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石匠的故事,让整个北宋王朝都脸红

五千年文史 2023-05-01 18:19:19

宋徽宗在位之初,宠信奸臣蔡京,蔡京借推行新政之机排除异己,连已经死去的苏轼与司马光都不放过。他开列了一份包括苏轼、司马光在内的300人“奸党”名单,以妨碍新政为名,让各州县将他们名字刻在石碑上,树立在州县衙门前,以“扬其恶名”。

这是典型的杀人诛心和严重的人身攻击,是不应该的,可是整个北宋朝堂,没有人出来反对。命令就此下达,全国各州县立即忙碌起来,寻找石匠,按要求携刻石碑。

不料却有2个石匠提出了异议。

据《邵氏闻见录》载,开封附近有一石匠,名叫常安民,接到任务后十分不解,找到地方官,说司马光在他的心目中、在天下人的心目中,都是个正直的人,为什么现在说他是奸邪,还要把名字刻在石碑上让人鄙视?

当地官员听罢大怒,说,你刻你的碑,问这么多干什么?不刻就治你的罪。常安民无奈,只好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不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落款处,免得后人指着自己的脊梁骨骂。

《挥麈录》则记载了另一位叫李仲宁的石匠的反对。李仲宁在江西九江开了间“琢玉坊”,平常喜欢将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文刻在石碑上,卖得还不错。他由此从“贫窭”变为“饱暖”。李仲宁接到刻石碑的任务后也找到官府,说他的生意就是靠苏轼和黄庭坚的“照顾”才好起来的,他感谢都来不及呢,现在居然要他把苏、黄俩人的名字刻在“奸党碑”上,他实在不忍心、下不了手……

常安民、李仲宁二位石匠,是不是让人肃然起敬!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正直。正直是非常宝贵的人格品质,尤其是在北宋王朝中后期,在皇帝昏庸与大臣激烈“党争”的双倍黑暗的环境之下。

北宋自王安石变法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党争形同水火,一派上台则必置另一派于死地。党派之争的实质是排除异己,两派皆非善类,打出的旗号却冠冕堂皇:改革派上台执政,则打着改革之旗号,痛斥保守派为时代进步之阻力;保守派上台执政,则打着为国为民之旗号,痛斥改革派扰民乱民。两派人物皆言行相悖,表里不一,无比的虚伪!

党争持续50余年,动摇了北宋国本,成为北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仔细想想,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如果他们心中有“正直”二字在,有常安民与李仲宁这样的情怀,北宋何至如此?

官场的虚妄之风一旦形成,正直的臣子便无法生存。比如苏轼,是一个正直到不知如何站队的人,不加入改革派,也不加入保守派,仅凭一颗良心在官场混。结果,改革派对付他,保守派也对付他,一生都在流放中。

那么,北宋末年官场上这种虚妄之风的形成与正直之风的消失,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觉得,从北宋建立之初就开始了,换句话说,是北宋历代皇帝虚伪行经累积的结果。

(苏轼)

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祖赵匡胤,给北宋皇帝的虚伪开了头。赵匡胤靠“陈桥兵变”获得帝位,本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偏要说事发突然,并篡改史书,为自己的帝位寻找合理性。还有,赵匡胤说好不杀士大夫的,《宋史·太祖本纪》里却有这样的记载:

建隆二年,商河县令李瑶,坐赃杖死;建隆三年,蔡河务纲官王训等四人,坐以糠土杂军粮,磔于市;乾德四年,光禄少卿郭玘坐赃弃市;乾德五年:仓部员外郎陈郾坐赃弃市。

这里的杖死、弃市、磔于市,难道不是杀吗?

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最大特点是好色,但又不承认自己好色。公元993年雍邱县尉武程上书赵光义,恳请赵光义外放300名后宫妃嫔,意即赵光义妃嫔过多,花费过多,对身体也不好。 赵光义看了奏章,装出一副很冤枉的模样对大臣们说:“武程这个人,是外地小官,他不知道我的后宫只有妃嫔300人。”4年后,赵光义死,儿子赵恒继位,赵恒却发布了一道这样的诏书:“(先皇)后宫妃嫔太多了,一律幽闭很可怜,宜将年纪大些的放出宫外。”戳穿了赵光义虚伪的嘴脸。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赵恒的虚伪体现在泰山封禅上。像泰山封禅这样的事,必须是文治武功都出色的皇帝才可以,宋真宗明显不够格,可是他硬要封禅。怕宰相王旦不答应,居然向王旦行贿,在一次宴会上赐给王旦一壶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哪里是酒!是满满的一壶珠宝。王旦心领神会,立即同意让赵恒封禅了。

(赵恒)

北宋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祯。赵祯号称史上最仁慈皇帝,可是公元1031年,他下令恢复了凌迟处死的酷刑。众所周知,凌迟是极不人道的,宋真宗时期已经将其废除,百姓拍手称快,可是到仁宗时居然又恢复了。这能说明宋仁宗之仁吗?

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赵煦10岁继皇帝位,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废新法,复旧制,重用司马光、苏轼等大臣。赵煦表面上十分老实,孝顺高太后且尊重司马光、苏轼等大臣。可是公元1093年高太后离世,赵煦亲政,情况就不同了。赵煦重启新法,“追贬司马光,贬谪苏轼”,骂高太后“老奸擅国”,甚至想废了高太后的太后称号。

至于北宋最后两位皇帝宋徽宗与宋钦宗的虚伪,那就更不用说了。宋徽宗留恋皇位,并不想让位给儿子,可是公元1126年,金军抵开封城下,宋徽宗知道皇位反而成了累赘,于是提出禅位于儿子赵桓。赵桓本来一直觊觎皇位,但这个时候皇位成了烫手的山芋,他也不想要了。于是两人拉拉扯扯将皇位推来推去,最后宋徽宗急了,命太监将儿子打晕,趁儿子晕昏之际给他套上龙袍,扶上龙椅,就这样登基了事。

(宋徽宗赵佶)

综上,北宋皇帝几乎都虚伪,上行下效,大臣初期尚可,中后期党争开始后日益变得虚伪势利,正直的品质只存在于民间,比如那二个石匠身上。所以,二个石匠的故事,让整个北宋王朝都脸红。

1 阅读:44

评论列表

脸谱

脸谱

2023-05-01 21:57

一个出卖国土的人,为什么不能在奸佞录上?北宋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时代,做主的是士大夫,别把锅都甩在姓赵的头上。

五千年文史

五千年文史

只写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