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子张篇》(17)
沐浴墨香张一
2024-10-01 04:17:4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在老师那里听过:‘(平常),人的感情难以尽情表现出来,如果能充分表现出来的话,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小孔子46岁。曾子在《论语》中只出现了15次,《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一方面说明他们两人在传承孔子思想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能《论语》这本书就是由他们的弟子们纂述的。
“闻诸夫子”这样的说法,在《论语》中出现过好几处。如“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等。
“闻诸夫子”的“夫子”是老师的意思,这里指孔子。《论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夫子”都指孔子,这一点,大家需要明白。在春秋时期,大夫以上级别的人物,都可以称为“夫子”,只是到了后来,“夫子”才专指孔子的。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意思是说,孔子下面的这句话是专门对曾子的教导,并不是对众弟子的教导。曾子这样说时,有可能是他在与同门弟子的学术论辩中,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论辩的根据,可能其他人没听说过这样的话,所以《论语》编撰者没有记载成,曾子说:“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而是记录成,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也有可能是在进行教化工作时,曾子所采用的教材是老师说过的话,老师怎么说的,曾子在教学中就怎么教,不折不扣,一点也不改变。有人说曾子这是因循守旧。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多人一看到一个事物,立即就给出了判断,至于说是不是真理,他相信以前自己曾经见到过,拿一次的经历当做永恒,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而我们看曾子,孔子怎么说的,他也是怎么说,这才是真正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在传承儒学的过程中不走样地教诲自己的弟子们,这太难得了。
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尤其是在农耕时代,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收割等等,都是有讲究的。播种早了不行,种子不发芽,会烂在土中;晚了会影响庄稼的收成。一般的年轻人谁会啊?你不懂这些,你不能不能装懂啊!想种好田,就得多向种田的老农请教。
有些人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些年轻人对待老人的建议采取不听从的做法。殊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何对待老人的建议,我觉得关键处就在于老人“言”的内容,看看老人的话是不是符合当下的时机。如果是正确的,你不采纳,做事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好;如果老人的话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管如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老人“言”,才是上佳的选择。
结合孔门七十二贤的发展,为什么曾子能成为孔子的传道人,他是“信道”“笃”,是“守正”的典范,这一点特别关键!我最佩服的是后来的曾子,作为一名有爱国情怀的老师,他提倡“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坚守正道,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以爱国精神教育青年学生。
我们接着来看:“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句话。
“未有”是没有的意思。
“自”的本义是鼻子。古人常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故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还表示从,由,如自从。有名字,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致”是极力,以致。《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致,送诣也。”
“自致”相当于情不自已,充分地流露自己的情感。形容一个人的真情不能自己控制的情形。
“必也”的构成是副词“必”加决断词“也”,《论语》出现六处。如“必也射箭乎”和“必也正名乎”,“必”作副词时,是一定、必然、必定。“也”用在句中,通常表停顿,有强调的意味。“必也”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说有,如果非要说有,那就在“亲丧”这方面吧。
“亲”的本义是亲爱。《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亲,至也。”《广雅》给出的解释是:“亲,近也。”《礼记•奔丧》注:“亲,父母也。”指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由父母引申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由关系密切义引申,指自己;引申指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如亲家。
