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出川变与不变

锐锐餐饮 2025-03-15 11:03:06

长长的人群,排在山西长治火车站的出站口前。接站的电话不断打来,我们刚出出站口,一双又一双热情的手就握了过来。宽大的站前广场,北方初冬的暖阳下,眼前竟有一排穿着雪白厨师服的小伙子整齐地站着,衣着时尚的谭恺博迎上来,献花、握手、寒暄、合影……“我们在川外发展的川菜企业,找到《四川烹饪》杂志来采访,就像小蝌蚪找到妈妈啦……”这句话语,反复出现在谭恺博与我们的交谈中。

闯荡山西27年,创业21年,谭恺博的一句心语,流露出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专业杂志连接的热切。川菜出川,川人乡愁,真诚地凸显出来。心向川渝,心系故乡,于无声处流淌。

1

谭家妈妈手的首家店,位于长治潞州区南街,一幢6层楼房的底楼,门面流动着四川元素、田园气息——用棕黄的细竹横密地排于墙面,隶体书写的“谭家妈妈手川菜始于1997年”,为整体氛围增添了几分文气。推门进入,人气充盈,等候区还有十余位候客。“这家店从开业就排队,已经排了15年了……”作为谭家妈妈手的创始人,谭恺博微笑着解说,盈盈笑意有着几分小小的自豪和趣意。

1997年,是谭恺博从老家重庆开县(现称开州)来到山西从厨的起点时间。首店的准确开立时间是2009年,但他初学川菜,却是从1997年暑假在山西晋城展开——对于他来说,那是他选择川菜、扎根山西的标志性时间。因此,在这家长治已成品牌的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标注这个时间起点,是谭恺博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那时他父母不远千里,从重庆开县来到山西晋城,在火车站旁开了一家小小的川菜馆。家里厚厚的烹饪土壤,让他自愿加入了“餐二代”的队伍中。“餐二代”是谭恺博接纳的身份标签,也是他想走自己的路的反向动力。重庆开县,是川东重镇,走出过“军神”刘伯承,这片土地上的人,有敢闯敢干的基因。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开县粮食局食堂做厨师的谭恺博的舅舅和父母,本来挣着一份稳定的工资,却被一份同乡从山西发回的电报拨动了心弦:钱多,速来。

谭恺博的舅舅和父母嗅到了机会,迅速从县粮食局辞职,北上山西。资源大省山西,也用蓬勃的红利,迅速回报了他们。舅舅在晋城县城开了一家取名“梦欣”的餐馆;谭恺博的父母却选择了在晋城火车站开一家小馆子。

那时十多岁还在上学的谭恺博,一到暑假几乎都要去山西,在馆子里做父母的小帮手。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做菜,并且看到餐饮是个好生意。虽然父亲老谭有些严厉,小谭(谭恺博)却还是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学徒,砸煤、生火、择洗菜、做墩子……

那时,出川开馆子的示范效应,在开县人里传递。一时间,许许多多的开县人离开重庆,奔赴向任何可能赚到钱的城市。与此同时,开县也开始流行一句话:宁当一分钱的老板,不当一块钱的丘二(指打工人)。自己创业开店似乎成了开县人刻在骨子里的奋斗基因。1999年,小谭通过看书看电视,发现川菜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菜,老谭的川菜馆还一成不变,谭恺博觉得自己和父亲的想法不一样,就想自己单干闯一闯。年仅17岁的谭恺博便开始了尝试创业之路。

2

单飞的谭恺博,来到了与晋城一地之隔的长治市。他先打了几个月工,又去东北与老乡合伙开馆子,却因为理念不合而分了手。2000年,谭恺博结了婚,从东北又回到长治。2003年,非典席卷全国,餐饮业受到极大影响,而他却看到了机会。当年底,谭恺博开了家“成都小吃”店,虽然辛苦,但是生意很好,一开业就人气很旺。

为开“成都小吃”,他向父亲老谭和舅舅打借条借的七八万元钱,很快就还上了。谭恺博说:“我们父子一向情是情、钱是钱,我给他打工时,也要了工资的。”在他看来,父母的永远是父母的,儿女不能有依靠思想,要独立自强。

