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生也可以左右天子!这是窦婴对晁错的评价,在窦婴眼里,晁错就是个书生,除了舞文弄墨,没什么真本事,按照现在人的说法就是政治理论家,还算不上是个政治家,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能够被汉文帝赏识,让他负责辅导太子刘启,做太子洗马,又被汉景帝刘启称之为智囊的人,当然不是无能之辈了。和贾谊相比,晁错要更进一步,贾谊是指出了问题,但是没有太具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晁错克服了。
尽管晁错主张先对付诸侯王,而后去解决匈奴人的问题,但并不是对于匈奴人就不闻不问了,在汉文帝时,晁错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可以称之为“御胡之策”,这个主张的主要内容,如果总结一下的话,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改革戍边制度。原来的办法是征集人去戍边,每隔一年就会更换人员,这就会导致这些人没办法用心,因为他们也就待一年而已,每个人最期望的就是这一年里匈奴人可不要来骚扰,自己能够安安稳稳的返回中原就行了。在这种心态之下,边境的守备能力就会很弱,面对匈奴人的入侵时,大多数人会选择逃跑,而不是坚守阵地。
晁错就把这种戍边的方式改革了,它的办法叫做屯戍相结合,就是不是单纯的戍边,而是把边塞的这些土地分配给戍边的人,他们平时种地,一旦匈奴人入侵了,他们就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因为脚下的土地,身边的财富,背后的家人和朋友,都是他们不能够舍弃的,他们已经是这里的主人,和普通的戍边之人完全不同了!
第二条是迁徙到边塞的主要是奴婢、罪人、平民,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于他们这些在边塞的人。政府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主要是授予爵位,没有老婆、丈夫的人,政府会帮他们找个合适的伴侣,政府还会出钱,在边塞地区修筑房屋,提供给他们居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边塞是一片荒芜,并没有粮食可以充饥,国家还负责将粮食运输到边塞,提供了这些人,直到他们通过耕种可以实现自己自足为止。这就和现在开发商盖房子一样,你想让人家去居住,就要把配套设施搞好。
政府还在边塞地区配置了一些医生,来给这些边塞之民看病,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保障条件,都提供给居住在边塞的人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便利程度,都不亚于一般的郡县。匈奴人来袭时,他们会奋不顾身的与他们搏斗,因为他们不仅在保卫自己的国家,也在保卫属于自己的家!这就是晁错想达到的目的,构建家国一体的坚固防线。
第三条是把这些的边塞戍边的人都组织起来,全部编成战斗小组,指定经验丰富的将校作为教官,定期进行战斗训练,让他们拿起农具下地,就是优秀的农民,穿上甲胄上战场,就是出色的士兵,对其中对抗匈奴有功,或者耕种方面突出的人给予重赏,而对于战斗中临阵脱逃,或者不战而退者则重罪!这样一来,戍边人员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此他们不再是以前的一群乌合之众,而成为大汉可以信赖的尖兵!
晁错的这些建议,汉文帝尽管没有完全采纳,但每一条都不同程度上,在实际的政策里进行了运用。
接下来说说权谋。窦婴说晁错是一个能够左右皇帝的书生,而韩安国说晁错这个人,是个精于大政而疏于人情的人,他们说的对不对呢?只能说对了一部分,晁错这个人绝不是简单的书生,也不是单纯的什么疏于人情之人,他虽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在玩弄权术上,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如梁王刘武进京时,家宴之上汉景帝借着酒兴,说出自己百年之后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这样的话窦太后和刘武听了都十分开心,殊不知这正是作为汉景帝老师晁错的主张。
但作为主持的窦婴不明就里,于是他大声说:“这万万不可,高皇帝创立大汉天下,定下的规矩就是只能传给儿子,而不是传给兄弟,陛下一定是酒后失言!”本来汉景帝就是说说,窦太后和刘武只是听听,但窦婴这么一说,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汉景帝反而有些骑虎难下,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尴尬的说:“酒后失言,酒后食言!”
酒宴结束之后,汉景帝回到寝宫,晁错早已经等在大殿之外,他摒退左右,对景帝说:“陛下这一招高明,利用骨肉之情拉住梁王,这样一来,梁国就会成为长安最坚固的屏障,就算吴王刘濞作乱,也会在梁都睢阳面前一筹莫展的!”“老师,你说刘武会相信我的话吗?” “相不相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陛下要有这个态度和决心,让太后和梁王能看到你对梁王刘武的重视,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光画大饼恐怕还不能让梁王相信!”“老师的意思是?”
“陛下,尽管梁都睢阳天下壁垒,梁国的部队也可以称为天下强军,但是和处心积虑早有预谋的吴王刘濞相比,恐怕还是略逊一筹。因此陛下不要小气,更不要吝惜,梁王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粮草、资重、车马,只要他开口要,就全都给他好了!这些东西都可以失而复得,天下如果易主,却无法得复得了!”
汉景帝刘启,不是无师自通,除了在父亲汉文帝刘恒身边的耳濡目染,剩下的就是太子洗马晁错的倾心传授,因此汉景帝刘启才会说晁错是他的智囊。
接下来说说手段。晁错不仅制定了削藩策的具体条款,还安排了大量的密探前往各个封国,调查这些王爷们的罪证,这和削藩策的内容是紧密结合的。这些个王爷们以前从来就没有人管束,因此各个横行不法、飞扬跋扈,只要查一查,都是会被查出问题的。
楚王刘戍就被查出在薄太后国丧期间,他招揽歌女行为不端,这个罪名让楚王无法辩驳,因为证据确凿,尽管心中不服,也只好低头认罪。
对于朝堂上的这些同僚,晁错也是有自己看法的,可以说是区别对待的。这里有人要问,晁错不是因为心胸狭隘才对袁盎穷追猛打的吗?他们有过节没错,但更深层次么原因是晁错是孤臣,他没有朋党,他只忠于皇帝。而袁盎就不同了,作为三朝老臣,袁盎老谋深算,自己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同时又和历任的丞相关注搞的都不错,如申屠嘉等都是视其知己。袁盎并不是个社稷之臣,他的一切出发点,首先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政治漩涡里维系平衡的关系。
在做吴国国相期间,他和吴王刘濞打得火热,不仅接受了吴王刘濞的大量财物,还脚踏两只船,搞了个左右逢源。这样的人,晁错看不上,甚至十分厌恶,因此他才想把袁盎斩首,这也算是为国锄奸,不过在窦婴的包庇下,袁盎才免于一死,而成为了布衣之身。
晁错的问题在于他没有考虑到自己,在于太信任汉景帝刘启这个学生,他能身着朝服而被腰斩于市,只能说明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准备不足。昨天还在尊称自己老师的好学生,今天也可以成为抡起屠刀的刽子手,我爱的人伤害我最深,用到晁错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