生冲突了,如何维护“天”的神圣性啊? 在远古时代,伏羲画八卦,到殷商末期,周文王又推演为六十四卦,当时的“王”主要是以卜筮和卦辞,作为天人沟通的桥梁,向天下人传达“天”的意愿。到西周初期,人们意识到;“天”的意愿要通过人民来表达,这就是古人聪慧的地方。 商朝末年,周武王大军兵临朝歌城下,商纣王全然不当回事。当有人问,如何是好?商纣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纣王的意思是,他,也就是“王”的生死和命运,是由“天”的意愿决定的,任何其他力量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周武王在《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的意愿就是天下万民的意愿,这是多高明的见解呀!周武王把不可捉摸的“天”的意愿和可以理解的民意视为一体,作为万物主宰者的“天”,一下子从天上回归到人间。 牧野之战,商纣王战败灭国后,商朝的大夫有疑问啊,为什么商朝人祭祀“天”,而“天”并没有帮助商朝啊?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 周朝立国,为向天下的人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西周的统治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天”保佑谁,不保佑谁,不是根据谁掌管着祭祀的权利来决定的,“天”是支持善,反对恶;支持是,反对非的。善恶是非,是根据天下民众的判断为标准的。天下民众支持的,“天”就支持;天下民众不支持的,“天”也不会支持。“天”是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这一观念中的核心是注意到了“德”的重要性。“天”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直接干预人间事务,“天”是用天命的形式授权“王”进行统治天下的。 西周的统治者把天命的得失与“王”是否有德联系起来,这样,一是把统治的权力牢牢绑定在“王”的手中,“王”掌握着天命的解释权;二从客观上看,“天”的作用在消退,“天命有德”这种思想,使“天”的意愿和人的行为有了联系,人的能动性开始凸显。 后来,一些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人,也开始怨天,甚至骂天。《国风·王风·黍离》记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人何哉?”周平王东迁,镐京荒废,遍地禾黍。诗人说;能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这个“苍天”,既不是春季之“天”,也不是夏季之“天”,而是高高在上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 无论正面或负面,古代的人们都把“天”作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看待。 《论语》中,“天”字多次单独使用,综合来讲,“天”有四种含义: 一指自然界的天。这里的“天”是物质性的。在最原始的意义上,“天”字代表了人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即天空或太空,如《论语·子张篇》记载的“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二指自然规律。“天”被用来指代自然规律或天道。具体的自然现象是抽象的天之运动的结果,人们应当顺应这些规律行事。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天”没有说话,但春夏秋冬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 战国时期大儒荀子在《天论篇》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唐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有所改变。在荀子看来,天道不在乎人的喜好和感受,只是按照规律来运转。所以,这时的“天”,有点道家思想中“道”的意思。 三是宿命意义的天,指人所受之限制。《论语·颜渊篇》记载:“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指宇宙万物的主宰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常常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可以支配宇宙万有,当然也包括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天”来主宰的,它代表着最高权力和道德准则。 《论语·子罕篇》记载:“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如果“天”不灭绝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就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孔子在危难时,认为“天”把治理天下的圣德和使命都赋于了他,他是周代文化的继承人,所以匡人对他也是无奈我何,表现出对身负天命的自信以及对“天”的坚定信仰。 孔子既以天赋自居,认为“天”最了解自己,人是“莫我知也”,而“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因此他就所作所为,常想到对“天”负责。当他病重时,“子路使门人为臣”,孔子就认为是子路的行为是对“天”的一种欺骗,从而发出了“吾谁欺?欺天乎”的责问。意思是说,“天”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天”都看着呢。 《论语·八佾篇》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对王孙贾以“媚”的方式事“天”的作法不赞同,说一个人如果得罪了“天”,向谁祷告也是没用的。 人,只能接受“天”的安排。当孔子得意门徒颜回死时,他发出“天丧予”的感叹。 儒家思想中的“天”,具有公正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天下人的意志,因此具有不可战胜的神奇力量,与宗教哲学中的“上帝”非常接近。 儒家思想中,“天”还代表着道德义理的最高境界。《论语·泰伯篇》记载:“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古代的圣王唐尧、夏禹等,都是效法“天”的,也就是遵循“天”的意愿为人处世的。在儒家看来,“天”也是儒家君子效法的对象。人们敬畏“天”,不是因为本能的恐惧,而是因为内在的自觉。作为一个人,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天”是一个终极裁判,会裁定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天”的意愿,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语》记载,“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生德于予”、“文不在兹乎”,一直到后来的“知我者其天乎”的记载,孔子似乎与“天”建立了一种遥契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孔子这里,“天”、人是可以合一的,其实也就是如此的。
0 阅读:3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