“成都小吃”立住了,生存问题解决了,并有了一些积累。2009年,谭恺博决定开一家有品质的川菜馆。谭恺博自己做设计,在南街拿下了一间90多平方米的门面,装修出包间、大厅。他给餐馆取名叫“谭家妈妈手”——他始终觉得母亲做的菜比专业炒菜的父亲做的更好吃。当然,谭恺博起此名,不仅是潜意识里的情绪记忆,有他站在消费者角度的一份共情——就像小时候妈妈做给子女吃的菜,好吃又干净。他把这句话请书法家写下来,挂在店里的墙上:谭师傅说,做给父母爱人孩子喫的菜,才能做给客人喫。“喫”是开县方言,“吃”的意思。

这是当年长治第一家有品质的川菜馆,加上好的味道,一开业就排班站队了,并且这队一排至今就是15年。在谭恺博心里,小时候成渝同归于四川,不管分没分家,开县人也是川人,他将自己归于“川人”之列,在外说的是川话,做的是川菜。其后几年间,一待隔壁店面合同到期,谭恺博就盘过来,陆续接了店旁的三家店,首店有了今天400多平方米的规模。2020年和2023年,谭恺博又在长治新开了两家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同样一开业就排队。

令人惊讶的是,疫情以来,餐饮生意大多艰难,而谭家妈妈手却再开两店,每店均赢利。这就让人好奇了:逆市上行,胆气何来?开业即兴隆,且成常态,背后是什么逻辑?

长治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也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传说均诞生于此。长治还是一座比较富裕的城市,被形容为“家里有矿”——煤矿储量1.72亿吨,居山西第一;城镇人口多、消费力强。

然而在四川人眼里,与物产丰富、美食丰盈的家乡相比,长治算得上是一座“富裕的美食荒漠”,只有些长子炒饼、武乡枣糕、全羊肉面片汤、大烩菜等特色。因此,当谭恺博把地道川菜带进长治人的幸福生活里,就成了他的一种朴素愿望——“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既有清鲜打底,也有麻辣冲击,味道谱带宽、舌尖记忆深,能把吃的愉悦牢牢刻进潜意识里。小试“成都小吃”,红油香辣被许多长治人所接受,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地人的一些饮食习惯,这让谭恺博看到了川菜的独特魅力。

疫情三年,许多行业和实体都深受影响。逆向而行、逆势而上,谭恺博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这个问题之于谭恺博,似乎不算个事。2003年逆非典开店的成功,让他尝到了逆向而行的甜头。

逆势开店,除了展露市场眼光和胆识外,还有什么具体的好处?谭恺博算了笔账,除了店面租金会大幅低于疫情之前,且租期签得更长,总投资比以往节约了很多。这样一来,每店经营成本总体下降40%~50%,压力大减不说,也为企业从容规划长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练内功”,成了谭恺博一手扩张、一手打地基的另一条发展主线。

3

我们采访小组一行先后体验了谭家妈妈手的两家店。在世纪嘉年华店,上来十余道菜,都克制着麻辣,只有一道水煮鱼片川味较浓,刚刚好的煳辣香,让我们大快朵颐。“今天你们刚来,都选的不太麻辣的菜上来,怕过于刺激了胃,明天还要继续品尝……”谭恺博的笑容里,带着几分真诚。第二天在谭家妈妈手南街店,我们尝到了为谭家妈妈手立下汗马功劳的诸多川菜。写到这里,开始进入故事核心——川菜出川,要不要变通?如何变通?

首先上来的,是具有开县特色的荔枝味香肠。粉红的香肠,切成薄薄的片,一片一片地挨着。挑起一片送入口中,有些淡淡的甜味,也有些淡淡的辣味,仿佛是低度版的广味与川味的结合。再上来的火爆腰花、水煮牛肉等家常菜,也是香辣刺激,让人直想拌饭……满桌数来,基本都是四川人喜欢的家常菜。

“我们刚来长治时,这儿的人是不吃猪内脏的,像肚、肠、肺啥的,包括猪尾巴都不会吃。谭家妈妈手开起后,尝到川厨将内脏做得这么好吃,慢慢地当地人开始吃起来。

谭恺博说:“在长治开川菜馆,肯定要结合当地人的口味做调整,长治人接受不了重油重口味,就减、减、减。他们不喜欢的吃法,就取掉。总之,围绕着客户的口味来变化。”不过,谭恺博徐徐揭开答案——变与不变之间有巧安排,变与不变之间有道与术。

