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看待自封经济学家的言论,诺贝尔获奖者有话说

马跃成 2020-08-30 22:30:57

诺奖得主:首席经济学家只是机构代言人,他们的预测没有根据

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夫妇,在2011年的时候,两人曾出版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这好像是他们写的第一本书,当时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中文版编辑就说作者在全球贫困研究领域简直像个大神,搞不好能得诺奖呢,还真被这位编辑说中了。

在《贫穷的本质》里,夫妇俩走遍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剖析了“贫穷陷阱”的怪圈,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穷人的经济生活状态,穷人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如何做出选择?迪弗洛生于1972年,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第一对同获诺贝尔奖的夫妻得主。

迪弗洛曾在中国工作过,她说,我觉得中国的研究者也在利用大量时间去研究和关注脱贫问题,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速仍然很快,贫困率也在下降,但还有一些人处于贫困中,如果能理解中国人贫穷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产生积极效果是很好的事。当然,我们今年就将完成全国的脱贫任务,但是,两位诺奖获得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工作,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他们认为,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并不完善,也使得穷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政府可以用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而穷人所面临的问题,正因为市场失灵,政府才变得格外重要。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今年出版了另一本书叫《好的经济学》,在书的序言中,他们介绍一个我们今天自媒体时代,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听谁说?现在信息来源太广,很多人都打着专家、教授、什么学家的招牌,别人也不知真假,就不能不信。但是,他们的观点错了咋办?

其实,很多年以前,我们就已经发现,上电视节目的,好多不是真正的专家,因此就讲得不够正确,也有的虽然是专家,但是没有能讲出来关键内容。这方面的事情,可能主要是受到媒体平台的限制,因为毕竟只有几十分钟的时间,而平台的意思,就是说要求节目的收视效果。局座张在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中就说过,其实自己是一个军事装备专家,但是,现在讲的都是形势分析,自己研究的专业,讲起来,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能听懂。讲海带打潜艇,雾霾挡雷达这样的知识点,就能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如果,只是这么热闹一阵,也不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危害,也无所谓。但是,有些人的言论确实具有砸锅的效果。多年前,南方一个城市,引进一个核工业的产业园,因为一些人片面鼓噪,引起民众事件,最后,一个非常大的好项目泡汤了。事件初期,我也写过几篇小文章,就此事进行解释,但是,那些以为存在污染的媒体大咖们,起码的知识都没有,更是对产业园的业务也不了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最近,关于芯片,又出现了了类似的情况,什么人都在谈芯片,我也看了很多的视频和文章,感觉到他们讲的和任正非的说法不一样,和华为的工作也不同调,但是,他们还在讲,听着也是一阵叫好。前些天,偶遇一位中科院的科学家,也是一个芯片专业的领军人物,简单的就芯片的进度、难点与怎么办,向人家咨询了一下。感觉,科学家说的和自媒体节目里讲的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些不很正确的知识,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今天读到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新作《好的经济学》,其中在开篇也讲到这个问题,我想摘录在此,供大家学习,目的就是说发表言论的媒体大咖们,和读者都要对网上的观点和言论,有个分析思考的过程,不要盲目跟风。博主也好,主播也好,要坚持正确的观点,尽量全面的分析,掌握尽量多的知识。一知半解,也可以发表言论和观点,但是,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多少讲多少,读者群体也是什么水平的都有,各个层次的知识都需要,但是,要把握好自己。

而读者也不要盲目相信,这些几分钟、几十分钟的节目,越是慷慨激昂、信誓旦旦的言论,往往越可能是片面的,或者是不完全正确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越是极端的,越是不准确的,他也不一定错,说说可以,但是,按照他们说的这么干肯定不行。看看,华为就知道了,华为的决策总是和那些大咖们的观点不一致,就是这个道理。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书中说,那些在镜头前和媒体上自封的经济学家——通常顶着某某银行或某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头衔,本质上,都是其所在机构的经济利益代言人,他们经常忽略证据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更倾向于不惜一切代价对市场做出乐观主义预测,而这些正是普通大众大致上能与经济学家取得一致的地方。意识是说,普通人是喜欢乐观主义的,讲问题,和讲困难,谁都不愿意听。

这让我想起了某经济学家,在某地产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年薪2000多万,然后,发表了所谓的“长期看、中期看、短期看”理论,还被业内吹捧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地产理论。前几年,那些地产大佬、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们,不断地作出乐观主义预测,这不正是两位诺奖得主所说的情况吗?

两位诺奖得主在书中,特别分析了,关于预测准确性的问题,他们研究的结果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们没有一次能成功预测各国的GDP增速,他们预测的误差范围和没有预测差不多。相反,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总是能准确地预测某个城市的房价走势,甚至拐点都能知道。其实,这都是一种舆论导向,有人说,十年都预测准了,可能吗?你说,十年房价都在涨,其实十年的房价也是波波折折,。

两位诺奖得主在书中说,从外表、说话的方式,以及在镜头前说话的面部表情看,你很难把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和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区别开来。两者之间的差别,可能正是,这些镜头前的经济学家更加愿意发表意见和预测。而不幸的是,这让他们在公众面前,具有了更强的权威性,这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话语权,这对社会不是好事。

造成这种信任差距的另一个原因是,学院派经济学家从未花时间来解释他们那些更加微妙的结论,以及其背后更加复杂的推理过程。当今的媒体文化,天然地排斥这类微妙或长篇大论的解释。有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曾不得不与电视主持人反复争辩,才能完整地讲述我们的观点,但是,通常在节目播出的时候,这些关键的地方,又会被电视节目剪辑掉。

因此,我们认识到,学院派经济学家通常不愿意承担责任向公众进行解释,传达正确的观点,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这样做要花费很多时间,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并且还有各种风险。比如,有时候,民众会认为你的观点听起来很愚蠢,或者说,你小心谨慎的解释,会被媒体操弄,从而让读者误解你的意思,甚至以为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两位诺奖得主,也讲到了,作为大众,应该怎样判断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家?他们说,那些说话不是很强势的经济学家,可能更值得信任。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就是他们往往不是与大家分享他们研究的结论,而是告诉大家,他们得出结论所经过的路径、这些结论的解释方式,以及他们推理的步骤,还有其他不确定的信息,他们都是愿意告诉读者的。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充满着复杂和不确定性。而这些东西,都是对读者最有价值的,是值得思考和有用的东西。

这是本人的一点观察和学习体会,自媒体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是好事,但是,信息渠道太多了,也是鱼龙混杂,喜欢学习的人,肯定不是图热闹,而是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提醒不知道是不是有用?【本文由“马跃成”发布2020年8月30日】

0 阅读:5
马跃成

马跃成

财经评论人 旅游户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