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汉人遗孤,却成了元朝唯一的汉人皇子,所到之处百姓皆称赞

清幽兰 2023-03-30 14:37:27

公元1259年,元宪宗蒙哥在征宋前线钓鱼城下驾崩,死因不详,元朝一时无主,各方势力都在蠢蠢欲动。

在这其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当属忽必烈。为了不使皇位落入他人之手,忽必烈急忙与贾似道订立和约,随即率军仓促北返。

可当忽必烈率军行进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时,军中却突然传来了噩耗。

他那位曾相三君,历事四朝,出入柄用者三十年,天下畏其勇而怀其仁的义兄弟:

——杨惟中因病卒于军中!

早年生平

杨惟中,字彦诚,生于公元1205年,其家本是金末居住于弘州(今河北阳原县)的普通汉人家庭,可由于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的爆发,其父母均遭乱兵杀害,孤苦伶仃的杨惟中也被蒙军掳走,跟着大量被蒙军掳走的汉人百姓一同迁往了蒙古草原。

彼时的蒙古草原蚊虫肆虐,环境凶险,酷热难耐,各种野兽成群结队,神出鬼没,时而还要忍饥挨饿,忍受蒙古士兵残暴,非人的殴打与虐待,每天都会有人忍受不了而死去,这一幕幕人间惨剧无一不在年仅6岁的杨惟中心里留下了深刻映像。

也许就是在这段时期,随着家乡离的越来越远,六岁孩童那颗期盼,思念着父母与回家的心已经渐渐死去,取而代之的,是对向老百姓施暴的上层阶级的嫉恶如仇——这个上层阶级无关乎民族,不光有蒙古,还有他家遭难时抛弃一州百姓逃走,平日里在金蒙统治阶级的羽翼下为虎作伥,作威作福的汉人官僚与汉人士兵。

除此之外,便是强烈渴望抓住一切机会活下去的信念。

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改变这一切!

数月后,他们到达了彼时元朝的政治与军事中心,等待着蒙古统治阶级将他们统一分配给各个蒙古封建主做百姓,或是做奴隶做家奴。

彼时的蒙古有个传统,会收养一些战场遗孤作为自己的养子或者家人善待,而且不计较种群,比如蒙古名将博尔忽,大断事官失吉忽图忽,曲出,阔阔出都是如此才得以受元太祖其母月伦太后的抚养从而成为元太祖的兄弟,为元朝的建设添砖加瓦。

绝大部分被掳来的汉人百姓很快都被各蒙古封建主分走了,只剩下杨惟中一个小孩孤零零的站在原地。

他茫然的看着周遭的人群,攥紧了双拳,提醒着自己一定不能害怕。

绝大部分蒙古封建主都对这个不能挑不能扛的小孩没什么兴趣,直到过了好一会,终于有一个脸颊两边长着两坨高原红的男人朝着杨惟中走上前来,将他领回了自己的大帐。

就这样,杨惟中极其幸运的成为了元朝唯一的汉人皇子,而随着年岁渐长,在学会了蒙古语后,他才知道,当初领他回来的那个男人,也就是他的义父乃是元太祖属意的继承人:

——元太宗窝阔台!

耶律楚材后的元朝顶梁柱

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成为了皇子,窝阔台一家待他也全无成见,但杨惟中没有丝毫懈怠。

这一路上,他已经见惯了草原上的弱肉强食,而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切,包括蒙古宫廷本身,也肯定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

于是,除了抓紧勤奋学习蒙古语之外,看着窝阔台那几个只知穷兵黩武,标榜勇力的儿子们,杨惟中毅然选择了另一条可以实践当初嫉恶如仇的理想的道路。

那就是勤读书,增见识。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英武绝伦的猛将元帅是绝对不够的,国家必须要交给懂治国,有知识的人来治理才能走上正轨。

彼时的蒙古宫廷正缺的便是这样的人才,光有以耶律楚材,耶律阿海为首的文臣还远远不够;于是,杨惟中便跟随着这些文臣开始刻苦读书,期待着有朝一日窝阔台与元太祖能够发现他的才能,放手让他去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

是金子总会发光。

随着年岁愈长,杨惟中的才能开始日趋显现,不仅把窝阔台封地的财政,民事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出口成章,极有见识。

作为想要把父亲的草台班子搭建成巩固的帝国体系为己所用,从而超越父亲在帝国臣民中的威望的君主,面对如此勤读书,有见地的义子,窝阔台自然甚爱之。

于是,在杨惟中长到二十二岁时,窝阔台便下旨让他率军出使西域。招降那些在花剌子模于蒙古的打击下崩溃后,纷纷自立于地方,其中绝大多数都亲身体会或是早有耳闻蒙古军队在西征期间的屠杀行径,从而拒绝与元朝合作的各地豪强。

赶到西域后,望着眼前正在缓慢修葺,有的干脆便被废弃的残垣断壁,听着路边孩童尖锐的哭嚎和难民们痛苦的呻吟与叹息,看着那些难民眼中对自己及身后蒙古军的畏惧与恨意,杨惟中不止一次想起记忆中的家乡弘州。

