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留申战役(四):从浓雾中不断滚落的胳膊、大腿和枪炮碎块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3-26 05:20:57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些个正经或不那么正经的历史军事故事。

沙漠勇士在北极圈的奇遇

新鲜劲一过,日本占领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很快就成为了“鸡肋”一般的存在。这两个岛屿地处北极圈,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指望守军自给自足是别想了,除了淡水,其他所有的物资都要从日本本土运过来,其中还包括了非常重要的烧水吃饭用的燃料——因为岛上几乎看不见一棵树——而最近的基地却是2000公里外千岛群岛的幌筵岛。

长久以往,先不提日本的海运运力越发紧张,就连补给线本身也在美国军舰、潜艇和飞机的联合打击下岌岌可危。

在东京大本营眼里,这两个荒岛的唯一价值,可能就是占领了“真正的”美国领土这么点宣传和政治意义了。主动撤军也不太合适,死守到底也毫无意义——因为美国人不太可能选择从北极方向进攻日本本土。美军的补给难度也不小,而最关键的是,从北方进攻日本对太平洋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东京大本营在这个问题上天天扯皮,陆海两军把这个当成了交手的舞台,(海军)军令部提出放弃,(陆军)参谋本部就提出坚守。而参谋本部赞成撤军后,军令部又打鸡血一样地高呼绝不退缩。

扯了半年谈,美国佬终于晃悠悠地过来了。

被美军占领的日军掩体

从时间上来看,登陆阿图岛作战其实是美军在瓜岛战役胜利后,在太平洋地区发起的第一次反攻,无奈这次战役虎头蛇尾,生生打成了一场闹剧。再加上这个边缘战场的胜负无关大局,自然就被所有人选择性遗忘了。。。

奉命夺取阿图岛的部队抽调自陆军第7步兵师,所有人都参加过海军陆战队将军“疯子”霍兰·史密斯负责的两栖作战训练。唯一不太和谐的地方在于,这些官兵是在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和海滩上接受的战斗和两栖登陆训练——他们最初是打算作为一支摩托化部队派遣到北非战场上去的。

显然,艳阳高照的加州海滩对他们即将遇到的阿留申冻土荒原没有任何帮助,而且他们在训练中携带和背负的装备重量也只有实战时的一小部分。过不了多久,这些被冻伤和湿冷的环境收拾得叫苦不迭的美国步兵就会知道,他们遇到的麻烦远远看不到头。

关于阿图岛的进攻计划,美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过准备,关于这个无人荒岛的地形、气候包括岛上日军的数量,统统都不清楚:

终日笼罩在岛上的大雾,让美军侦察飞机无法了解日本部队的具体情况,以至于所有的登陆部队起初以为岛上只有500名守军。而阿图岛本身的地形和周围的海况,美国人居然也是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从俄国人手中买下这片土地后的70多年里,美国政府仅仅组织人手对海岸线和岸边大约1000米范围的土地进行了测绘,那片被高耸的山脊、破碎的峡谷分割的内陆,还是一片空白。

就连海岸附近的好些浅滩和暗礁也没有全部标明,而只是在海图上画了一条警示线——“不要靠近到离岛5公里范围内”——这意味着登陆艇将在颠簸的海面上行驶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美国人犯下的最严重错误,就是他们给登岛的士兵配备了完全不适用的冬季制服。为了保密,直到部队快要抵达目的地时才给官兵们发放了冬季作战装备。但这种普通的冬季服装,面对阿图岛特有的雨水和暴风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而士兵们脚上穿的高帮皮靴,后来更是成为了比日本人还厉害的冬季杀手。

按照北太平洋战区最后制定的作战计划,这次登陆将是一场在绝对优势火力掩护下的两路夹击:由29艘舰船组成的护航舰队里,不仅有三个“老家伙”——战列舰“爱达荷” 号、“宾夕法尼亚”号和“内华达”号——还有6艘巡洋舰、19艘驱逐舰和1艘护航航空母舰“拿骚号”。

