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感叹: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禅客问:不落别处,那落在哪里?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2-22 05:39:38

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五灯会元》第三卷 庞蕴居士

白话直译:

庞蕴向药山惟严禅师辞行,药山惟严遂安排十位门徒为之送行。行至山门口,庞蕴望着漫天飞雪言道:“此雪甚妙,片片皆不落他处。”

有一位全禅师就问:“不落他处,那究竟落于何处?”

庞蕴闻之,即刻打了全禅师一掌。全禅师道:“居士莫要如此轻率,缘何打我?难道我所问有误?还望您给出个合理的解释。”

庞蕴斥责说道:“你这般模样,亦敢称禅者?如此下去,断难超脱生死,阎王爷绝非那般易骗,决然不会轻易饶过你的。”

全禅师又问:“此语何解?”庞蕴再打全禅师一掌,并言:“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鉴赏评说:

不落别处,那究竟落在什么地方呢?理性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并且认为一定有一个最佳位置存在。

人们总在分别此处与彼此,总在思量这样更好还是那样更妥。

究竟报考哪一所大学?选择何种专业今后方能备受青睐呢?毕业后是进入事业单位,还是投身民营企业更有发展前景呢?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致力管理领域?与她相伴,亦或与她共度余生?

一辈子都在选,一辈子都在争,自认为能争取到一个绝佳的位置与归宿。

殊不知争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没有所谓的好,也没有什么不好,祸福贵贱、酸甜苦辣,人生的境遇就如这漫天飞舞的雪花,有的远,有的近,但无一不都落在了该落的位置上。

不落别处就是此处,这就是答案,触目菩提。可人们总是置眼前于不顾,还要去问个“何处”?就是这一问,随波逐浪而去,苦海与彼岸由此而生。

禅师明白,理性杀死真善美!也可以说,意识心就是遮蔽如来智慧德相的妄想执着。

并非不存在美,并非不存在真,亦非人情原本寡淡。世界依旧是那个世界,只是内心萌生出分别之念,从而迷蒙了双眼,难以看清事物的原本模样。

随自我意识流浪,何处是尽头呢?正如庞蕴所说:不除尽随大脑着相住境的习气,终究无法摆脱生死的轮回,阎王爷不会轻饶你的!

现象就是对现象的最佳表达,除此以外皆是心生妄想。

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清凉文益回答:“就是曹源一滴水!”

李翱问:“如何是道?”

药山惟俨回答:“云在青天水在瓶。”

真相就是现象本身,而不是在现象之外的任何知见,现象如此亲切,可人们总要问一个是什么、为什么。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不落别处,那就是落在此处了。“此处”就是唯一的、最恰当的去处。

全禅客问:“你说不落别处,那落在何处?”

全禅客的第一问本身并无问题,这也可以是一句勘验之语。相当于他出了题,让庞蕴来回答。

庞蕴打了他一掌已然回答了,“你感觉到我打你了吗?感受到痛了吗”,感受到我打你的这个,就是看见雪花的那个,也就是雪花的落脚之处。

除了你自己的心,更有何处?万法皆来自于那里。可这话是言语道断,还是落入知见,当然没有“打一掌”那么亲切了。

问题在于,全禅客在庞蕴回应之后,没有警觉,还要庞蕴不要草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做实了他自己还在迷茫之中,心在随意识流浪。

所以庞蕴才再打他一掌,并下语道:“眼眸明亮,却难觅大道之所在,这与瞎子究竟有何差异?纵然能够言语,却尽是些无谓之辞,这跟哑巴又有何区别?”

未见道,才把“色声香味触法”当成真实,莫要以为看得真切,着相住境实则就是个睁眼瞎啊!正是因为心生意识的遮蔽,才让真佛不能开眼。

不知道在庞蕴的掌打言拶之后,全禅客是否开悟了呢?

不要为别人操心了,你见道那片雪花落在何处了吗?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清汤神面

清汤神面

2
2025-02-22 12:35

讲解的很好。雪花落于何处———此处即是。现量境界,法尔如是。何需分别真与妄呢?圆觉经上讲: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有所分别,仍落窠臼啊。

青云塾点墨人

青云塾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