先从术上讲。过去长治人不爱吃内脏、麻辣,擅长面食和烩菜。谭恺博在开店之初是非常顺应的,以清鲜、咸香开路,这也是川菜的一脉,做起来不难,落地也很顺。因此,长治人很快接受并爱上了这样的川菜。川菜的适应性广,在于来自各地菜的融合又独立成章,24个味型广谱度非常高,基本可兼容各种口味。但川菜最厉害的,还是麻辣。谭恺博的策略是:先认同,再影响,后改变,做自己——长治人适应川菜的温柔一面后,再逐渐加多麻辣比例,一点一点,润物细无声,只感到好像辣一点更好吃,渐渐培养起他们耐麻耐辣的味蕾记忆。他经常给客人说:“太辣太麻了哇,下次我们减点。”其实一切照旧,只是在心理暗示上,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见很受重视,进而影响味觉,下次来似乎感觉菜真的没那么麻辣而更香了。

这套心法探索成型后,继而形成了谭恺博在“道”上对川菜出川的领悟:在四川,川菜可以尽采天下菜系之优点,进行融合;在省外,川菜却一定要守住根本,一切按照川菜的味道精髓来,越地道越好。因此,除了新鲜蔬菜、肉类在当地采购外,所有调料都在川渝采购,例如花椒要买茂汶的,豆瓣酱一定要郫县出产的……每年谭恺博都要带着厨房团队回川渝找食材,让川菜更姓“川”。

总要有些适应性调整,如何体现因时因地制宜?在变与不变之间,谭恺博找到了几条路径。

首先,一定要尊重当地人的口味,经营理念上“以客为本”。这表现在对口味的顺应上,例如当地人接受不了侧耳根,那就一定不能卖。对四川人擅长的香肠、腊肉,那就慢慢引导,起初店里一年卖香肠三四百斤,现在可以卖一两吨,特别是开县荔枝味香肠很受喜欢。

其次,变与不变的心法,在坚持味型,调整比例。酸菜鱼是超受长治人欢迎的一道菜,山西产醋,味道相投。谭恺博就在菜里加点老陈醋,同时减少辣味比例,并加入事先熬制的鱼汤提鲜——整道菜的“山西化”倾向明显,川菜的底蕴又没丢,且给了顾客无比的亲近和熟悉感,七八成的客人必点。宫保鸡丁、虾仁,则加强煳辣与甜酸的融合,配方不变,一样很受欢迎。

第三,变与不变,在改变食材。在菜品核心味道不变的前提下,变化食材的搭配。例如九珍鸭血旺,油不变,炝辣不变,把血旺和其他8种食材相搭配,做成重庆九宫格火锅的微缩版。点一菜而尽尝九格火锅,品味重庆大开大阖、痛快淋漓的江湖味,获得感和满足感齐升。此菜自成爆款。

第四,变与不变,在不变经典。对于肝腰合炒、回锅肉、水煮肉片等经典川菜,则本质上分毫不改。最初,本地人接受不了,等轻味适应了就中味,中味适应了再加味。坚守经典,就等于坚守了根,异地开店不失自我,适应市场也改变认知——“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改变调整的川菜占三成,没变的占七成”——变与不变的二元平衡,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味道科学,核心是“有我”,紧扣“国民川菜”定位,形成独特的风格。谭恺博因此创作了对联:一菜一格一乾坤,百菜百味百家姓。

4

在进入谭家妈妈手世纪嘉年华店,会被墙上挂着的一副遒劲的书法作品吸引:川军精神,国民川菜。什么是国民川菜,套用餐饮行业曾经流行的广告语,就是“好吃不贵有面子”,平民化与精致化的适度融合,不雕花不造型不强调摆盘,只在菜品味道和食材品质上下功夫。

但是,“川军精神”字样的出现,却实在令人心头一震,顿生敬意。一说到“川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抗战时“川军出川”的壮烈。川军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展现了极高的牺牲精神和战斗力,成为人们所称道的“铁血之师”。再为抗美援朝“川军出川”,抗战精神的传承使得四川民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样积极参战。另一种“川军精神”,是改革开放后,川人出川打工、创业,不仅让全国川菜馆远超其他菜系,且在海外亦有不少川菜门店,“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必有川菜馆”。川人的勤奋、坚韧、乐观和灵活,如今已在世界、全国各地成为“有光”的力量,创业者、成就者不断涌现。

触发谭恺博血性贲张的,是2022年8月燃烧在重庆缙云山的大火。接连的高温干旱天气,让这场从缙云山支脉虎头山烧起来的火,借着茂密的植被和风势绵延。附近的交巡警给认识的一位摩托车群主打了电话,告诉他缙云山灭火急需摩托车来运送物资。群主二话没说,立刻就把缙云山起火的小视频发到了“摩友圈”。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分钟,视频的播放量就已过千。一拨又一拨的骑手陆续抵达了群主发送的定位地点,冲锋在前的摩托骑士,也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大多都是90后和00后。