不到一个师的登陆部队将同时在这个宽约32公里的海岛的北部(霍尔茨湾)和南部海滩(马萨科湾)同时登陆。然后两支登陆部队将向西进攻,在距离登陆点11公里的日军主要据点会师。为了迷惑日军,还有一支被称为临时侦察连的小部队在距离北部登陆点10公里的地方登陆以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为了保证攻击的突然性,作战计划中不打算提前轰炸滩头阵地,但是三艘战列舰将随时在近海待命,同时来自临近基地的轰炸机和舰载机也可以快速提供空中战术支援。

攻击舰队是4月20日从旧金山出发的,也准时抵达了阿留申群岛附近的集结点,但是就在美军舰队抵达后不久,阿图岛登陆点附近天气急剧恶化,巨浪滔天。金凯德将军只好命令部队将登陆日延后三天,推迟到5月12日。

无所事事的舰队为了防止日本人发现,调头驶入了白令海峡——从5月初就一直在海滩没日没夜地警戒的日本兵发现美国舰队始终没有出现,于是他们认为这又是一次假警报。5月9日,日本守军从海滩的工事里撤回了军营——2天后,美军舰队回到了海滩前。

5月12日的凌晨3点,阿图岛北面的海面上缓缓浮现出两艘灰黑色的潜艇,“独角鲸”和“鹦鹉螺”号。它们搭载了临时侦察连的200名士兵,漆黑冰冷的海面上,不远处的岛屿一片寂静,士兵们从狭窄的潜艇里爬到小艇里,只有舰岛微弱的灯光为他们照明。

一通忙乱后,200名大兵全都顺利登陆,等到他们发出信号后,驱逐舰“凯恩”号又送了400人上岸。这些全副武装的士兵迅速排着队走入了被迷雾笼罩的山坡,一些人向东搜索,希望找到通往北部登陆点的道路,其余人则摸向了日军位于岛屿东部的主阵地。

早上九点半左右,美军的飞机开始轰炸日军阵地,随着炸弹一起落下的,还有纷纷扬扬的劝降书。从这时开始,美国和日本的战史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记录:

日本人说守岛部队从上午10点半开始就遭到猛烈的舰炮轰炸,守军本来想在滩头对美军迎头痛击,无奈敌人炮火太过猛烈,反击没有成功,“不得已只好后退到山岳地带的预备阵地,筹划持久战”。但同时日军又记录岛上整天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那美国的舰炮是怎么精准找到日军的呢?

美国的战史记录比较可信:北部的部队一直拖拖拉拉地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才开始登陆,登陆点不仅海滩面积很小而且岩石众多,一次只能让两艘登陆艇靠岸。整整一天里,北部的登陆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也没有被日本人发现——直到傍晚6点,一个执行侦察任务的步兵排在向东沿海滩推进时,发现了四个鬼子兵说说笑笑地在不远处闲逛,步枪都背在背上。美国佬用一阵排枪放倒了俩,剩下两个鬼子连滚带爬地跑进雾气中消失了。。。

显然,岛上的守军知道了美军已经登陆,但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美军的行动仍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到了晚上九点半,大约1100名美国步兵爬上了距离海滩不远处的山坡,一些人踩进了湿滑的烂泥坑里。步兵在登陆点外围挖好了散兵坑(没过多久,散兵坑就渗满了冰水),炮兵将野战炮和迫击炮拖入了阵地,通信兵背着沉重的电线四处布线,比其他人更多地在烂泥地里进进出出,在他们背后,浑身湿漉漉的补给营士兵正骂骂咧咧地用手推车将弹药一车一车地从登陆艇上卸下来,堆放在沙滩上,并盖上防潮的帆布。

日本人一直没有出现。

和北部的登陆行动相比,南部的主要登陆很不顺利。因为大雾迟迟不散,舰队在海面上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等待着, 登陆艇满载着部队和装备在运输舰周围没完没了地兜圈子。下午三点半,登陆行动已经延误了8个小时。指挥官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他下令采取必要的大胆行动:

驱逐舰引导登陆艇驶向海滩

一艘驱逐舰将负责引导6艘登陆艇前进,驱逐舰凭借雷达缓缓驶向海滩,一路上汽笛长鸣并将船尾的探照灯全部打开作为指引。后面的登陆艇凭借声音和隐隐约约的灯光,沿着驱逐舰破开的浓雾向前航行,每艘船都看不见附近的队友,只能感受到它们在雾气中行驶过留下的痕迹。

