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的影响,逐步扩展到了每一个人。
跟你买没买房,关系不大。
官方数据表明,全国 100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均价已滑落至 1.53 万每平,且呈现出环比跌 0.56%、同比跌 3.96%的趋势。
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在 2024 年 1 月,上海跌 0.8%,广州跌 1.2%,深圳跌 1.6%,北京跌 0.7%,其中深圳的跌幅仍在持续扩大。
尽管自去年 9 月后,四大一线城市接连放宽了三次楼市政策,然而市场却依旧如断了线的风筝般向下坠落。
市场中出现了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2023 年全国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上涨了四成多,2024 年 1 月,众多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更是呈现出翻倍的态势。
按常理而言,成交量的攀升理应带动房价上扬,可现实却是二手房价已连续下跌 22 个月,且丝毫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通过与一些买卖房者及中介交流后发现,其中缘由各有不同。
有些是因急需资金周转而不得不卖房变现;有些则是为了换房,认为即便卖房价格低廉些也无妨,毕竟购买新房的成本也在降低;还有一部分人是对房地产后市缺乏信心。
毕竟房价持续下跌两年多的情况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他们担忧会重蹈日本 90 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覆辙,所以宁可趁早抛售,也不愿在未知中等待。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卖房者之间仿佛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价格竞赛,如同木桶效应一般,购房需求相对固定,而卖房者数量增多时,就只能比拼谁的降价幅度更大。
这也正是全国二手房均价连续 22 个月下跌的根源所在。
自 2016 年起,尽管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可房价却依旧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房地产的繁荣盛景已逐渐远去。
从人口结构来看,年轻人结婚意愿的降低以及二胎三胎热情的消退,使得购房需求尤其是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幅减少。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存量房已呈现出过剩的局面,尽管统计数据中的 6 亿栋房子包含了厂房、学校等多种建筑类型,但住房供应相对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房地产界,李嘉诚堪称传奇人物。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他便凭借房地产掘得了第一桶金,其在成都、重庆、北京、上海等地皆持有地皮,在部分地区更是斩获了 40 - 50 倍的丰厚利润。
他所提出的“不赚最后一个铜钱”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市场智慧。
去年下半年,香港楼市陷入低迷之际,李家果断采取 7 折卖房策略,引发 3 万人抢购,如今看来,这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明智之举。
李嘉诚对当下的房市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整体处于低增长态势,而房价却处于高位,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极有可能迎来一场大规模的洗牌。
对于购房者而言,如果是出于自住目的,如结婚、子女上学或者改善居住条件,且具备首付能力与还贷实力,那么可以考虑购房;但若是妄图炒房获利,则应及时收手。
因为开发商高负债运营的时代即将终结,过高的杠杆率对金融系统构成了巨大风险,国家也出台了“三道红线”政策加以管控。
开发商资金受限,无法大规模拿地,地价下跌必然会传导至新房与二手房价格,促使其持续走低,开发商为回笼资金,只能不断打折卖房,从而形成了当前房价持续下跌的市场格局。
与李嘉诚的观点相呼应,王健林也曾表达过类似看法。
他认为房地产经过 20 年的蓬勃发展或许已接近顶峰,无论是土地供应还是居民购买力都已接近极限,可开发的区域日益减少。
如今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长期调整的进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卖掉多余的房子或许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因为市场趋势一旦形成,便难以轻易扭转。
就如我一位朋友的经历,2021 年他看中一套 120 平的房子,在即将签约时,房东因对价格产生疑虑而爽约。
直至 2024 年春节,该房源再次挂牌,价格却已下跌 35%,每平跌了 8000 多元。
朋友面对此景,陷入了迷茫,不知是该趁机入手还是继续观望。
这一经历也反映出当下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让众多购房者与卖房者都在两难之间徘徊。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买房无需急于一时,可以精挑细选;而卖房者也不应心存侥幸,期待房价反弹,而应顺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心态与策略。
毕竟,房地产市场的风向已悄然转变,我们唯有顺势而为,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合适的方向。
否则,慢慢放血,现金流的压力会很难受。
卖房肯定是对的,但是都卖房之后随之到来的是货币贬值,如果没有应对之策,房子成为别人的,手里的钱也变成纸,物理是打不过魔法的
别的不好说,我敢说的是:李嘉诚,王建林,马云等人肯定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