虽然亲生父母的面容早已逐渐模糊,但家乡遭兵祸时的种种惨状如今仍然令他记忆犹新。

于是,杨惟中做出了个极其勇敢的决定——每到一处自立的城池,在传统劝降手段的基础上,他便尽可能的深入当地百姓之中,找一名向导公开尽量劝说百姓们投降蒙古军,或是直接与城主商谈投降事宜,实在负隅顽抗者才再行征伐,征伐过后亦尽量不造成劫掠与屠杀。

他要为这里的百姓与生灵谋求一条生路,一个未来。

于是,也许是依旧忌惮蒙古军的强大,又或许是受杨惟中感召,总之,杨惟中出色的完成了本次元太宗给他出的考题——西域三十余城悉平,归顺大元。

从西域返回草原后,元太宗大喜过望,褒奖了他,而杨惟中有勇有谋的名号也在草原上传开了。

随后数年,杨惟中便前往燕京(今北京)处理政务,在这他结识了可以引为知己的朋友姚枢,随即便将其引荐至草原觐见窝阔台——未来,他俩将会一同为忽必烈赏识,成为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重要幕僚。

与此同时,新的任命很快到来。

1235年,金朝灭亡,南宋开始了收复三京之役,此役被元朝方面认为乃是南宋单方面背盟入侵之举,于是该年6月,窝阔台下令攻宋!

蒙军分两路大举进兵,杨惟中与姚枢被委任为随军行中书省事,随同皇兄阔端的军队参与了攻打荆襄地区的战役。

在战役中,杨惟中不仅一次回想起北方人民目不识丁,穷困潦倒的模样,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认为“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使学者归往,相与讲明,庶乎其可。”

于是,在行军途中,他便与姚枢专门留心在各处城池寻访儒、道、释、医、卜士等方面的名士,搜集各类文化典籍然后小心翼翼送往北京妥善保管。

次年,当大军回师之后,杨惟中便火速赶到北京,以岳麓,白鹿洞书院为标准办起了元朝第一家官办书院——太极书院,将之前寻访的各类文化典籍都存放其中,以伊洛道学为宗,并请原本隐居在湖北德安的“江汉先生”赵复与其他儒生为师,再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将理学在中国北方传播开来。

除此之外,为了使北方儒生,人民皆有书读,杨惟中受姚枢的影响,开始网罗各地的能够巧匠大力推广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将燕京,平阳等地发展成为印刷业中心,印刷了包括《四书》在内的很多典籍,全部分发于北方儒生与人民,至此,“活字法由沈括首创,至杨惟中始臻完善。”

然而,就在杨惟中等人干的热火朝天,北方民智逐渐恢复过来时,天又降大任于斯人也。

1241年12月11日,由于酗酒过度导致的中风,他的义父,元太宗窝阔台崩于行殿之中,享年56岁,共在位13年。

对于这位曾在所有人都不要自己时将自己领回家去,同时一直对自己毫无成见,在背后默默支持,提拔自己的义父,杨惟中还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于是,他马上交接好了手头的工作,赶回蒙古草原去奔丧。

可当他赶回蒙古草原时,他却得到了这样一纸调令——由于老臣耶律楚材身体欠佳,现已辞去中书令一职,着他继任中书令。

看着这纸调令,杨惟中心中明了,耶律楚材两朝任事近三十年,哪有什么身体欠佳之事,纯粹是因为不肯与自己那个政以贿成,处心积虑想要将皇兄贵由扶上皇位,违背义父遗命的义母乃马真后为伍,因而受到了义母同党的排挤。

但杨惟中并不打算因此与义母据理力争,排斥皇兄继位,在这件事上,他打算韬光养晦,就像当年尽全力在蒙古活下来的信念那样尽全力扎根于蒙古宫廷中央。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若是为此被排挤出了中央政府,那他又如何施展自己治国救民于水火的抱负呢?

于是,他毅然接过了中书令的职位,并继承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坐镇中央,在未来义母乃马真后与皇兄贵由乃至皇嫂海迷失后的蒙古乱政期间,殚精竭虑,尽全力的维系着元朝,为朝廷出谋划策,使之不至于太过混乱,而后又升任为丞相,已然成为了耶律楚材之后的元朝顶梁柱。

敢作敢为,大智大勇

混乱的时局直到1251年7月1日皇兄蒙哥汗肃清了以海迷失为首的窝阔台系乱党后才初告消停,同时,蒙哥汗也继位成为了元朝的新皇帝。

彼时的杨惟中总算可以暂时轻松一点了,他将中书令和丞相的职权交给了蒙哥的亲信,随即加入了皇兄忽必烈为首的金莲川幕府,开始在其帐下效力。

长达十年的坐镇中央,让他迫切的想要回到汉地去整顿地方政务,至少,在那不会有坐镇中央的屡屡被掣肘之感。

彼时,攻宋战争仍在时断时续。在蒙哥的命令下,忽必烈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并由漠南南下,开始主持攻宋事宜。

