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氏中医第六代传承人张喜海,专注骨病40年。
湿气,自古被称为“万病之源”。作为骨科中医,我接诊过许多因湿气导致关节疼痛、腰腿无力的患者,今天分享三剂流传千年的祛湿良方,结合现代改良用法,助您缓解“湿重”困扰!

首先是出自《伤寒论》的五苓散。此方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被誉为利水渗湿的经典方剂。方中泽泻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增强利水之功,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促进水液代谢。
五苓散不仅能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湿所致的发热、头痛、小便不利,还可用于现代临床中的水肿、泄泻、脑积水等病症。例如,一位 45 岁的患者因脾虚湿盛出现下肢水肿、大便溏薄,服用五苓散加减两周后,水肿明显消退,大便恢复正常。

接下来是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平胃散。此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味药组成,专为湿滞脾胃而设。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行气除满,陈皮理气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使湿去脾健、气机通畅。平胃散适用于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肢体沉重等症。临床中,我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属湿滞脾胃者。

第三剂是《温病条辨》中的三仁汤。此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专为湿热阻滞三焦而设。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蔻仁芳香化湿、畅中焦气机,薏苡仁渗湿健脾以利下焦,配伍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厚朴、半夏行气燥湿。三仁汤擅长治疗湿温初起及暑湿夹湿,症见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苔白腻或黄腻。

这三剂古方各有特点:五苓散偏于利水渗湿,适合水湿内停之证;平胃散长于燥湿运脾,适用于湿滞脾胃之症;三仁汤则以宣化畅中、清热利湿见长,善治湿热内阻之候。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湿气有寒湿、湿热之分,体质有虚实之别,因此使用这些方剂时需由专业医师辨证指导,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配伍和剂量。

除了内调,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祛湿。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饮食上少吃生冷油腻之物,可适当多吃红豆、薏米、冬瓜等健脾利湿的食物。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湿气排出,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尤其适合。

湿气虽看似平常,却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这三剂流传千年的祛湿良方,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调理方法。如果您正受湿气困扰,不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尝试这些古方,结合生活习惯的调整,让身体重获清爽舒适。记住,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坚持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