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救国康有为:君主立宪好,为什么所有人都反对我?

瑞亭说历史 2024-08-26 00:45:08

在近代的中国,立宪救国为什么是一件天大的难事。但再难的事,也有人做,在立宪这个舞台上,精彩的人物特别多。今天我们就从康有为开始。

讲中国近代的宪法问题,绝对绕不过康有为。你肯定知道戊戌变法,这是近代立宪改革的第一次努力,也是宪法救国的第一次尝试。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首领,光绪皇帝是他的盟友,这也不用多说,中学历史课本上都有。

康有为是"圣人"还是庸人?

不过,可能你不知道,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以后,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中国所有的政治势力,保皇党、立宪派、革命党,都不喜欢他。你可能要说,等等,不都说他的后半生成了保皇党吗?怎么保皇党也不喜欢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楚在近代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康有为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01」绝不动摇的保皇派

首先,大家不喜欢康有为,确实也是有原因的。他的为人,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看。

比如,他到处宣传自己是戊戌变法第一人,但是其实百日维新以后,光绪皇帝仅仅只在变法第五天召见过他一次。他还有一张和光绪皇帝还有梁启超的照片,也有很多人怀疑他做了手脚,因为在当时,皇帝根本不可能和一个六品官员那样三人站一块儿合影。

光绪帝和康有为、谭嗣同

还有人说他私德有问题,言行不一,明明宣称男女平等,自己却有好几个小妾。

总之,围绕着康有为的口水战非常多,但当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把镜头拉远来看,康有为其实就是晚清政坛里的一介书生而已。人们说他戊戌变法的时候激进改革,后期堕落成为保皇党,但其实,他并没有变,变的是时代。康有为就一个政治主张,到死都没改变,就是君主立宪。

1927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南京国民政府时代。这时候的康有为,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戊戌变法过去了将近30年,慈禧死了,辛亥革命成功了,溥仪流落在天津租界,连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打完十几年了。这时候的康有为,还怀抱着君主立宪的梦想。

戴着墨镜的溥仪:在紫禁城里接待日本人.

这一年,他可能是有所预感,就在这一年溥仪生日的时候,他专门从青岛去天津,给溥仪拜寿。回到青岛后,康有为写了一份谢恩奏折,追述了自己一生保皇的努力。他说:我虽然用尽心力,谋求让皇上重掌权力。但是,人事纷繁艰难,天道也变了。我这个老头子,一点办法也没有。每想到家国的境况,便只有求死的心情。我嘱咐我的儿孙,世世代代铭记陛下的恩德。

这一年的3月份,康有为就去世了。

「02」一厢情愿的书生

我们知道,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后逃避追杀,跑到了北美,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回国。从这段时间到他1927年去世,他在做什么呢?

谋求复辟。

1917年,张勋的辫子军搞复辟,康有为也参与了。看到张勋进了北京,康有为立刻拿出了一整套施政方案,替皇帝写好了几篇诏书。其中一篇说要召开国民大会,商议宪法,另外一篇用皇帝的口吻说,皇家不打算干预政治。

张勋复辟

只要皇帝位子一坐稳,他就把这些文章献上去,用来重启被辛亥革命打断的君主立宪。康有为觉得自己是政治总设计师,但事实上,他是热脸贴张勋的冷屁股。张勋对君主立宪根本没兴趣,他带的兵,他当然要做最大的官。不过他的首辅军机大臣还没做多久,段祺瑞的军队又来了,复辟自然也就结束了。康有为再次被通缉,只好匆忙跑路。

经过这场失败的复辟运动,对溥仪有信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康有为和他那几个忠实的弟子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他还在维持着一个“中华帝国宪政党”,依靠这个组织,他们在国内外联络一切有可能参与复辟的人,还办了几家报纸不遗余力地宣传。一有什么新消息,他们就向溥仪汇报。保皇党做到这个份上,可以说很少有人能比的了。

「03」劳苦功不高

但是康有为的这种努力,却没有得到承认。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溥仪想给他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就是古代皇帝给去世大臣的一个荣誉称号。比如诸葛亮叫诸葛武侯,曾国藩叫曾文正公。

可是,溥仪身边的封建遗老,比如他曾经的老师陈宝琛和顾问郑孝胥,就坚决反对。他们说,康有为有三大罪过。一,他提出“保中国不保大清”,这怎么能接受?二,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想围攻颐和园,这又是大逆不道。三,康有为害了光绪皇帝。要不是他,光绪皇帝根本不会和慈禧太后对抗,也就不会被软禁。这三样,一样都不能少。怎么还能给他追加荣誉?

