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汉景帝时期,亚历山大留下的马其顿王国曾经和罗马开战,然后被罗马给吞并了。而马其顿王国被吞并之后,罗马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马其顿行省。
东汉王朝在击败贵霜帝国后,威名响彻亚欧大陆,于是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派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而还。而欧洲的蒙奇国和兜勒国听说后,纷纷宣布脱离罗马,归附东汉。三年后,两国使臣抵达东汉首都洛阳,汉和帝把金印紫绶赐给他们国王,从此两国正式加入东汉,标志着汉朝的国际影响力达到顶峰。
《后汉书》记载:“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经考证,蒙奇国就是马其顿王国,后被罗马帝国吞并,成为马其顿行省。马其顿王国的极盛时期是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在他的统治下,马其顿最东曾直达印度河,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可惜,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就衰落下来,最终被罗马征服。
而兜勒国的位置尚存争议,第一种说法是在罗马帝国的东方省推罗城,第二种说法是马其顿两个地区都遣使来朝,使汉朝误认为这是两个国家,理由是蒙奇、兜乐连起来,读音和马其顿人(Macedones)的读音很像。
从赐印的角度来说,东汉确实是给马其顿那边一个紫绶金印,意味着马其顿已经臣服于东汉。但实际上,当时来东汉这边的马其顿人可能并不是代表马其顿官方来的。而且因为语言交流障碍,他可能也不知道东汉给他这枚金印到底是什么意思。
东汉形势图
但就算这样,这件事背后的意义依然相当恐怖!很难想象,在东汉鼎盛时期,东汉能和欧洲的人直接进行交流!而且这事不是单纯记载于东汉的史书上,在欧洲,后来著名的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志》当中专门提过这个事:有一位名叫梅斯(μαеs),又叫蒂蒂阿努斯 (Titiianus)的蒙奇兜讷人记录了从石塔(Lithinos Prygos)到Seres(赛里斯,东汉)的首府Sera城(东汉京师洛阳) 的路程。据托勒密说,正是“由于这次商业旅行(指梅斯商团的中国之行),西方人才了解了这条由石塔至Sera的道路(指丝绸之路)。”
反正不管怎么说,在东汉时期,确实是有几个欧洲人顺着丝绸之路抵达了东汉,抵达了洛阳。这应该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东亚和欧洲的直接交流。
很难想象,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跨越了半个世界的距离,直接进行了交流!而想要做成这件事,背后就必须得有一个超强的国家支持才行!因为如果当时东汉不够强,东汉不可能派使者抵达西亚,影响力也到不了欧洲那边。
那么,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东汉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当时东汉的影响力能影响到欧洲那边?而这个时代又给后世留下了什么东西呢?
这段历史将会是整个东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而这一页,叫“永元之隆”!
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上,叫“某某盛世”或者“某某之治”的时代能找出二三十个来。但是叫“某某之隆”的时代,就这么两次。一次就是东汉中期汉和帝在位的这一次。而另一次,则是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元朝处于极盛时期的状态。当时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地盘直接横跨了整个欧亚大陆,占据了当时人类的百分之八十的文明地区。但同时,在后来的史书上,大家对于后来的“至元之隆”其实是有很大争议。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至元之隆其实不够格用“之隆”这两个字来形容。只有东汉的这个时代才配得上“永元之隆”这个称号。
刘肇
而这一切得从一个叫刘肇的小男孩说起。
刘肇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他的曾祖父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爷爷是汉明帝刘庄,父亲是汉章帝刘炟。
刘肇出生的时候,东汉已经极为强大了。当时的东汉,在经过刘秀、刘庄、刘炟这三代人的努力之后,已经彻底摆脱了当年西汉末年的衰颓。当时的东汉已经彻底恢复了国力,在北方扶持了南匈奴,抵御北匈奴。同时,东汉还把手伸到了西域那边,开始派班超出使西域。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的汉朝后宫里开始发生一系列宫斗。当时身为皇后的窦氏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就收养了另一个妃子所生的皇子刘炟。后来,在窦皇后的扶持下,刘炟被扶上了太子之位。再之后,在刘肇九岁那年,他爹汉章帝驾崩,这之后刘肇就顺利接班了。
但是因为了刘肇接班的时候,实在年龄太小。所以当时他的养母窦太后就站出来临朝称制。
此后的几年里,东汉就是进入了一段“刘肇做皇帝,窦家当家”的时代。在史书上,窦家的风评其实并不算太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窦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这几年当中,东汉在西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而且在北方,窦宪还完成了“勒石燕然”的成就。
但是窦家的成功对于刘肇来说却是一个威胁。后来,窦家强大起来之后,甚至有人直接想过要篡位。面对强大的窦家,刘肇则是展现出了强大的政治手腕。后来在他十四岁那年,他就成功发动了政变,干翻了窦家,囚禁了自己的养母窦氏。
刘肇
就这样,永元四年(92年),在那场政变之后,刘肇终于掌握了所有的大权,成了一个真正的“实权皇帝”。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东汉进入到了“永元之隆”阶段。
刘肇接手的时候,东汉其实已经极为强大了。当时的东汉,在之前三代老刘家的皇帝的努力下已经逐渐走上了极盛期。再加上之前把持朝政的窦家能力也确实还可以。所以传到刘肇这里,刘肇接手的是一个极度强大的东汉帝国!
