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通过放空心态、不执着于文字意义,我们能够更接近经典书籍的真正意义。尤其对于那些容易陷入细节和文字表面的强迫症患者来说,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破除执念的有效途径。
正文:
参加一个活动,几位朋友聊天。其中一个朋友说以后想办一个简单的早读,就只是带着大家去读书,不带目的心。
我觉得特别有感觉。说:“你这个提议特别好。的确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读《金刚经》。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经书上的文字意义上了。可是却跟经书上的意图完全相反了。为什么?
因为经书上说‘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觉得我说了什么,那是你不懂我在说什么。这里面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让我们不要执着文字。要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这些都不要执着,这才是经书所要我们去到达的目的地。

换句话说,我们去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经书。我们的思维认知来自哪里?是不是过去的生活。所以我们用过去的旧东西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自己没有接触过的呢?
所以,想要学到新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全放空,以一种初学者的心态,这样反而会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你说的带着大家只是去读,放下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式,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另一个朋友说:“难道就只是读,完全不去理会意思吗?”
我回答:“意思当然可以了解。只是说不要执着于理解。如果执着理解的话就方向反了。你看,经书这个经也通路径的经。也就是说这些书只是一个路径。什么路径呢?就是认识自己。既然是认识你自己,你说有什么好说呢?其实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我们自己明白不了,所以才要勉强说一些话来帮助我们去看自己。

当我们真正明白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也是为什么《西游记》中第一次取的经书是‘无字真经’,无字才是真经。因为人不懂,所以才有后面的‘有字经书’。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里开篇就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就不是了。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可以适当去理解,但不要执著文字。如果执著文字的话,那么还是我前面说的,你的理解依据都是基于你以往的旧知识。你用旧知识又怎么去理解新的呢?只有放下旧的,才能得到新的。
所以怎么放下呢?很简单,就是不执著就好。更多放在做只是做,读只是读。读的懂也不要执著,读不懂也不用在意。”

结语:
我觉得前面这个读书方式可能对于强迫症学员来说会有一点困难。因为我见过一些强迫症学员喜欢抠字。比如之前就有强迫症学员拿着《情绪自救》和《战胜强迫症》书中的同一个关于观息法中的一个词来问我。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但换了一个词。但是强迫症学员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
所以我这种做法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来破除强迫症学员的执念。
一方面它是一个很高的读书心法,另一方面对于强迫症学员来说,那也是一个很好破除强迫症习性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