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不理解清明节是阳历节?3个错误认识要纠正

五千年文史 2024-04-06 09:23:20

每年清明节都在阳历4月初,那么问题来了,清明节从西周时就开始了,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这么古老的节日,为什么是按阳历计算的呢?中国采用阳历纪年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才有的事啊!

出现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历法有3个错误认识,不得不纠正一下。

第一个错误认识:中国古代没有阳历,只有阴历

先说阴历和阳历的概念。阴历是指以月亮运行的周期为标准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阴历;阳历是指以太阳运行的周期为标准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阳历。古代中国的历法便是太阴历,古代埃及的历法便是太阳历。

因为习惯的问题,我们现在用的是西方传过来的阳历,而过春节、中秋节、元宵节时,用的又是老祖宗创造的阴历,所以很多人以为,古代中国只有阴历,没有阳历,阳历是西方“舶来品”。其实这种看法大错特错。

(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在人类历史上,阳历出现得很早,古代埃及人使用的就是阳历,古代印度人也使用阳历(阴阳合历),难道古代中国人就不会用吗?所谓阳历者,不就是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纪时吗?古代中国也有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计时仪器——日晷(或称日规),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测量十二时辰的,相当于现在的钟表,这是非常不错的发明创造,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中国人不仅用日晷测出了一天十二时辰,还依据太阳运行的规律,精准地推算出一年二十四节气,这也是古中国使用阳历的明证。

可见,正确结论是,古代中国既有阴历又有阳历,只不过是以阴年纪年,没有用阳历纪年,就给现代人以没有阳历的错觉。

第二个错误认识:古代中国阴历等于农历

除了阴历和阳历,古代中国还有一种历法叫农历。农历在中国影响极大,使用极广泛,因此又产生了一个错误认知:农历等于阴历。

仔细想想,还真是,农历纪时,阴农也纪时,而且在纪时的时间上完全一样,比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农历与阴历完全一致。不过请注意,这只是局部的一致,整体看,农历与阴历并不一样。

首先从功用上讲,阴历主要作用是纪时,农历主要作用是指导农事,阴历是不能代替农历指导农事的。打个比方,立春了,可以开始农业生产了,但2023年的立春日是正月十四,2024年的立春日是腊月二十五,二者相差近20天,时差太长,那你到底在阴历中选定哪个日子开展农事活动呢?搞不好就误了农事了。

其次从范围上讲,农历大于阴历。为什么农历大于阴历呢?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对农业无比重视,便研制出一套既能纪时又能指导农业的历法,即农历。最后成形的农历,是阴历与阳历的结合,以阴历纪时纪日,以阳历指导农业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农历里的阳历,专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纯粹的阳历节气,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它是将太阳黄道24等分之后划出来的,每等份15°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一种天气,人们可以依据每个节气比较精准地按排农事。为什么说比较精准呢?还是以立春日为例,立春总是在2月4日前后,误差是有,但不超过2天,按此安排农事,错不了。

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所以清明节是不折不扣的阳历节。

第三个错误认识:清明是祭祖的节日,与农业无关

如今的清明节,人们都去上坟祭祖,思绪都沉浸在对亲人和先祖的缅怀中,想当然地认为清明节就是祭祖节,其实,清明节更重要的是提醒农民们进行农事安排。

想想看,草长莺飞四月初,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两个条件——气温和雨水都来了,气温逐渐提高,雨水逐渐增多,此时不进行春耕春种,更待何时。农村里有很多谚语可以验证清明与农事的关系,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提醒大家要种些瓜、种些豆,不要误了农时,短了产量;又比如“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是告诉你春雨贵如油,要趁着雨水未干,立即忙起来,把该种的种子种下去。

这说明清明节是典型的农历节和阳历节。

小结:澄清了上述三个错误后,我们便明白了,古代中国既有阴历又有阳历,阴历与阳历结合形成了农历,清明节属于农历中的阳历部分——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作用是指导农事。

0 阅读:40

五千年文史

简介:只写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