为了保证粮草供应充足,忽必烈随即在中原开封设立了河南道经略司,同时让杨惟中任经略使前往开封主持粮草供应事宜。

至此,杨惟中终于得以大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敢作敢为,大智大勇了。

彼时的河南由于元太祖早期命令木华黎国王为攻金总指挥,又因西征没有给予他充足兵马,木华黎只得在中原招降那些结寨自保的汉人世候为主力,对于那些汉人世候和叛逃金宋的汉人将领的官职一律予以承认,造成了政出多门,行政极其混乱。

杨惟中到开封时,那些蒙汉世候,将帅仗着手中有兵,依旧横行乡里,抢掠民财,无法无天,并没有把杨惟中放在眼里,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长于深宫的皇子罢了。

然而,他们的傲慢很快便在杨惟中的雷霆手段,杀鸡儆猴中彻底焉了下来。

望着那些生活在如此恐怖氛围中,蓬头垢面,望着自己畏惧万分,穷困潦倒至极的百姓们,看着他们身上的道道伤口,童年那段被蒙古兵当做牲口一样赶往草原时的经历又开始在杨惟中心里止不住的翻腾。

在这些百姓中,受河南道总管刘福管辖的百姓受伤是最重的,通常被其用木棒殴打的面目全非,遍身淤青。

杨惟中决定也让刘福尝尝这种滋味。

于是,他便在座前放了一根大棒,然后派人招刘福前来训示,并警告刘福如不奉命便要军法从事;待刘福战战兢兢的带着数千人前来拜见时,杨惟中毫不畏惧,捋起袖子抄起大棒便打,直将他打的七窍流血,再不能站起身来方才让人像抬死猪似的把他丢了出去。

在场的百姓无不为此情此景振奋,纷纷欢呼雀跃起来,而刘福带来的那数千兵丁原也是遭受其盘剥的百姓,只站在原地看戏,并为杨惟中心悦诚服。

处死刘福后,杨惟中随即便把目标转向了其他在河南,京兆地区为非作歹的蒙汉将官,随即将其一一肃清,虽然各地蒙汉世候多有回护,但他依旧嫉恶不息,严惩不贷。

而经过他这一通杀鸡儆猴,河南,京兆地区吏治一时大治,再也没有人敢小看杨惟中的能力,而那些骄兵悍将,豪绅恶吏一时也收敛了许多。

眼看吏治郭清,随后杨惟中便开始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各地赋税,同时在河南南部广大地区广开垦田,充实军粮,印行钱钞,发展商业,民生得到了一时喘息与好转。

而那些残存的豪绅恶吏,骄兵悍将眼看杨惟中干的有声有色,心中自然嫉恨,便一纸诉状将其告到了蒙哥驾前,吵着闹着要把他换掉。

关键时刻,作为使元朝这台庞大的帝国机器重新运转起来的贤君能臣,蒙哥和忽必烈自然是惜才的;于是,在蒙哥的授意下,统兵南征的忽必烈便将杨惟中任命为江淮、荆湖南北路宣抚使,负责节制当地的蒙汉军队。

而杨惟中虽然在河南和京兆受到了挫折,胸中那股嫉恶如仇,治国救民之火仍然未曾泯灭;在他的监督下,各军的军纪都十分严厉有序,所到之处郝经有诗赞曰:

“渡江不杀降,百姓皆安堵;羊罗到武昌,相望两舍许……通衢万家市,巴商杂越旅。”

而这也是杨惟中人生的终点,长久的往来奔波与繁重的政务极大的损害了他的健康;翌年,公元1259年,杨惟中卒于蔡州,享年55岁。

他终于可以去往黄泉,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了。

后记

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身世最为奇特的皇子,杨惟中幼年丧亲无疑是不幸的,但他的一生又是极其幸运的,并没有死于王朝更迭的乱军之中,前往蒙古宫廷后又一直勤勉好学,在各路贵人的赏识下得以拥有平台与机遇来施展治国救民,嫉恶如仇的抱负。

而他生于寻常百姓家的经历对于他治理过的地区百姓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幸运,他始终没有忘本,为老百姓的生存与未来奔走一生,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治理过的土地,甚至来不及考虑个人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

唯有如此经历的官员,才能深刻意识,体会到百姓的艰辛与痛苦,从而切实解决百姓的种种诉求,如此深刻的意识和体会是那些出于标榜自我而救助百姓的所谓清官远不能及的。

不过,杨惟中这样的好官历史上还是太少了。对于他治理过的当地百姓而言,自身境遇无非是一时好转与喘息,待他走后,豪绅恶吏,骄兵悍将卷土重来,变本加厉,民生仍是穷困至极,几千年封建王朝从来如此,清官的政策总难维持延续下去,不得不说是为极大的遗憾。

0 阅读:4

清幽兰

简介:读读历史故事,看看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