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许多人的眼里,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无上光荣,是重于泰山的。可西汉有三位硬汉,他们认为死很容易,他们选择了不畏艰难险阻地活下来,甚至承受人世间最大的屈辱,只为完成心中那崇高的理想。
仗义执言,忍辱负重,终于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天汉二年(公元99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暴怒。在群臣充分发扬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的优良传统,纷纷上书要求严惩李陵时,汉武帝征求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
司马迁认为李陵这个人孝敬父母,与士卒讲信用,身先士卒解救国家危难,平时的修养有国士之风。李陵率领五千步军,深入匈奴腹地,转战千里,迎战数万匈奴军队,打得匈奴溃不成军。现在兵败,他的功绩足以光耀天下了。他投降匈奴而不自杀明志,应该是缓兵之计,想立功赎罪。可是,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老婆孩子性命的臣子任意构陷、夸大他的罪过,令人痛心。
司马迁和李陵俩人一个是太史令,一个是带兵打仗的将军,关系并不密切。司马迁这样回答汉武帝完全是凭借平时李陵的表现,是发自一颗公正之心。
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说情,同时在诬陷、讥讽贰师将军李广利等人,就判司马迁宫刑。
受刑后的司马迁非常痛苦,他《报任安书》中写道:“是以肠一日而九转,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面对如此耻辱的刑罚,司马迁完全可以选择死。可是,如果他选择了死亡,名节保住了,责任与使命无法完成,父亲临终嘱托他“继承太史令完成编史”的遗愿也将化为泡影。
司马迁认为勇敢和怯懦,坚强和软弱都是形势造成的。人的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他就这样轻易选择了死亡,对汉武帝来说,就如九牛掉一毛,和死一个蝼蚁没什么区别。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贤遭受挫折发愤著作的事迹使他认识到“勇者不必死节”。
如果他废弃皇帝的英明不去记载,功臣、诸侯、大夫的功业不加表述,导致士人贤能却不能得到任用,皇上的优良的的德行没有得到广泛传扬,这是史官的过失。更何况丢掉了父亲的遗愿,罪过就更大了。
于是,司马迁无惧世俗的蔑视,选择了忍辱苟活。他收集散失的遗文旧说,考察事件的来龙去脉,总结天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终于著成了从皇帝开始一直记录到汉武帝猎获白色麒麟的那一年(即公元前122年),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无惧关山万里、大漠烽烟,为大汉向西拓展空间,为后世踏出丝绸之路。
继承了勃勃生机、物阜民丰帝国的汉武帝,把目光投向了陌生遥远的西域。这一方面是为了彻底消除匈奴的威胁,需要联合西域各国共抗匈奴;另一方面也为了扩大帝国的版图,向东、南受到大海的限制,只有向西,一位伟大的皇帝永远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国土的。
汉武帝最初了解西域是从匈奴的俘虏口中得知的,说匈奴单于打败了月氏王,用他的骷髅做成饮水器。月氏人对匈奴的痛恨深入骨髓,可是没办法,打不过人家。
得知这个消息的汉武帝立刻想到和月氏人联手,合力打败匈奴。可是汉武帝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汉朝和大月氏之间隔着匈奴,你派人去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用身体哪个部位想,匈奴也不可能放你的使者过去,所以此次通使大月氏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郎官张骞勇敢地承担了这看似无法完成的使命,他和向导匈奴人堂邑甘父带领着一百多人的使团踏上了寻找大月氏之路。
他们在茫茫戈壁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成为日后两千余年的丝绸之路的路标,他们的英雄壮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勇于开疆拓土的一座雄伟的丰碑!
楚汉相争时,被秦朝大将军蒙恬打跑的匈奴借着中原内战,乘机向东扩张,汉朝初年,冒顿单于凭借强大武力征服西域各国,同时不断骚扰掠夺汉朝边境地区。
张骞等人在进入河西走廊后,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匈奴军臣单于一听说张骞要出使大月氏,马上就想到了汉朝要与西域各国结盟对付他,就把张骞整个使团扣留软禁起来。
军臣单于知道汉朝的文化、经济、治理国家等各个方面都优于匈奴,想尽办法对张骞威逼利诱,只为收服张骞为他所用。
这时的张骞,他可以选择自杀表明自己的忠贞不屈。可是他死了,谁来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他不是为后世树立宁死不屈的榜样的,他是联络大月氏的,他要了解西域各国地理、文化、风土人情,汉武帝等着他汇报呢。
什么是勇士?勇士就是为了完成使命实现理想奋不顾身的人。他放弃了光荣的死去,选择了屈辱的活下来,接受了单于嫁给他的女子,生了孩子,只为等待一个逃离的机会。
十年后,匈奴人放松了对使团的监管,张骞带着随行人员逃了出来。在向西奔逃了几十天后,到达了大宛国。
大宛国王听说过东方富饶美丽的汉朝,也想和汉朝拉上关系,只是苦于中间隔着强大的他惹不起的匈奴。现在汉朝来人了,他派出向导和翻译,把张骞送到了康居国,由康居人把张骞送到大月氏。
让张骞失望的是,大月氏人已经征服大夏,定居下来,他们认为离汉朝太远,无法共同抗击匈奴。说白了就是这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居住,已经没有报复匈奴的斗志。
张骞在逗留一年多后,看着已经无法说服大月氏人联合抗击匈奴,就从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一线返回汉朝,以避开匈奴,不曾想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下来。
一年以后,君臣单于死了,匈奴内部发生混战,张骞他们借机逃了出来。
为了避开匈奴人,他们不敢走大路,在大漠中风餐露宿,饥渴伴随着每一天。好在甘父是匈奴人,擅长射箭,可以射杀鸟兽吃。在历经飞沙走石、滚滚热浪和昆仑山等高山的皑皑冰雪、刺骨寒风之后,十三年前从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只剩下张骞和甘父回到了长安。
此次历经艰辛的远行,虽未达到和大月氏建立联盟的目的,但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走出玉门关通向西域的伟大壮举。
张骞对西域各国的位置、政治、文化和地理进行了实地考察,为后来汉朝向西开疆拓土、联合各国打败匈奴打下了基础。由此开始,中国的影响达到葱岭以西,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
困居大漠十九年,旄节相伴,矢志不渝,只为大汉使者的荣誉。
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他害怕由于汉匈两国互相扣押使者遭到汉朝的攻击。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怎么能互相攻击呢?”
