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9月,萧朝贵在攻打长沙的过程中,不幸被清军的流星炮击中,最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与他命运相似的是,冯云山也在前一次战役时丧生。这次巨大的领导人缺失是否加速了太平天国的内讧和最终崩溃,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乐此不疲的讨论话题。
冯云山作为拜上帝教的实际创始人,其在金田起义前后的表现令人侧目。起初,他深入桂平县紫荆山区传教,发展了两千多名教徒,奠定了拜上帝教的根基。然而,当地的团练王作新敏锐地察觉到拜上帝教的威胁,曾两度抓捕冯云山,幸运的是冯都分别在关键时刻被救出。在起义爆发前,冯云山和洪秀全以及杨秀清共同成为了推动起义的关键人物,而冯的早逝无疑对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进入天京后,杨秀清作为实际领导者的权威明显提升,甚至开始以天父附身的名义行使权力,而萧朝贵则配合以天兄附身的说法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在冯云山不幸去世后,原拜上帝教的领导核心发生了巨大变动。尽管杨、萧两人合作密切,但冯云山的地位真空直接削弱了组织的内部平衡。
若冯云山仍在世,他作为拜上帝教的创建者,其威权地位可能会受到杨秀清的挑战。根据过去的历史推测,冯云山在教派中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老教徒中的威望,可能会使他成为杨秀清的潜在对手。尽管他在军事指挥上并无显著表现,但对于行政管理和教徒的组织能力,冯云山无疑是卓越的。但是,正是因为他的政治智慧和强大背景,使他与杨秀清之间可能避免不了权力争斗。
另一方面,萧朝贵若是存活下来,其与杨秀清关系的逻辑与冯云山有所不同。萧朝贵可以通过天兄降临的说法,与杨秀清达成一种共生关系。他们两人同时修正了拜上帝教的教义,利用神权的说辞巩固了各自的地位,因此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只要双方都明白相互制约与合作的益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维持相对稳定。
然而,即便冯云山和萧朝贵都未早逝,权力斗争未必能够彻底避免。太平天国的大方向虽由以上几个关键人物左右,但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历史上,所有庞大组织中的权力核心都有分化和对立的潜在可能,所谓的平衡也是动态的。
此外,我们不应忽视洪秀全的影响力。在内部权力纷争中,他虽表面无作为,但在不同阶段都表现出对局势的把控。他之所以在历史上被认为失去有效指挥,更多是由于杨秀清和萧朝贵主动架空他的权力。然而若冯云山和萧朝贵之死未在早期发生,洪秀全是否会选择另一个方向,打破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制衡?
总结来看,冯云山和萧朝贵的早逝确实加剧了太平天国内部权力的紊乱,但将太平天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他们的死,也显得有失公允。太平天国之所以败落,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缺乏明确的权力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