幸运的是,这些一路高声叫嚷着,向敌军通报自己到来的舰船也没有遇到一个日本人。部队在从未见识过的浓雾中踏上了海滩——这些雾气是如此浓郁,以至于能见度不足20米。到了晚上10点,所有人都已经成功登陆了。

先头部队刚刚踏入荒原,阿留申群岛的下马威就来了:拖着105mm榴弹炮的牵引卡车陷入了泥地,轮子无助地空转却寸步难行。炮手们只好就地卸下火炮,然后四处寻找铁板或者木板垫到炮轮和炮架下方,否则不等开火,沉重的火炮就会半沉到地里了。

日本人同样让这些美国人安稳地在烂泥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真正的战斗开始了。

“血点”和“大屠杀湾”

负责守卫阿图岛的山崎大佐对美军投下的劝降书满不在乎,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美军会先攻打更东边的基斯卡岛——在日军那僵化的战略认知中,“跳岛”攻击这么无厘头的事情,是不允许发生的。

在获悉美军舰队已经接近阿图岛后,山崎只是下令部下进入戒备状态。等到他们获悉美军已经从南北两个地点同时登陆后,准备不足,又苦于兵力不足的山崎只能放弃歼敌于滩头的最佳战术,收缩兵力,企图利用岛上崎岖的地形开始持久抵抗。

阿图岛位于阿留申群岛最西端,长约48公里,宽约12-24公里,终年大雾弥漫,内陆被白雪覆盖的贫瘠山脉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峡谷和山峰。说起来似乎是个巨大的边缘战场,但实际上,无论是兵力不足的日军,还是动用了三万多人的美军,双方的交战地区只限于岛屿东北端(如下图)。

而从下面这张地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随着美军从南北两端登陆,主动向东北部收缩的日本守军事实上将自己关进了包围圈。不仅如此,选择困守阿图岛东北部山地的日军很快就会发现,他们还贴心地把自己送到了美国战列舰的重型舰炮炮口之下。。。

阿图岛上的美军大部分时间就是这么被冻伤的。

真正的战斗是从13日早晨开始的,北部的登陆部队从湿乎乎、冷冰冰的睡袋里爬出来,吃了一顿限量供应的冰冷早餐后,开始排着松散的队形向内陆推进。没走多远,前面的部队就已经被流淌到山坡处的雾气吞噬了。

许多美军士兵的大衣是湿的,鞋子袜子也是湿的,那些及时换上了干袜子的士兵也没能轻松多久,阿图岛上无处不在的冻土沼泽很快就让他们的靴子也湿透了。从山顶上零零星星地飞过来了日军的子弹,虽然这些日本狙击手也看不见目标,但乱飞的子弹还是让美军高度紧张,一个步枪排散开了队形,举枪和看不见的敌人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枪战。

第十七团一营营长哈特尔中校命令手下的一个连从右边攻占前面的山脊,当他们在四面陡峭的溪谷中前进时,雾气散开了。山脊上人头闪动,紧接着,噼噼啪啪的步枪和机枪子弹雨点般打向了无处躲藏的美军。

很快,轻型迫击炮(疑为掷弹筒)和榴弹炮的炮弹也加入了打击,美军在炮火下如同无头苍蝇一般乱躲。接下来的12个小时里,这支倒霉的连队哪也去不了,只能硬着头皮躲在烂泥沟壑里或者是临时挖出来,又灌满了冰冷溪水的散兵坑里。

剩下的两支连队在白天多次发起进攻,试图解救这支被困的部队,但居高临下的日军轻易击退了他们。海面上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对着山脊不断开炮,来自附近基地和护航航母上的P-38、B-24和F4F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飞过来轰炸并俯冲扫射——但是日军一直牢牢地钉在了山脊上。

到了下午5点半,美军呼叫了所有的舰炮火力,对着日军阵地开始了持续一小时的弹幕轰击。三个连的美军在徐进弹幕的掩护下终于冲上了山顶。终于顶不住的日本人开始沿着山坡向下撤退,但并没有向美军希望的那样彻底崩溃,日军撤到了第二道野战工事里,然后开始重整旗鼓。

傍晚7点30分,1-200名日本兵平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沿着山脊鬼叫着冲了过来。他们利用弹坑和山脊上的岩石作为掩护,迅速冲进了美军防线。双方的战斗一下子就进入了白热化,刺刀、冲锋枪、步枪和手榴弹全都用上了。