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这代表且鞮侯单于承认了汉匈亲属关系,马上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厚礼,护送被扣押在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希望匈奴能投桃报李,缔结友好条约。能用钱摆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总比打仗强,何况这时汉武帝不差钱。
苏武手持旄节(旄节是古代使者出使时的代表国家尊严的信物,用竹竿和牦牛尾制成)到了匈奴那里,完全不是汉武帝期望的那样,且鞮侯单于手下礼物,态度极其傲慢无礼。
苏武一看也没有办法进行深入交流,就准备回国。但他的副手张胜没有请示他,私下卷入了匈奴缑王和虞常的谋反,泄密失败后,缑王战死,虞常被杀,张胜投降。
作为使团负责人的苏武要被追究责任,单于的处理意见很简单:做为汉使,你们参与造反,要么死,要么投降。
苏武没有犹豫:“我屈节辱命,有什么脸活着?”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就刺,鲜血喷涌而出。卫律等人赶紧把他抱住,经过半天的抢救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单于非常赞许苏武的气节,就派卫律前去劝降。
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您做为臣子,该做的都做了。我当年负汉降匈,获赐丁零王,拥众百万,牛羊满山,您今日投降,明天就和我一样。否则,您的尸骨埋在荒漠做了野草的肥料,又有谁能知道呢?”
经历过生死的苏武已经想明白自己的使命,他肩负大汉王朝的荣耀与尊崇,必须向匈奴单于阐明:作为汉朝使者没有参与匈奴内部的争斗,张胜只是私自参与的,大汉使团出使的目的是与匈奴和好,不会干与出使目的相悖的事情的。
苏武大骂卫律:“你身为人臣,畔主背亲,投降蛮夷,你还有脸见我?你看看南越、大苑、朝鲜那些杀大汉使者的,哪一个不是被大汉攻城略地屠杀殆尽?你明明知道我不可能投降,却还在这劝我,匈奴的大祸已经临头了!”
单于闻报,更加赞赏苏武的人品,越发的想摧垮他的意志收服他。就把他囚禁到大窖里面,不给他吃的喝的。
苏武在暗无天日的窖中忍饥挨饿,誓死不降。就在他被饥渴折磨得昏昏沉沉时,天降大雪,他就把从缝隙吹进来的雪和着毡毛强吞下肚!
匈奴人过了数天来看苏武,还活着!他们都认为这不是人,简直就是神!单于一看苏武这样都不投降,就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让他去放羊,全是公羊,告诉苏武:什么时候你那里公羊生小羊,就放你回来。
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寒流的发源地,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苦寒之地”。
为想打垮苏武意志的单于连基本生活保障都不给,苏武也不在乎,没有粮食就捕捉野鼠、飞鸟等一切能抓到的动物、收集草籽吃,没有衣服就用羊皮缝制。
无论如何艰难困苦,苏武每天都手握那根旄节,尽管旄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已经完全脱落了,只剩一根光杆,但也一刻也不离身,那是大汉的象征,国家的尊严所在,更是他的希望,他的信念。他相信他终究有一天会手持旄节回到汉朝向汉武帝复命的。
过了八九年,李陵来了,李陵和苏武原来都是侍中,苏武出使的第二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始终不敢和苏武见面。
李陵受单于指派来说服苏武,苏武答得很干脆:“我家父子兄弟无功无德,位列将,爵通侯,就是肝脑涂地无法报答皇恩,就是斧钺汤镬我也不会背叛我的汉朝!臣侍君,犹如子侍父,子为父死,无所恨!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泪湿衣襟:“苏武是真正的义士!我和卫律罪恶滔天那!”李陵不好意思送苏武东西,就让妻子送给苏武数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来告诉苏武:汉武帝驾崩了。苏武手捧没了毛的旄节,面南嚎哭,早晚哭吊直至泣血。
汉昭帝即位后,向匈奴要求让苏武等人归还汉朝,匈奴谎称苏武已死。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汉使来到匈奴,当年和苏武一起出使的常惠告诉使者怎么和单于说,才能让苏武归汉。
汉朝使者再次见到单于时,高声说道:“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还活着,在某个地方,赶紧让他归来。”
单于大惊,赶紧承认了苏武还活着,承诺马上送苏武回家。
始元六年春(公元前81年),苏武回到长安。历时十九年,壮年出使,归来已经须发皆白,大漠风霜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出关时的百余人,仅有九人随他归来,跟随他的还有那根时刻不离左右的旄节,尽管早已掉光了毛,但那根竹竿和他一样闪闪发光。
苏武选择活下来,并不是他贪生怕死,而是无畏艰险完成使命,有时候活下来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孔子所说的“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在苏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死明志,宁死不屈是世人赞颂的,但如果用“泰山”“鸿毛”衡量死的价值,恐怕是责任与使命更为重要,这三位硬汉已经用他们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
讲述汉朝兴衰,是故事,也是历史。
参考书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
苏武空享关内侯,公羊未生留奴种。千古英豪是常惠,鸿雁传书万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