当时的东汉势力范围向南抵达蒙古戈壁。而在戈壁以北,东汉之前也搞定了北匈奴,所以更北方基本上就是无人区。在南方,帝国的版图则是抵达了今天的越南地区,当时叫交趾。在东方,东汉直接控制了辽东地区。而在辽东以外的鲜卑和乌桓,也已经彻底臣服于东汉,并且被东汉派遣一些使者官员管辖。在西方,东汉当时基本上已经控制了整个西域,势力范围直接抵达了帕米尔高原。
这样的东汉无疑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点。
最关键的是,在正式接手国家之前,东汉最重要的几场仗基本上都打完了!在刘秀和明章之治时期,东汉彻底解决了内部叛乱,而后又镇压了边疆叛乱。等到明章之治后期以及窦家掌权的时候,汉朝又彻底消灭了北匈奴政权,同时控制了整个西域。所以到了刘肇这里,东汉最重要的几个对外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解决了。唯一需要刘肇自己解决的就是之前过于跋扈的窦家。如果刘肇解决不了,窦家有可能会越来越强,继而篡位。
随着窦家倒台的那一刻开始,整个东汉已经仅在刘肇一人之手。再加上之前东汉几位皇帝的积累,此时的刘肇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下安康了。所有的一切,只要他不瞎改,一切按部就班发展,一个顶级明君的称号就肯定跑不了了。
刘肇
而刘肇掌权之后,首先很好地扮演了一个明君的角色。作为皇帝,他每天坚持上朝,坚持批改奏章。虽然绝大多数的问题并不需要他出解决方案,只需要他盖章同意就可以。但是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而与此同时,东汉边疆的战争,依然在持续。在北方,北匈奴虽然已经被彻底灭了,但还是有一些匈奴贵族,企图卷土重来。所以在整个永元之隆时期,北匈奴这边多次叛乱。
对于北匈奴的叛乱,刘肇及时任命了将军任尚,全权负责对匈奴的镇压。任尚当年也参加过对北匈奴的灭国战,打仗的本事不用多说。所以在任尚的镇压之下,北匈奴的几次叛乱,都被镇压了下去。
而在西域那边,刘肇继续重用班超,主持西域的工作。在班超的努力下,整个西域被彻底扫平,所有西域国家,全部对东汉称臣。在这之后,班超又派甘英出使西方,最后抵达了西亚的安息帝国。
而与此同时,东汉边疆的战争依然在持续。在北方,北匈奴虽然已经被彻底灭了,但还是有一些匈奴贵族企图卷土重来。所以在整个永元之隆时期,北匈奴这边多次叛乱。
对于北匈奴的叛乱,刘肇及时任命了将军任尚,全权负责对匈奴的镇压。任尚当年也参加过对北匈奴的灭国战,打仗的本事不用多说。所以在任尚的镇压之下,北匈奴的几次叛乱都被镇压了下去。
而在西域,刘肇继续重用班超主持西域的工作。在班超的努力下,整个西域被彻底扫平,所有西域国家全部对东汉称臣。在这之后,班超又派甘英出使西方,最后抵达了西亚的安息帝国。再之后,就有了马其顿人来中国的事情。当时中国使团回来的时候,除了带回来几个欧洲人,还顺便带回了两只鸵鸟!
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没有什么太值得多说的。基本上就是常规的选用贤臣、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反正正常的好皇帝做的事情,刘肇基本上都做了。不过这也不全是他的功劳,主要是当时东汉的体制比较完整。基本上就是下面大臣出主意,然后刘肇盖章就行了。
当然,他在位时期,其实自己也是有几个政绩的。
第一个政绩,叫屯田青海湖!
