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战争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外交同样是达成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黄忠谈历史 2023-05-28 04:29:00

提到战争这种事,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会片面的认为“不服就干”很好,实际上战争的目的不是杀人,它只是达成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只要能够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通过战争的方式不好吗?就算是汉武帝,也不是只会穷兵黩武,他也采用了外交方面的努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张骞,他最初打通西域之路的目的,就是联合西域各国,一起来对付匈奴!

大汉建立后,匈奴人就不断来袭扰,汉高祖刘邦一开始不打算惯着他们,因此带兵几十万,准备和冒顿单于决战,因为连项羽都败在自己手里了,匈奴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结果刘邦轻敌了,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自己率领的前部,被匈奴人的伏兵围在了白登山,集中兵力突围了几次,却根本冲不出去!最后毒士陈平出了一条妙计,才让刘邦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至于是什么计策,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此战之后,刘邦意识到大汉的国力还不足与匈奴人对抗,尤其是骑兵远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于是他采用刘敬的建议,用和亲政策,来维持边境的太平。解决匈奴人的问题,从来不是只有战争一个办法,外交手段也是很有效的办法,至少这个政策从汉初一直坚持到了“文景之治”,直到汉武帝登基后,才发生了改变。

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初,并没有立刻改变对匈奴的策略,还是和亲政策,因为时机还不成熟,汉武帝自己心里也没底。韩安国对于对匈奴用兵这件事,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坚决反对!他说:“匈奴人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的骑兵到了那里,早就没有了锐气,这就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那样的话,还打什么仗呢?岂不是给他们送人头嘛!”大行令王恢反对韩安国的说法,他说:“大汉如今的国力,已非当初可比了,匈奴人的不断袭扰,已经愈演愈烈,一定要给他们迎头痛击,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才行!”大臣们纷纷说:“韩大人说的对,韩大人说的对,王恢妄议国政,应该治罪!”

汉武帝笑了,“今天朝会是讨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客观以事论事,不用动不动就来个妄议国政的大帽子,如果那样的话,还有谁敢说话呢?这样吧!和亲政策继续,大行令的谋划也不用停,只要有益国家的事情,大家放手去做就行了,不用有什么顾忌!”御史大夫韩安国倒不是个投降派,而是个主和派,战争的残酷是他曾亲身经历的,作为梁王刘武手下的大将,他和张羽曾在睢阳聚集吴楚叛军,那可真是血流成河,一片废墟呀!能不打还是不要打了,但他不知道汉武帝是个大有为之君,别人能做的,他要去做,别人不敢干的,他也想做!尤其是对于匈奴,大汉忍得太久了,汉景帝刘启就是忍无可忍还得忍,汉武帝可不是,他的信条是“不服就干”!当然这些底气,是建立在大汉强大国力基础之上的。

但汉武帝不是个只知道战争的人,对于外交方面也同样重视,在北伐匈奴之前,他就曾经在南越使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办法,战争和外交,可以相辅相成,达到相同的目的,因此,张骞才被封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匈奴人袭扰的可不仅仅是大汉,他的邻居日子没有几个好过的,大月氏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常年被匈奴人袭扰,匈奴人该死了他们的国王,并用大月氏国国王的人头做成了酒杯,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不过和匈奴相比,大月氏还是无力与其抗衡的,因此他们选择了西迁,到了远离匈奴人的地方。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汉武帝是要正确过来的,因此,他想派出使者,去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国和其他国家,并和他们建立同盟,对匈奴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但选谁去呢?博士公孙弘学识渊博,但却不是个出使的好选择,因为这次西行要从匈奴人的地界经过,搞不好就会丢掉性命!因此,必须选择一个智勇兼备的人才行,汉武帝问窦婴有什么好的人选没有,窦婴回答:“陛下,可以张贴求贤榜文,征集出使西域之人!”汉武帝点了点头,“也只好如此了!”榜文张贴了很久,连一个应征的人都没有,大家都知道这可是个九死一生的活儿,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命运压在这个事情上。