“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好听的出征曲”,家乡遭难,群情出动、匹夫有责,这样的血性豪迈、义不容辞,让谭恺博骨子里的奋进与不屈迸发。第二天,“川军精神,国民川菜”就由名家书写,挂在了谭家妈妈手的店墙上,从大厅到包间,触目可见。“川军精神”,成了一种广义的奋斗精神,平时潜藏在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300余名员工心里的乡缘情结、文化认同,由内而外、由暗而明,让团队如同经历了一场精神洗礼和升华,种种曾经的追求都显化出来。

谭恺博已过四十,看上去还是青春勃发的样子,可他的徒弟已有二三十人,担当着各店主力。类似“谭门军规”,也早在师徒关系一建立就提了出来。在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厨师战队崇尚七大品格:重视个人形象、崇尚待客之道、信仰产品主义、具备商业思维、持续学习创新、团结奋斗精神、能够遵法守纪。厨师衣服必须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谭恺博称厨师服为“战袍”,必须以敬重之态度对待。鞋必须干净无油污,头发要干净利落,指甲不能露白边,服务必须戴口罩,厨房必须全天整洁无油污……一系列规范要求,让他们像一支有纪律的“铁军”。谭恺博还成立了“厨师尖刀队”,在研发菜品、上客高峰及特殊情况时,担当突击队和支援者角色。

在内部,制度严明,管理干部和员工一视同仁,有错同罚。今年3月,一家店里厨房发生险情,起因是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油流进炉腔着火。及时扑救虽没造成任何损失,但谭恺博高度重视,开整顿会连说6个“耻辱”,自罚9000元现金,带头写检讨书,管理人员也逐个挨罚、写检讨。在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总部,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规章,不是寻常可见的岗位职责、员工手册,而是令人一读而起兴的“安全警示”,包括客户安全、安全服务、管理安全、品牌声誉安全等。另一个没想到的是“危机警示”,包括懈怠品质、骄傲自满、拒绝改变、人才短缺、危机洞察等方面,每一个危机又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这个当地人视为“川菜第一馆”的企业里,自省、反思成了主色调,人气长虹的秘码,在这里找到了些许答案。

此外,他们还制定了服务员与客户关系“十不许”底线红线和界线:不允许陪任何客户喝酒;不允许上班喝任何的酒;不许接受任何客户邀请;不允许与客户嬉戏玩笑;不允许被客户动手动脚;不允许与客户谈论隐私;不允许被客户污言秽语;不允许接受客户送礼物;不允许与客户谈论企业;不允许与客户一起吃饭。他们认为,重视客户但更加重视自己团队的每一个人,增强保护自己保护团队成员意识,只做有尊严有品格的高品质服务,服务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以卑微和不正当手段换取顾客的同情或是交易,是违背企业价值观的,应坚决杜绝。

5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与谋”,比喻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很多,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越是发展壮大,管理层、员工越会来自五湖四海,志同道合、文化凝聚、价值统领就成了捏合一群人的根本之要。

探密志同道合,在谭家妈妈手被称为“根性文化”,也就是企业的战略和灵魂。2019年,谭恺博与一位朋友说到了自己的核心思想:“做川菜,我没有广告语,只有信仰。”朋友惊呆了,“信仰”这样的大词,似乎已经从普通人和日常的言谈中消失了,只与宏大叙事搭配在一起。然而,这个满面笑容、态度温和的厨师兼老板,却无比寻常地说了出来。

别家收缩我扩张,别家恐慌我练内功,别家求“活下去”,我打发展桩基——不仅开店逆向思维,连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锻造,也都潜心修炼,于无声处前行、在静默里强大。2024年初,仿效《华为基本法》,套内外兼修的管理大纲出炉,除了实操层面的管理制度,更多的还是价值统合、文化再造。

从内而外梳理管理大纲,首先是决策者,核心是谭恺博。其次是股东,严格划定原则和边界。其后,是管理层、员工等各层级。管理规定赏罚分明,师门门规严格自律。在谭家妈妈菜,任何人不能打牌,从源头杜绝赌博之害。“门规必须严,门风必须正”,杜绝徒弟有婚外情,在上班时间杜绝任何员工有暧昧之言行。