在汉朝之前的几百年历史上,汉朝政府其实一直没有长时间控制青藏高原。这主要因为,当时高原上面基本没人,确实没什么占领的意义。
青海湖
而后来王莽在位时期,倒是曾经短暂控制过青海湖一带。不过后来,没过几年,王莽政权就崩溃了。再加上青海湖这一带海拔太高,粮食根本运不上来,统治成本太高。再加上这地方确实也没什么人,所以之前的几位东汉皇帝,一直没往这边投入过太多资源。直到刘肇在位时期,因为当时汉朝国力太强了,甚至已经到了没地方去用的程度。所以这个时候,刘肇组织了人手,开始大规模向青海湖一带移民,并且在当地进行了屯田。
虽然屯田效果有限,成本远大于收益。在永元之隆结束十多年之后,东汉就撤回了所有屯田军队。但这件事在历史上的意义,依然是相当巨大的。这意味着,自此之后,我们可以在高原上种地了。从这时候开始,高原这一块也被后世的中原王朝视作是自古以来的一部分。
第二个政绩,则是叫沟通南亚。
据史书记载,刘肇在位期间,南亚的天竺以及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小国,也纷纷派遣使臣来向汉朝称臣。这在以往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之前的秦朝和汉朝不管多么强大,影响力始终没有真正扩散到南亚。虽然商品偶尔可能会流通过去,但在这之前,南亚从来没有国家向汉朝称臣。唯有永元之隆这一次,汉朝的影响范围直接抵达了南亚。而下一次,中原王朝再抵达这里,那就要等到唐朝的时候王玄策“一人灭国”了。
第三个政绩,则是叫定型汉字。
虽然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直接强行统一了各地的文字。但是在后来的推行过程当中,各地对于文字的理解还是会偶尔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有点像后来的地方方言。因为地点不同,各地使用文字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各地文字难免会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别。而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汉和帝刘肇。
刘肇在位时期,任命了贾逵和许慎对所有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校对。最后,许慎写出了一本叫《说文解字》的书。这本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本“字典”!自此之后,各地的教育官员就可以直接拿着这本书去教导当地百姓识字。因为各地用的字典是一样的,所以后来,整个中原境内的文字就彻底统一了,再也没有任何区别。
客观来说,定型汉字这个贡献,应该算是一个大贡献。这个贡献的价值其实丝毫不逊色于灭掉一个边境强国,或者后来朱棣修《永乐大典》。因为《说文解字》这本书的出现,自此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字就彻底从根本上统一了。
不过因为《说文解字》这本书里面采取的是秦朝的小篆,而不是后来常用的楷书。所以后来楷书被推行之后,这本书的影响力就变小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的出现依然对文字的统一有很大贡献。而且自此之后,后世哪怕字体变了,后来的王朝,也会搞一个类似的字典出来彻底统一文字。
除了这些贡献之外,刘肇在位时期,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直接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但这个贡献后来一般不被算在刘肇的头上,因为实际工作确实不是他做的,他只是下了个命令,出点钱支持一下。这个贡献叫“造纸术”。
蔡伦
在汉和帝在位时期,蔡伦搞出了造纸术。而纸这种东西被发明出来之后对后来历史的影响有多大,那就不用多说了。当然,这个贡献后来统一被大家算在了蔡伦的头上。
但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当时汉和帝本人就很重视各种工业技术。所以他在皇宫里面搞了一个叫“尚方”的机构,专门做各种技术改进。尚方这个机构以前虽然也有,但基本上都是从事普通的皇宫制造业,制造皇宫所需要的武器和物品。唯有在汉和帝这一代,汉和帝把尚方这个机构变成了一个科研机构。同时,他又任命蔡伦做了尚方令。而蔡伦在职期间除了搞出了纸这种东西之外,最大的贡献就是改良了各种武器装备。比如说后世杀伤力极强的十字弩,既是蔡伦这时候改良的。除此之外,蔡伦还改良了大量的武器锻造工艺,一直到隋唐之前,这个工艺体系,基本上都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高的了。
也正是因为蔡伦搞出来的各种武器性能太强。所以到了东汉末期的时候,即便东汉已经分裂成了那个样子,周围的其他边疆游牧民族依然不敢进犯中原。“一汉当五胡”的概念里面,很大一块其实也是在于武器装备。
另外,因为蔡伦担任尚方令期间改进了武器锻造工艺。后来,尚方剑就成了神兵利器的象征。所以在后世,才有了“尚方宝剑”这个说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汉和帝的支持。
虽说实际的技术工作确实是蔡伦以及下面的那些工匠完成的。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当时东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没有汉和帝的全力支持,蔡伦也很难完成这个工作。别的不说,光是改良各种工艺期间,需要进行各种实验所消耗的资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就拿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例,按照蔡伦改良的技术,整个造纸过程分为七十多个步骤!而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去做实验,不断去进行改良!而这种消耗,如果换做一个国库不够充盈,内忧外患的时代,无疑是绝对不可能承受的。只有永元之隆时期才有可能完成这种壮举。所以,造纸这个功劳,有一部分其实也得算在汉和帝头上。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永元之隆。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外患,扫平了周围几乎所有敌人,并且让那些更远方的国家都派人来朝拜自己的超强时代。
但同时,这样的永元之隆也是东汉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因为到了这个程度之后,东汉已经达到了各方面能达到的极限!到了这个时候,东汉再往上,已经无路可走了。所以,在永元之隆结束以后,东汉开始迅速陷入内斗。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的问题开始逐渐出现。一个又一个的豪强家族开始逐渐做大,最后形成了东汉末年的乱局。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在永元之隆时代,东汉确实是达到了顶点。正是在刘肇的努力下,东汉的历史达到了极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