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是楼市危机的唯一决定因素

悠悠地产观 2023-11-22 17:28:00

※提示:这篇稿子不是论文,但阅读需要耐心。全文2241字。

诺贝尔奖是国人心心念念的一项大奖。每年10月社交媒体都要热闹炒作一番。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根据诺贝尔本人遗嘱设立的奖项,其正式名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其“推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

你可能不记得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谁:授予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今年再过一个月就满70岁的伯南克,作为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的光芒,常常会被他那响亮的美联储前主席(2006年2月-2014年2月)头衔给遮盖了。

本·伯南克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1983年6月,伯南克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其成名作《金融危机在大萧条传播过程中的非货币影响》提出,银行体系尤其是银行倒闭,对经济衰退发展为深度和长期的萧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此之前,传统观点认为,如果美联储印刷更多的货币,大萧条是可以避免的。

二是1996年与Gertler & Gilchrist一起提出了“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 Theory)的概念。他们在论文里写道:

“一般而言,借款者的资产净值随经济周期正向变动(譬如企业之利润和资产价格就是随经济周期正向变动),那么外部融资额外成本将随经济周期反向变动,由此触发企业融资的波动,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投资支出和生产波动。我们将由信贷市场状况变化导致的初始冲击被放大的机制称作金融加速器”。

经济学家的理论表述总是特别拗口,所以我们只需看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了。或者也可转换为,所谓“金融加速器”,就是市场微小冲击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被放大的效应。

经由伯南克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应对经济危机时,银行起着关键作用;在次一级的危机里,比如房地产危机,银行又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根据伯南克等的理论,银行信贷渠道对于外部因素的放大效应,会产生正向变动,也会产生反向变动。

银行在房地产信贷领域产生的正向的放大效应,就是在楼市黄金时代的推波助澜。没有银行这一关键推手,房地产市场不可能持续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几家宇宙级房企也不可能到达那样的规模。当然,房价也不可能这么高。

银行在房地产信贷领域产生的反向的放大效应,就是在楼市黑铁时代的沉默以对、“见死不救”。称其为“见死不救”可能略有夸张,但集体捂紧口袋,是毫不夸张的。这集中体现在,2021年以来,银行对大批房地产企业的惜贷或实质停贷行为。首当其冲受伤的,是杠杆率拉满的民营房企。结果是,它们排队爆雷了。

进入2023年下半年,危机降临到混合所有制房企身上。央企是第一大股东的远洋集团,违约了;国资是大股东的绿地控股,违约了;国资是大股东的金地集团、万科集团,前段时间分别经历了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可谓黑云压城,风声鹤唳。

几天前的11月10日,金地集团将约21.4亿元打入上清所兑付专户,用于兑付于11月12日到期的“20金地MTN004”中票本息以及11月10日到期的“21金地MTN006”中票利息,分别为本息20.786亿元,利息6255万元。

加上10月份兑付的两笔ABS款项,金地累计兑付境内债约31亿元,避免了违约。但这还只是稍微喘口气。因为从1月开始,明年它还有121亿元境内债,以及4.8亿美元境外债。

所有地产人都以无限同情的目光看着金地和万科,哪怕是央企地产商,也不能保证哪天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房企的资金来源,无非是自有资金、销售资金、信贷资金和发债等再融资。自有资金或迟或早,总有耗光的一天;除少数央企外,信用债很难发出去。剩下的,就是销售和信贷。

11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23年10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707亿元。专家解读说,9月和10月中长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增加,显示楼市消费正在回暖。看到这里应该欣喜吧?

但请注意,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5470亿元;与之相比,10月增加额大幅下滑。也就是说,认房不认贷、利率和首付调整等政策所产生的正向边际效应,已然衰减。

这样的销售场景下,能够流进房企资金池子的钱,正以令人堪忧的速度下滑。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的信贷渠道,成为决定这批房企生死的主要因素。不妨做个调查,2021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11月以来,有哪些民营房企、混合所有制房企,拿到了多少新增的信贷?也许你会说,这里批了3亿,那里批了5亿,但实际上,这些续贷,以旧换新,额度占比极少,远不能满足房企生存所需。

站在银行的立场,他们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发放10亿贷款也不足以救你的命,把自己拖进深渊的概率却不低。于是,干脆捂紧口袋。每一家、每个人作出的决定都是理性的,但导致的是非理性的后果,这就是“公地悲剧”。

金地、万科们就是在这种理性的考量之下,被影响银行的市场情绪,带到了虚构的危机面前。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银行信贷渠道应对外部冲击的正向变动和反向变动,都会产生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危机会不断传导、放大。

这道难题,何解?老实承认,我们没有答案。

11月17日央行、金融监管部门、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对房地产融资做了进一步部署。据财新报道,会议提出了“三个不低于”,即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会议还提出,拟修改开发贷、经营性物业贷、个人住房贷款办法等。

所有的地产人,所有的房企,都在翘首以待。

0 阅读:117

悠悠地产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