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和大家聊一聊楼市现状了,今年再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话题。
当然,个人所了解的信息、视角毕竟有限,可以多方汇总信息作为参考。
1、销量确实涨了
前几天,班长发了一篇《新房和二手房销量双涨,看合肥11月楼市数据!》的文章,其中起到11月新房、二手房销量双涨。
在楼市进入下行期以后,对于销量上涨,或者说还有人买房这件事情,很多人一直是不信的,对数据真实性保持怀疑。
数据的真实性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如果你持着怀疑的态度,是很难去证明的。但确实有很多人在买房,至少10月和11月,销量是明显上涨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买房?
班长觉得没必要讲什么大道理,很多最普通的购房者也未必很关注或者了解政策、调控、市场大环境等,所求无非是能在城市安家,重点还是需求和价格。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是985.3万,而且合肥的人口增量中,除1.8万是自然增长外,其余20.1万均为流入人口。而且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创历史新高。
当下楼市,因为房价下跌,没有投资客是正常的。但在这个人口基数和增量下,要说没有刚需是不可能的,结婚、子女教育、家庭人口增加等刚性需求,不会因为房价下跌就消失,最多是暂缓购房计划,还有着时间限制。
需求会被积压,但总要释放。
如今二手房价格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很多刚需小区的价格已经回到16/17年,降幅开始明显放缓,甚至到了跌无可跌的程度,达到了很多人的心理预期,也因为门槛的降低,增加了许多潜在购房者。
新房也同样如此,“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价格”在真实发生着。
所以,当下销量涨了是真,价格降了也是真,至于能持续多久,那就交给时间了。
2、在售新房越来越少
合肥市区目前的新房市场,虽然看起来有一百多个楼盘在售,但实际上去掉城市更新、尾盘、收购的存量商品房以后,同期主力在售的楼盘并不多。
而今年的土拍市场,相当一部分、尤其是9月之后的土拍,基本都是地方平台公司拿地,其开发速度相对要慢了很多,随着前期楼盘的陆续售罄,明年二三季度出现“新房荒”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不过不同区域、不同客群,也有所差别。
比如新房集中的包河区,选择就比较多,而蜀山主城区、庐阳等区域,新房数量就很少。新上市楼盘户型也偏改善,相较于普通刚需,改善的选择面要明显更广。
虽然,没有新房也可以买二手房,但愿不愿意选择和有没有选择,还是两回事。
3、不再是品质至上
在合肥进入品质升级初期,买房人对于品质的追求十分热烈,一个气派的大门曾经是可以成为影响购房决策的关键因素。
不过随着品质内卷加剧,单一的品质提升,很快就不能打动消费者,需要更加全面的提升,在外立面、大门、架空、公区、景观和地库等面面俱到。
时间来到现在,买房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变化,倒不是品质不再重要,而是开始追求极致性价比,既要具有高品质,又要有较低的价格,才能打动购房者。
在楼市下行周期,追求性价比,也是降低风险的正常表现。
4、新房产品的百花齐放
在住宅品质迭代初步告一段落后,市场上不同产品开始涌现,最典型的是1.0-1.2容积率地块频繁出现,别墅类产品重出江湖,以及第四代住宅落地。
房企也会在户型、景观布局和社区配套等方面,去做更多的创新,在提升居住体验和增强竞争力的同时,给了买房人更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
接下来,随着近年大户型的持续供应、消费降级,以及新计容的出现,新房起步户型有降低的趋势,以适应改善总价门槛正在逐步降低的市场环境。
5、二手房刚需化、新房成改善
这个话题在昨天《120万总价买3房竟有这么多选择,政务区也能买到!》的文章里提到过,目前二手房市场成交房源的价格段以两万以下为主,2万以上占比仅有22%。
并非市场上没有高价房源,而是改善客户选择更多,尤其在新房降价以后,更倾向高品质或者高得房率的新房。而且改善客户往往并没有迫切的居住需求,观望情绪更重一些。
刚需买二手房,改善买新房的状况,在当下市场也是客观存在的。
6、活跃房企越来越少
如前文所说,今年平台公司拿地占比很高,活跃在土地市场的房企越来越少。
在不确定的市场下,不止购房者谨慎,房企同样谨慎,更倾向于聚焦现有在售项目,等待市场时机和合适地块,稳健发展。也有一些房企,走上代建道路。
7、维权的普遍化
维权这个事情,不止是合肥,各个城市都在发生。
现在维权基本围绕在降价、品质上,其中品质方面,有的是房企问题,也有房企按规划建设、业主希望提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对于非业主,纠结的可能是房企的口碑问题。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以实地去看看,然后结合自己所见所得,去做判断。
整体上看,目前楼市的主基调还是“以价换量”,不管二手房还是新房,均是如此。接下来关键的点是这个销量能够持续多久,如果能坚持到明年三四月份,有望逐步企稳。
小老弟
刚需肯定是有的,我身边就有不少,安徽其他地市的,毕业在合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