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要推行儒学,而罢黜黄老之术?

黄忠谈历史 2023-06-10 19:04:0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你要人家的命,还不允许人家反抗的吗?黄老之术,是西汉建立之初确立的国策,先后经历了高祖刘邦、孝惠帝刘盈、吕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五代,有其存在的理由。楚汉之争后,刘邦得到的天下,可不是什么盛世,而是哀鸿遍地、处处残垣断壁,百姓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都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这么说并不夸张,因为在全国范围内,除了长安外,就没有几个像样点的城市,发展经济恢复国力,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而刘邦最开始也没意识到,因此当匈奴冒顿单于的兵锋来袭时,他选择了给予迎头痛击,刘邦心想我马上得天下,连西楚霸王项羽都败在我的手下,一个蛮夷之地的小王,我难道会怕他不成?这一战刘邦志在必得,不仅有三十万人马,还带上了参加楚汉之争的樊哙、周勃等人,可以说大汉是精锐尽出,刘邦的想法比较简单,要毕其功于一役,就此一战而定天下!结果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匈奴人的团团围住,如果不是依靠陈平的奇计,恐怕就成了匈奴人的俘虏。至于陈平的奇计是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说明,在我看来这个计策见不得光,是因为在当时价值观来看,这个做法无论对于大汉还是刘邦个人来说,都算得上是奇耻大辱!

从白登山灰头土脸的回来后,刘邦立刻把被自己下狱的刘敬放了出来,这位老兄就是在别人都歌功颂德,说匈奴人不堪一击的时候,说了几句真话的人。他对刘邦说:“我确实只看到了一些残兵,但臣怀疑匈奴人是他们的精锐藏了起来,用这些老弱病残来作为疑兵,吸引我们上当,恐怕背后有更大的阴谋,请陛下三思,不要贸然进兵,就算要进兵,可派一大将前往追击,不要自己亲身赴险呀!”刘邦当时就怒了,“我打了一辈子仗,除了项羽还没有谁是我的对手!就算匈奴人前面有埋伏,难道我还不能战而胜之嘛!来人,把刘敬下狱,等我打败了匈奴,回来再砍了他的人头!”

刘邦回来了,这次他输的很彻底,要不是陈平的奇计和周勃的援兵,恐怕汉高祖已经回不来了。狱卒们都在替刘敬担心,他们对刘敬说:“大人,陛下打了败仗,正在气头上,他这辈子什么时候受过这个窝囊气呀!保不准回来就会把您给砍了泄愤!”刘敬笑了,“不可能,我不仅不会死,还会被陛下重用,你们等着瞧吧!”果然刘邦不仅没有杀刘敬,还采纳了他的两条计谋,第一是定都长安,并迁徙人口来充实京城,加强抵御敌人的能力第二是对匈奴人采取“和亲”政策,来换取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复苏的机会。

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不仅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袁绍,和他手下的谋士田丰,他们的情况和刘邦与刘敬的情况很类似,田丰建议袁绍不要出兵,但袁绍坚持出兵,还把田丰下了狱,并且说等我获胜回来的时候,就砍掉你的头!结果袁绍大败而回,狱卒说:“田大人,你有出头之日了,主公大败而回了!”田丰难过的说:“主公这个人是外宽内窄,如果他获胜了,回来之后羞辱我一番,也就过去了,但如今他失败了,他没脸见我,所以一定会要了我的命!”果然没过多久,袁绍就命人处死了田丰,显然袁绍的格局和心胸,与刘邦相比,不知道要差了多少个等级!

刘邦接受了刘敬的建议,对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对内则采取无为而治,当然异姓诸侯是要铲除的,这些人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刘邦的合伙人,且各个实力雄厚,刘邦实在担心自己的儿子,不是这些人的对手,于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相继被杀,连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也不能例外,尽管他和刘邦的关系很铁,但毕竟也是藩王之一。异姓诸侯被消灭了,多出来的土地怎么办?刘邦鉴于秦郡县制的问题,采取了比较稳妥的办法,也就是搞了个“双轨制”,既保留了郡县制,又分封了诸侯王,这种做法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的拱卫京师。

刘邦去世,萧何也去世了,但大汉的国策并没有发生变化,继任萧何担任大汉丞相的曹参,一切都按照萧何的办法来办,他喜欢那些可以循规蹈矩的人,特别讨厌那些巧言吝啬的儒生,认为他们只会物业弄墨,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有人提意见,曹参就会喝他喝酒,而且是不醉不休,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孝惠帝刘盈都看不下去了,堂堂大汉丞相,居然是一个酒鬼!“曹丞相,你为什么什么事都要按照以前的办法,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吗?”曹参听后乐了,他对孝惠帝刘盈说:“陛下,您认为我和萧何相比,谁更厉害一些呢?”刘盈说:“还是萧丞相厉害一些!”曹参又问:“那么您和高皇帝相比,谁更厉害一点呢?”刘盈听后摇了摇头,“我不如高皇帝!”曹参继续说:“既然我不如萧何,您也无法和先帝相比,那么他们定下的规矩,我们就不要轻易改变了,一切按照旧例不就行了吗?”

