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用学”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2-03 04:40:01
儒家是最讲“学”的。从《论语·学而篇》一直到《论语·尧曰篇》,都是讲一个人要坚持学习,向圣贤学习。学习,最终是为了“用”。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引导人做一个对国家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人。用毛主席的话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脑海中装满了书,却依然是个糊涂虫,这人和“书呆子”没什么区别。“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也许就是这个理,不会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所“学”,就是“白学”、“死学”。《论语·子路篇》记载:“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认为;如若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处理政务和出使外交上,则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学习。 “用学”是用其所学,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现实生活中,这才是儒家的用学。 如何“用”啊?往近处说,那就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论语•宪问篇》记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这里是修为的意思。 “为己”是指向自己。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为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服务社会,服务大家的能力更强! 《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对弟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问道:“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说,孔子说自己,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我只在下处学,渐向上处达。理解我的只有天吧! “下学”和“上达”是因和果的关系。一个人“下学”,不能贯通人道,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上达”。“上达”指上达天道。 儒家的“学”,是“学以致道”,通过学习从而达到对“道”的理解和应用。 “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有两层意义: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说,和古代的学者不同,今之学者读书做学问,是为了装饰自己,让别人喜欢自己、崇拜自己,让自己在社会上倍有面子;二、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修理别人,用一个流行词来说,就是好为人师。 再者来说,学一项技术,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没有自己的思想,到头来,也只是一个熟练的技工而已。儒家指出;学习不仅是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内在修养过程,更要秉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之情怀,推己及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读书是要为社会,为天下人服务的,这才是儒家的“成人”之学。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