这里,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人情和人性的关系。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上班的路途中,看到马路上有一位老人摔倒,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赶紧走上去,把老人扶起来;二呢,你也可以选择不扶。“扶”与“不扶”,这是人性,但如果这个老人是你的爷爷,你一定会去扶,这是人情!做人既讲人性,又讲人情。如果一个人连人性都没有了,这和禽兽没什么差别。一个人有人性,就必须有底线。说简单点,不能损人利己。但现实中,我们也知道“人心隔肚皮”这句话,世界上最难揣测的是人心,即使每天笑脸相对的朋友,也不保证在利益面前,尤其是升迁的时候,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对你诬告,甚至还会做出一些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情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人通常不会随意发泄自己的情感,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喜欢自己“装”,总要克制克制自己的情绪,照顾照顾场面的,把自己活成别里科,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进入社会之后,有时你不敢用真感情跟别人来往,都是显得客客气气的。因为越真诚跟别人相处,你可能就会受骗,上当,久而久之,就会与人稍微保留距离。说到这里,我愈发理解孔子为什么用《诗经》来教化三千弟子了,那就是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邪”才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讲人性的时候也强调人情。如讲正心诚意,表里如一,能做到如此的人,可以是修行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但现实生活中,受制于环境的影响,出于趋利避害,人总是要遮遮掩掩的,跟谁交流,得看场合,得看后果,得有分寸。如面对领导时,就算你不高兴,也不能说骂就骂的。你得控制好你的情绪,故作镇静,甚至学学口蜜腹剑的,这就是社会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不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成吗?如遇到开心的事情,像范进中举一样,心态膨胀,喜极而疯,这多划不来;遇到大悲时,别人借你十几万元,一时还不了,你就去跳楼,寻死觅活的,也没有必要。儒家并不反对情绪疏导,主张合理地控制与抒发,也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果不分什么情况,都强迫自己平心静气,这也是不对的。长期压抑情绪,会给人的大脑带来极大的负担,最后有可能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人啥时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必定是遇到了“亲丧”,亦或是失恋等情感的痛点时,人的真情便会不不由自主地发泄出来。可以说,人性和人情表现一致的时候,就是“亲丧”的时候。
人出生之后,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于父母,对父母的依恋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感情,这种感情是自发的,是与生俱来的。“亲丧”是说自己最亲的亲人走了,最爱的人突然就没了,以后再没有机会为父母尽孝,再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恩德了,所以,人是非常悲哀的,内心是真觉得悲哀,那种悲哀是自然的,是孝心的流露,哀戚之情的流露,可以说达到了“自致”的状态。
对于这句话,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说的是“人有自致(的情况),必是亲丧(的时候)。”但不能将本章句《论语》错误地理解为“亲丧”时,人们都能够做到“自致”,不是这样的。对于一些“孝”子来说,也许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这时候,他也表现出悲哀来,实际上那种悲哀是迫不得已,并不是真情流露。
这里的“亲”,并不一定严格指父母双亲。学习《论语•先进篇》,我们明白,弟子颜回去世时,孔子是“哭之恸。”“恸”用作动词时,意思是哭得悲伤过度,哭过头了!试想一下;孔子已是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了,他早已认定颜回是自己的传道人。谁曾想,颜回仅仅四十岁就夭折了,这样的话,自己的道谁能传下去啊?这时,他的感情是至深的,所以才会放声痛哭。有的人就会问了;孔子啊,为什么还要哭得这么伤心呢?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哭,为谁去哭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道理就是如此。
如此来看,孔子也是一个凡人,有哭有笑的。凡人是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根据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效仿,久而久之,就会学出他们的味道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味。”仔细看我们身边的一些人,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一身的铜臭味,如此下去,岂不哀哉!
也有学者认为;本章句似乎不符合中庸之道,其实,一个人在父母去世之时,是可以尽情悲伤的,这是真性情之所在。
有学者把这句话理解为;人,一般不会有竭全力去干事的情况,只有在操持父母丧事的时候,才会致以全力。这样说,从文辞上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想一下;一个孝子,父母去世,他自己已经情不自禁了,如何能把丧事的各种礼节处理的面面俱到啊。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办理丧事都有一个管事的人,子女都是跪在灵前,应酬来宾或者朋友的吊唁,哪还有什么精力去处理丧事啊?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句话,可以和子游“丧,致乎哀而止”连起来理解的。在办理丧事时,曾子说;人可以“自致”的,表现出来就好了,但也不能无限制的悲痛下去!子游说;人要懂得“止”,止住,要适可而止,不要让它影响接下来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