美军后方的火炮和舰炮不敢射击,但日军却不管这些,他们后方的高射炮把炮口摇低,对准山脊上方大约1-2米的高度猛烈开火,小口径炮弹就在扭打在一起的两军头顶不断爆炸,弹片如同雨点般同时射入鬼子和美军的身体,冲击波把穿着厚重军服的士兵像布娃娃一样掀翻在地。

血腥而激烈的战斗只持续了20分钟,美国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片山脊从此被称为“血点”。

天黑后,哈特尔中校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困在溪谷里一天的那支连队已经成功撤离到了最近的救护点。但糟糕的是,许多人的脚都被冻坏了,是被人抬出来的。他们全都是不防水的皮靴的受害者,被冻坏了脚的还包括北部登陆部队的地面指挥官,第三十二团的团长卡林上校。哈特尔哭笑不得的被告知,他现在是临时的最高地面部队指挥官了。

北部登陆的美军部队开始在原地挖壕据守,还是享受着冷冰冰的散兵坑、湿乎乎的睡袋和被冻成冰块的腿脚。又累又冷的美军不知道的是,日军连夜调动了部队,佐藤明中尉指挥的北千岛要塞步兵队第3中队和左右田信男大尉指挥的独立高炮第35中队将阵地前移,在美军的进攻路线上形成了一个互相配合的交叉火力阵地。

南部登陆的部队这一天日子也同样不好过。他们的遭遇和北边的难兄难弟们几乎完全一样,这支美军当天的目标是占领一个长约5公里的宽阔峡谷。这个峡谷和附近的海滩有个不吉利的名字——“大屠杀湾/峡谷”,这本来是用来纪念100多年前被俄国毛皮商人肆意屠杀的几百名阿留申土著的。但用来形容美军第17团二营同样贴切。

起初的进军还挺顺利,美军官兵直到这会儿都以为岛上只有500个鬼子和少量辅助部队。殊不知,他们的一举一动全都被两侧山脊上的守军看得清清楚楚。山谷很快就被涌进来的雾气填满,但这次的雾气非常奇怪——山脚下和峡谷里视野清晰,浓密的雾气全都漂浮在半山腰,恰好隔断了两军的视野。

日军的狙击手躲在了雾气下方,通过他们的观察,当美军深入峡谷大约两公里后,风暴般的机枪子弹和迫击炮弹从浓雾上方砸进了队列。峡谷底部瞬间被炸弹爆炸的火光填满,密集的子弹在空中呜呜叫着,把那些没有找到掩体的美国士兵打得浑身冒血。

走在最前面的连队瞬间被打到一大片,剩下的士兵慌乱地向四面逃跑,沉重的皮靴踏破了薄薄的泥层,黑色的泥浆高高溅起,有人一脚踩进被冰雪和苔藓覆盖的空洞折断了脚踝,还有人在末膝的泥浆里狼狈滚动。那些奋力挖掘散兵坑的士兵很快就被渗进来的冰水泡的全身湿透,这些倒霉蛋被冻得全身发抖,气力全无,什么都做不了。

第十七团团长爱德华·厄尔上校发现部队停滞不前,他连忙赶到前线,试图组织士兵反击时,一名狙击手当场射杀了他。

南部的登陆部队被完全挡住了,第二营的部队不断呼叫炮火支援,“内华达”号开始转动炮口,对准峡谷两侧的日军阵地狂轰滥炸,那些动弹不得的美军官兵听见头顶传来一阵阵空气撕裂的轰鸣,然后雾气中就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接下来他们目睹了恐怖片场景的上演:

“被炸死、炸碎的日本人、火炮和机枪的零部件,还有无数条胳膊和腿从浓雾中不断滚了下来。。。”

美国佬在舰炮掩护下,稳住了战线,有些幸存者挣扎着爬起来向后蹒跚挪动,更多的人已经被冻得奄奄一息,被救护兵和伤员一道抬了回去。

登陆第一天,“500名”日军的南部阵地纹丝不动,而美军则在峡谷里留下了一地的尸体。心急如焚的布朗少将其实应该放平心态,因为这仅仅是个开始。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3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