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了,感冒了往往会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乏力恹恹的,战斗力全无,很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
《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以导致感冒的病因主要就在于寒、风、暑、湿这四个因素。四时感冒最适【辛平之剂】
春为四时之首,乍暖还寒,阳气生发,感冒宜用辛温之品荆防颗粒以顺春生之气、其中柴胡又可疏肝理气,还可以对抗疹病、过敏。
夏季阳气鼎盛,暑湿延绵,心火当令,心火过旺易克伐肺金,燥热伤肺,辛味入肺,感冒可用荆防颗粒,尤其是全身有水肿型的。民间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说法,可起到发散、行气、通窍、化湿等功用,亦可补益肺气。
秋令阳消阴长,以燥气当令,“燥者润之”其中防风被称作“风中润剂”最为适宜。此时痰湿内生者易在冬天咳嗽,使用荆防散则大大减少这个概率。如果你喜燥恶湿,夏季爱吃生冷就非常适用。
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应注意敛阴护阳,冬季感冒使用辛平的药物,能助阳,提高耐寒能力,给开春打基础,降低感冒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一中年女患者,戴了一个头巾,一坐在诊台前,大夫我头痛好几天了,一吹风就头痛的厉害,鼻涕忍不住的流。鼻涕很清稀,像水那样。《黄帝内经》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闭塞头疼身疼怕风,明显有风寒束表存在。这时当用麻黄汤发发汗。但是现在夏暑,腠理疏松,不耐大汗,这脉浮中还带点弱,所犯风寒之邪并不太重,就用荆防散。
荆芥防风一配,就像窗户糊上一层纸,邪风就進不来了,别小看这两味药,轻微力道不大,就像纸片虽然薄,一手就捅破,但你糊在窗上,风就吹不進来。所以这两味药,就像在人体外面布上一重金钟罩。
果然,这荆防散一下去,当天喝完药,头巾就可以取掉了,身上微微出阵汗,鼻塞也通了,头痛也没了,身体怕风,酸痛之感也都消失了,真是诸症当先解表,表解一身轻啊!
如果四时感冒,畏风怕冷,汗出不畅,全身疼痛的,像这种外感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重剂,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银花、连翘这些辛凉发散轻剂,又嫌它偏寒。
用荆芥、防风这荆防散,这辛温发散发表轻剂里头的最佳搭档,平和而有效,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更甚。两者一配合,汗孔开,风邪寒气迅速出离体表,周身轻松,上下通调,病痛自愈。
荆防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略六书》卷三十。具有清泻肝热,通达肝气之功效。主治产后离褥太早,冒风致湿,经络不能流通,遍体浮肿,脉浮涩者。
荆芥理血疏风,防风疏风湿,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川芎入血海行血滞;香附调气海行气滞;通草利湿通肺气;茯苓渗湿和脾气;陈皮利中气调胃气。为散姜皮汤下,使风邪和解,则经络清和,脾胃健运,湿无不化。何遍身浮肿有不退乎。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荆防散治浮肿,脉浮涩者。荆芥两半,防风两半,米仁(炒)五两,通草四两,川芎八钱,茯苓三两,陈皮两半,香附(醋炒)两半,紫苏两半。制为散,姜皮汤下三钱。产后离蓐太早,冒风鼓湿,经络不能流通而遍体浮肿,谓之风肿。荆芥理血疏风,防风疏风燥湿;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川芎人血行血滞,香附调气海行气滞;通草利湿通肺气,茯苓渗湿和脾气;陈皮利中气,调胃气也。为散,姜皮汤下,使风邪外解,则经络清和而脾胃健运,湿无不化,何遍身浮肿有不退乎。”
《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荆防散治疗跟骨刺。主治:跟骨刺。处方:荆芥15g,防风20g,透骨草20g,没药10g,乌药10g,血蝎5g,当归10g,乳香5g,石菖蒲10g,三七粉5g。用法:严格按照山东省中草药炮制规范进行加工炮制,荆芥、防风、透骨草、乌药、当归、石菖蒲放入干燥箱内烘干,粉碎过筛,将没药、血蝎、乳香共研细粉,三七粉按照配制散剂的方调匀备用。缝制与鞋底大小合适小布袋,将药粉装入袋内,放入鞋内4~6个月即能治好跟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