与严罚对应的,是重奖。谭恺博提出推行“万元匠薪机制”——过去只有厨师长的月工资保证过万,今后大多厨师工资都要过万。厨师是餐厅的关键岗位、骨干员工,“万元匠薪”之意,在于倡导工匠精神,抓好和稳定出菜品质,做出更有竞争力的川菜。

“涨工资带来的经营压力,你们测算过没有,要增长好多才能消化?”面对这个问题,谭恺博笑着说:“无非是老板少拿一点罢了。”他旋即补充道:“这么多年来,我的体会是钱越分越有,越分越多。”以南街店为例,最初为谭恺博独资,店面扩大、生意稳定后,他把60%的股份出让给了店长、厨师长和骨干员工,现在谭家妈妈手员工的工资,比长治同行业普遍高出一截,“我们一直信奉:大家有才是真的有”。

分钱的起念和艺术,是谭恺博很早就在做的,目的不在于解放老板“好跷脚”,而是凝聚人心和士气。分享股份,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高阶手段,老板承担了经营和资金风险,员工以勤以能即能分享发展红利,谭恺博想打造一支忠诚、能干、打不散、离不开的“铁军”。

这支“铁军”,已然练出雏形。每年春节,生意需求大增,又面临员工春节休假回家的难题,怎么办——大年初一至初三,在门店保本的前提下,所有超出部分利润,一律给当天在岗的员工平分,注意不是按职级分配而是平分,包括洗碗工。此令一出,90%以上员工愿意留店,所有出品稳定质优、顾客满意,一天下来洗碗大姐至少多挣四五百元,皆大欢喜。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谭恺博不时提到这句话。内聚人心练队伍,外事优先修低调,中华传统文化、西方管理精要,句句直指理念和人心,成为谭家妈妈手的秘修之法、潜龙之法。

后记:

采访“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的过程,是一连串的“没想到”。

从成都出发前,网上搜索谭家妈妈手,除了店址、菜品,收获极少,至多知道是家创立有10多年的老店,开在山西长治。在路上,听说了老板是位“餐二代”,做得不错。脑补的人设是“海归二代”,却不料他是17岁就开始创业的“创二代”。

更没想到的是,一家在山西的川菜馆站位如此高,以“川军精神、国民川菜”自诩。更没想到的是,年纪轻轻的决策者,不只追求自己的财富自由,还有大善根、慧根,愿意分钱肯分大钱,显现出80后企业家的胸怀与格局。还没想到的是,想的深也做得实,从战略到战术,从整体到细节,都在追求全面“人企合一”。

祝他们一帆风顺,所得皆所愿!

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菜品欣赏

谭家老坛酸菜鲈鱼

这道菜在传统酸菜鱼的鱼汤上下功夫,提升了整道菜的品质。

将鲈鱼宰杀治净,取鱼肉片成大张的鱼片,鱼头、鱼骨留用。接下来腌制鱼片:1000克鱼片,加盐3克、鸡精3克、胡椒1克、鲜姜汁5毫升、蛋清1个,搅拌均匀,然后将红薯淀粉30克用水泡软,与鱼片搅匀封油冷藏。

提前熬制酸菜鱼汤底:准备35升大骨汤、白醋700毫升、 泡青小米椒300克、野山椒600克、辣子酱600克。取当日鲈鱼骨2500克、鱼头1000克、鲫鱼5条,用适量料酒、姜、葱腌制15分钟。锅上火放油烧热,分次下入鱼骨、鱼头煎制色金黄捣碎,下入姜片、葱段,冲入骨汤,大火冲开转中火熬20分钟,过滤取汤。

出菜时,锅内加鱼汤900毫升,下酸菜120克、粉丝50克、笋片50克、泡姜10克、野山椒10克 、炸蒜15克,煮1分钟捞出盛窝盘里垫底,再将鱼片350克下入汤中煮熟,捞出装入窝盘中。最后撒蒜泥、鲜花椒、泡椒圈,炸热油激香,撒上葱花即可。

谭家九珍鸭血旺

此菜将各种食材用九宫格盛器呈现,既美观又能直观地看到食材的新鲜。自制底汤加入熟鸡油、熟猪油熬成,香味持久,浓郁黏口;糍粑辣椒起到提色、提味、增香的作用;鸭血麻辣、烫嘴、又嫩又滑。