汉武帝也很失望,他对身边的近臣韩嫣说“没想到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替朕分忧的人!”韩嫣没说话,他从小就是汉武帝的陪读,对于汉武帝的脾气是很了解的,汉武帝生气的时候,你最好别说话,否则可能“好运”,就会降临在你的头上了!“臣张骞愿意去西域,请陛下恩准!”一个高大英俊的年轻人,出现在了汉武帝面前,“你?张骞,你行吗?”“陛下,臣会说匈奴语,我的手下还有一个匈奴人堂邑父,对于匈奴之事十分熟悉,出使西域非我莫属!”汉武帝知道张骞是在宽慰自己,不是什么非你莫属,而是没人愿意去干这个苦差事,就算韩嫣这样的近臣,也不愿意替领导分忧!

“好,好,明天你到上林苑来,我好好和你谈谈!”汉武帝有很多话,要嘱咐张骞,因为打通丝绸之路的目的,可不仅仅是通商,而是要建立对抗匈奴的同盟,这个意义比任何一次战争都重大!汉武帝对张骞说:“张骞,你知道我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吗?”张骞回答说:“陛下,在臣看来,至少有三个目的,首先是联络西域各国,尤其是大月氏国,建立反匈奴的联盟;第二是打通丝绸之路,为东西贸易开辟一条路径,让西域的良马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东方来,我们的丝绸也可以运到西域诸国去;第三是扬国威于四海,让那些蛮夷之邦也知道大汉的存在!”汉武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不愧是在我身边多年的人,你说的对,很多人只知道战争,说我是想折腾,其实除了战争之外,外交也十分重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的最高境界!因此,这次通西域意义重大,你就是朕的一路奇兵!”

“臣领命,绝不辜负陛下厚望!”张骞带着大量的财宝和物资,踏上了西行之路。可前方早就充满荆棘,而不是坦途,张骞出发后不久,就被匈奴人的骑兵发现,他带的羽林卫全部战死,他和仆人都做了匈奴人的俘虏。但张骞并没放弃,一直执节不屈,这让匈奴人很头疼,他们仰慕英雄因此想让张骞投降,但是很多年过去了,张骞就是没有屈服。不仅如此,张骞还和很多匈奴的高层成了好朋友,因此后来趁着匈奴内乱,张骞顺利的逃跑了,并且来到了远在西域的大月氏国。大月氏国这时候的国王是前国王的王后,尽管她想向匈奴人复仇,但那不过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大多数大月氏国的人,都不想继续去招惹匈奴人,他们被吓破了胆,根本不想和匈奴人对抗,因此他们尽管盛情款待了张骞,但是并没有答应和大汉结盟。

张骞在西行的过程中,曾经过了大宛等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愿意和大汉结盟,因为在他们看来,匈奴人的强大是能够感受得到的,而大汉的强大,只停留在张骞的描述里。有些国家还截杀大汉的商队,掠夺商贾的物资,但不久后他们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张骞的外交努力并没有白费,大宛的汗血宝马,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了大汉,大汉骑兵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西域各国和大汉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当张骞归来,汉武帝给予了他最高的礼遇,并不亚于打了胜仗的将军。

“你回来了!”汉武帝走了下来,拍着张骞的肩膀,“臣回来了,臣没有完成陛下的使命,臣有罪!”“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起来,快起来!”汉武帝拜张骞为博望侯,除了战场上建立军功外,还是有其他途径也可以封侯拜相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从长安出发直到归来,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两鬓飘霜的中年人,坚毅的脸庞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通过外交的不懈努力,西域的乌孙国和大汉建立了邦交,大汉把解忧公主许配给了乌孙国王为妻,从此以后,乌孙国成为了大汉牵制匈奴人的重要力量,这就是大汉通过外交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当然随着国力的提升,汉武帝也改变了策略,他已经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因为除了国力的提升,他还发现了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不仅有了一战的底气,也有了战而胜之的实力。

很多人只知道打打杀杀,实际上战争的目的,是达成政治目的,外交的努力,也是达成政治目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9

黄忠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