身边人异口同声地都这么说,溥仪只好放弃。

所以,康有为去世的时候,是非常孤独的。流亡的小朝廷不承认他,国民党更是批判他。

「04」格格不入的信念

北伐打到浙江之后,国民党立刻就把康有为在杭州的房产没收了,因为他是“保皇余孽”。国民党说康有为是“保皇余孽”,是没错的。溥仪身边那些遗老,说康有为保皇“宗旨不纯”,其实也是对的。像陈宝琛、郑孝胥这些人,熟读历史,在政治嗅觉上非常灵敏。康有为为什么要保皇,他们看得很清楚。他们保的是大清朝,是几千年的君主制,而康有为保皇,是为了君主立宪,是搞新的一套。

康有为几十年来坚持君主立宪,并不是他因为他特别偏执,像前面我们说的我行我素。他有他在政治上的考虑。

君主立宪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君主,一个是立宪。君主的作用,是充当一种政治秩序的总体象征。康有为认为,只有君主存在,国民的心才定,才不会发生法国式反复的革命与暴乱。康有为是个儒家知识分子,他考虑政治问题时,特别注重在政治上安顿人心,保持人心的稳定。而立宪呢,是指集众人的智慧来建设国家。治国要依靠更多人的智慧,要动员更强大的力量,所以得定宪法、开议院。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是这么主张,到了张勋复辟时,康有为还是这么主张。

康有为的主张,基本上是模仿英国的。他竭尽全力送溥仪重登宝座,但这个宝座是一个统而不治的宝座。晚清汉族的官僚士绅,都支持这种政治主张。但是,随着满清皇族的愚蠢和跋扈,以及革命浪潮的到来,这种体制已经丧失了它历史可能性。

那些曾经期待清政府立宪的汉族官僚士绅,演化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和北洋官僚。蒋介石领导的北伐一启动,这批人也陆续失势了。

唐吉坷德:投入注定无法成功

时代翻天覆地,只有康有为还在坚持。他的后半生就像是唐吉诃德,投入了注定无法成功的冒险。

「05」得君,只为行道

你有没有想过,康有为这么坚持,他的动力或者说精神资源,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康有为毕竟还是一个传统读书人,他这样的政治诉求,有很深的儒家色彩。

儒家在政治上的理想,我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得君行道”。获得皇帝的信任,只是手段,借助皇帝的权势去实行天道,才是目的。一个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会去积极邀宠,但他的行为是有边界的。如果君主不能符合天道,他的选择就应该是“从道不从君”。

康有为始终坚持,中国必须得有个君主。但是袁世凯要称帝,积极拉拢他,他就一点兴趣也没有。在康有为心中,袁世凯就是窃国大盗。在袁世凯复辟期间,康有为写了一封公开信,把他骂了一顿。叫他赶紧急流勇退,废除帝制,削去年号,否则最后就会像王莽、董卓和路易十六那样被人砍掉脑袋。

他当然清楚,袁世凯不会搞君主立宪那一套。但他拥戴溥仪,也只是利用这个末代皇帝,拿他当棋子。可是他又被老辣的封建遗老一眼看穿,说他别有用心。

得君行道

其实,自古以来,儒家“得君行道”这个理想,从来没有成功过。哪怕是王安石,宋神宗公开拜他为老师,他的改革也没有成功。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可他想得的君,要么是被软禁的光绪,要么是流亡的溥仪。他努力了一辈子,但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里,是不可能成功的。

1 阅读:2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