把鸭血350克改刀成块,沸水下锅转小火紧血(五分熟,离火自然冷却),然后切成厚片,餐前1小时,放入底汤内用小火煨制入味。

将各种原料(毛肚、鱿鱼、肥肠、黄喉、虾仁、火腿、鹌鹑蛋、鲜海带、火锅红薯宽粉、花菇)切成大小均匀的片或加工后装盘。

在砂锅内倒入自制火锅底料300克、自制油200毫升,倒入茶汤1升烧沸,加少许鸡精、花椒油和白糖,将鸭血、毛肚和九宫格装的食材一起上桌,现场堂烹食用。

家常臊子海参

如今,海参的吃法颇多,北方流行葱烧,而在四川常常干烧。在谭家妈妈手川菜餐厅,他们将家常臊子与海参结合起来,推出了这道川味十足的海参菜。

先把辽参涨发治净,然后用鲜汤煨至软熟入味。另取锅,舀入制好的家常臊子,然后加入辽参,稍煨起锅以“每人每”形式装盘上桌。成菜海参软糯,肉香味浓。

压锅粉蒸羊肉肥肠

粉蒸菜在川渝一带比较流行,在重庆开州,当地一道大混蒸就特别有名,是把猪肉、猪排、肥肠等混合粉蒸在一起,因各种原料混为一体,风味显得有些特别。

这道压锅粉蒸羊肉肥肠,就是在开州大混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且加了红薯等垫底,荤素结合,口感口味颇佳,让过去不吃肥肠等猪内脏的山西食客,也爱上了它。

鱼香茄条

川菜中的鱼香味菜式,在川外广受食客的喜爱,其菜品种类也很丰富,比如鱼香肉丝、鱼香虾排、鱼香油菜薹、鱼香茄子等。

此菜是在鱼香茄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先把茄子切成长短一致的条,然后挂上脆皮糊,入油锅炸至酥脆捞出。特别用心的是,装盘时把茄条堆摆造型,现浇上炒制好的鱼香汁成菜。

椒麻牛三样

此菜将牛舌、牛黄喉和牛肚三种原料烹制成椒香风味菜式。

先将笋片、木耳飞水后清炒,盛窝盘里垫底。黄喉、牛肚、牛舌刀工后,入沸水锅加料酒飞水待用。

净锅放菜籽油30毫升,下姜末、蒜末、小米椒碎、泡姜丁、野山椒碎煸香,掺入鲜汤,熬至出味过滤去渣。接着下入牛三样、椒麻料20克、鸡精、味精、白糖、胡椒粉、藤椒油30毫升,煮入味后起锅装盘。

另起锅烧热色拉油50毫升,下花椒5克、麻椒(即青花椒)5克、鲜花椒5克,炸香后起锅浇在盘中牛三样上即成。

说明:椒麻料制法

原料:A料:干青花椒350克 B料:洋葱1000克、拍蒜2000克、老姜粒1200克、青二荆条辣椒3000克、红小米椒800克、青小米椒800克C料:老鸭汤料三包(打成酱)、冰糖100克

制法:锅内加适量菜油、鸡油和猪油(三者比例为2∶1∶1)烧热,下入A料炸香,再下入B料炒香,然后下入C料搅拌均匀关火,次日用机器打成酱密封装袋,随用随取。

水煮牛肉

回锅肉、水煮牛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老川菜,可以称得上是川菜出川闯江湖的开路先锋。如今,这些菜只要做地道了,在川外仍然有着不小的市场。

越是在川外,这些传统菜口味越是要地道,做法要守正。该餐厅的水煮牛肉便可见一斑,同样用香辣十足的刀口辣椒,同样的麻辣热烫、香鲜飘溢。

番茄煮虾滑

近年番茄汤锅颇受食客青睐,这道菜便是在番茄汤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成菜酸香可口,虾滑细嫩。

净锅放油,先下番茄块炒香,然后加入番茄沙司稍炒,掺入鲜汤,烧开后改小火,下入虾滑,煮熟,调咸鲜口味,撒葱花,即可上桌。

谭家辣子鸡

辣子鸡、酸菜鱼、沸腾鱼、毛血旺,称得上川菜出川的“四大金刚”,无论南北西东的食客,如今都能接受并喜欢。

这道菜便是在重庆辣子鸡的基础上略加调整而来,鸡肉突出酥香的口感,香辣适口,辣而不燥。在山西长治,或许是由于食客口味原因,当地人不太喜欢尖椒鸡一类菜品,反而更喜欢这种香辣十足的

2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