于是就有了“萧规曹随”的说法,本质上来说就是“黄老之术”,其核心思想,就是朝廷尽量不干预,一切追求顺其自然,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国家经济。对于百姓这样,对于诸侯们也是如此,在西汉经济迅速恢复的同时,诸侯王们也越来越骄横无度,逐渐成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在吕雉死后,周勃、陈平就和齐王刘襄建立了联系,发动了针对吕氏和孝惠帝刘盈血脉的夺权行动。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先是有济北王刘兴居作乱,而后有淮南王刘长谋反,尽管很快就被刘恒镇压了,但是诸侯王们的日益做大和目无天子的情况,已经是愈演愈烈了!

在汉景帝刘启继位后,终于演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位诸侯王,发动了“七王之乱”,表面上看是为了“清君侧、诛晁错”,实际上就是为了夺取天下大权,重演一次“诸吕之乱”!尽管最后叛乱被平息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本质上正是由于“黄老之术”,才令诸侯们不能“尊君强国”,汉景帝的办法就是推行“削藩策”来“惩治不法”,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国策必须做出调整,否则没准什么时候,“七王之乱”的故事就会再次重新上演。

汉景帝为改变国策,做了一些努力,但是阻力也是空前的,主要的阻力来自于窦太后和那些因为黄老而上位的人。窦太后要求刘氏子孙,都要研读《老子》,排斥儒生,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儒生都是只会搞些表面文章的书生,根本就做不成什么实事!汉景帝为刘彻选了一个老师卫绾,这位汉文帝时的车夫,除了驾驶技术出色外,还是一位精通儒学的人。因此,汉景帝对卫绾说:“我不要你教刘彻琴棋书画,也不要教他舞枪弄棒,你就教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卫绾是个很谦逊的人,他连连对汉景帝说:“陛下,臣惶恐,臣不敢!”汉景帝说:“卫绾,你不用谦虚,你这个人既有儒家的规矩,又有法家的计谋,还懂得道家的变通,因此教授刘彻儒学,我看非你莫属!”

刘彻继位后,卫绾从太傅改任丞相,成了政府的一把手。同时支持儒学的田蚡、窦婴也都手握实权,汉武帝认为自己改旗易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就由卫绾出面,上了一道奏折,内容是从此以后,把儒学的地位抬高,而其他的一概罢黜。说是罢黜百家,实际上针对的就是黄老,针对的就是以窦太后为首的黄老派!这道奏折只是个前奏,并没有实际作用,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但是卫绾在上奏折的第二天,就被窦太后警告了,出面的是程不识,这可是卫绾的老部下,是卫绾一手提拔了他,本来他对卫绾一直十分尊重,但是这次说话却毫不客气,“丞相,您年纪大了,很多事还是不要管了,您已经是万户侯了,为什么回乡享几天清福呢?”

卫绾是明白人,他在官场混迹了多年,早就把人性看得很通透,他对刘彻说:“陛下,今天程不识将军来了,对我说话很不客气,他可是我一手提拔的,背后一定有人授意他这么做,在老夫看来,这是太皇太后对我发出的一种警告!”刘彻听了问道:“老师,您要走吗?”卫绾对刘彻说:“陛下,来日方长,您正是青春鼎盛,现在已经不需要老臣了,因此,请允许臣告老还乡!”刘彻并没有挽留卫绾,他知道如果自己那么做的话,可能就会要了卫绾的命。卫绾辞官的消息传来,窦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这个卫绾,还真是个识时务的人,当初文皇帝赐给他六把宝剑,看来没有看错人!”

卫绾的离开,只是一个警告,不久后刘彻又遭到了重创。赵绾、王臧作为汉武帝的老师,同时也是儒学的代表,他们按照汉武帝的意思,草拟了一份奏折,内容就是要汉武帝以后的朝政大事,不用再向窦太后奏报了。这份奏折当然不能当着窦太后的面拿出来,那可能酿成激变!因此他们选择在窦太后去泡温泉的时候动手,但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窦太后虽然身不在京中,但她的耳目遍布朝野内外,早有密探连夜赶到了骊山,向窦太后汇报这些事情,连奏折的内容都是清清楚楚的!

“赵绾、王臧,这两个人是留不得了,他们和卫绾比简直差远了!来人,备车,马上回京城,可不能让这帮儒生,继续胡作非为下去了!”当第二天早上,汉武帝按照原计划准备上朝的时候,半路上便被窦太后的使者拦住,叫到了东宫问话,于是让窦太后不再干政的朝会,变成了对赵绾、王臧的审判大会。赵绾、王臧被立刻拿下,窦婴、田蚡也被免职,丞相、御史大夫,这些要职全被窦太后心腹把持,汉武帝继位后推行的“建元革新”,宣告彻底失败。但窦太后还是输给了时间,没有人能够抗拒衰老,她去世后,汉武帝立刻对朝堂进行了清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背后并不是真的要罢黜百家,我们会发现汉武帝身边有很多人,压根就不是儒生,如能言善辩的东方朔,就应该是纵横之士,而酷吏张汤则是法家门人,至于汉武帝的另外一位老师汲黯,则是黄老学派的代表,由此可见汉武帝是要纠正主流思想,把儒学定为国学,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而不是要一概废止。实质上是要把国策从原来的“黄老无为”,转变为儒家的“进取有为”的方向上来。如果汉武帝是全儒,恐怕早就成了亡国之君了。

因此,推行儒学罢黜黄老,根本原因是形势的变化,任何学派没有谁更先进,只能说谁更适应当下,汉武帝选择儒学,是因为经过了改造的儒学,更适合他开边兴利的国策,可以实现他大有为的目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5

黄忠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