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基本功20篇:降本增效,应该降什么“本”?

王式华知行韬略 2024-09-02 13:08:39
降本增效,是目前国内经济下行趋势下诸多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当增长的方向与路径不明确,内部节流自然成为关键举措,那么,如果想通过“降本”达到“增效”的目的,企业应该降什么“本”? 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分析成本结构,比如人工成本、制造成本、财务费用、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等,各项成本占比是多少?成本降低目标是多少?行动措施是什么?按照这个套路就可以开展降本工作,这是各企业都在做的事情,但是,除了这些显性成本,企业往往很容易忽略隐性成本,前者都是量化的数字,在财务报表中都可以看到,后者看不见摸不着,同样会成为企业的包袱,甚至比显性成本的压力更大,隐性成本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应当成为企业降本的重要环节。 我认为,企业一般存在急需降低的三大隐性成本:沟通成本,决策成本以及协同成本。 企业由于缺乏统一的语言体系,导致反复沟通以及来回拉锯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产生了高昂的沟通成本,具体表现有:第一,忽视文化建设,对员工的正向与负面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缺乏管理底线与管理原则,员工行为散漫,没有规矩,看似氛围轻松,实则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第二,绩效目标与工作指令的下达及沟通,不理解背后的战略意义,反复沟通与来回确认,各自站在自己的利益诉求上进行沟通,长时间达不成共识;第三,团队成员不能一次把工作做正确,需要多次返工和指导,工作质量很难达到高要求,交付成果的满意度不高。 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论以及一定的流程与程序,就很难做出高质量决策,决策成本的体现在于:第一,拍脑袋决策现象居多,做决策没有参考依据,属于冲动型决策;第二,仓促决策后对执行的相应条件与环境缺乏细致思考及分析,执行不了后重新再决策,决策后又执行不了,陷入恶性循环;第三,仓促决策的起因是盲目相信试错成本,认为决策存在一定的试错成本,所以决策正确与否不重要,可以通过试错进行纠偏,殊不知试错的成本过高会对决策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战略执行过程中,最难的莫过于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协同成本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典型表现在于:第一,屁股决定脑袋,部门墙严重,极其在意部门之间的边界感,只干边界内的事情,模棱两可或模糊地带的工作一概不管;第二,遇到协同的问题,不是首先解决问题,而是界定责任,自己没问题,责任都是别人的,推诿之风盛行;第三,不是以结果或贡献为导向,只是关注本部门或本团队的利益,忽视公司战略目标。 三种隐性成本的存在,在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长期以往会极大的蚕食企业利润,成为企业管理“黑洞”,可以采用如下三大方法降低隐性成本。 1.统一语言体系,降低沟通成本有效的管理工具的学习及应用,是企业统一语言体系,降低沟通成本的良好方法。不要认为统一语言体系很复杂,组织上下采取相同的工具共同工作与分享,不断重复,大家的思想和行为就会逐渐得到统一。 管理工具有很多,到底如何选择呢?笔者推荐OGSM-T模型作为企业统一语言体系的优选工具。OGSM-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Objective,目的;Goal,目标;Strategy,策略;Measurement,衡量标准;Tactics,行动方案。OGSM-T基于公司业务统一组织的管理语言与动作,把公司战略、目标转化为清晰的可理解、可执行以及可衡量的策略与行动计划,掌握OGSM-T模型,对企业执行乃至组织能力的建设与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OGSM-T模型,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过系统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此处不再赘述。 2.建立规则程序,规避决策成本做决策一定要有必备的流程与程序,每一步做什么,和哪些人商量和讨论,都需要有公开且明确的步骤和要求,按照程序进行决策,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 比如BLM模型,是做战略规划及战略决策的良好工具。为了减少决策成本,要注意如下三点:第一,没有最优决策,只有满意决策。试图寻找最优决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种想法的结果要么是决策后后悔,要么是放弃决策。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决策总会有风险,没有任何风险的决策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 第二,不要对单一选项的方案做决策。如果只有单一选项,没有替代方案,尽量不要做决策。除非迫不得已,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破釜沉舟。每个人最好不要进入这样的情境之下,尽量多几个选择,这样不至于被动,还有回旋的余地。多项选择重要的是排列好优先级,这同样也是决策。 第三,决策后千万不要立刻采取行动。最重要的一条,决策之后不要立刻采取行动,先缓一缓,第二天对前一天的决策做个评估,然后再决定是否行动,避免思考不全面或头脑发热造成的决策偏差。经过时间的沉淀与重新评估,会对决策有更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3.落实行动责任,减少协同成本跨部门协同成本的降低,需要基于目标,构建左右拉通的战略KPI责任体系,从而在机制层面减少部门墙,提高协同效率。 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组织为什么要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呢?有的说是为了考核,有的说是为了锁定责任,这些都对,但不是全部。企业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各部门集中资源,围绕战略目标开展行动,促使企业成为以战略为中心的组织。因此,绩效指标要起到战略引领作用,各部门之间的绩效指标需要具备一致性。 这只是初衷或理想状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战略解码空心化与无效化,绩效指标体系条块分割以及KPI设计职能导向而非战略导向等现象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最终导致绩效考核加重了部门墙,每个部门只是追求自己的KPI,没有任何对齐与合作可言。 战略KPI的横向对齐可以采用战略KPI相关性识别表来进行,公司级战略KPI与哪些部门强相关?强相关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都需要通过集体研讨来达成共识。在共识中达成一致,并将行动责任锁定于相关部门之间,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捆绑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协同成本,提高协同效率。 降本增效,除了降低显性成本,企业更需要提高组织能力,降低隐性成本。双管齐下,才能达成增效的目标。
0 阅读:4

王式华知行韬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