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小国——南燕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3-14 01:11:08

两周时期有二个燕国,一个是召公之燕,即姬姓之燕;另一个是南燕国,为姞姓之燕。姞姓为黄帝的后代——“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纪、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其祖为伯儵,《新唐书》说: “黄帝裔孙伯儵封于南燕,赐姓姞,其地东郡燕县是也,后改为吉。”

黄帝部落先后击败蚩尤部落,与炎帝部落,其族群先向东北方向迁移,之后再向南迁。姞姓也跟着南迁,南燕国姞姓这支极有可能向山西南部汾水一带迁移,并与西边的周部有姻亲关系。

《左传·宣公三年》载: “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

姞姓的南燕国与周朝的始祖后稷联姻了,又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将南燕国的爵位定为伯爵。

南燕国再迁

大概在周宣王时期,南燕国与古韩国联姻,《诗经》中有一篇《韩奕》;“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韩姞燕誉。溥彼韩城,燕师所完。”

这里的古韩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后被晋国所灭,其地被封给韩万,这是战国韩国的起源。

姞姓女子出嫁古韩国,说明南燕国与古韩国相距不远,所以西周时期的南燕国应该在山西南部。《韩奕》中的“汾王”即周厉王,可知南燕国在汾水一带最迟居住到西周后期。

到了春秋初期,南燕国迁到河南境,南燕国西边就是胙国,它是周公之后。也是因为这段历史原因,秦统一全国后,改南燕国为南燕县,后隋文帝又将其改为胙城县,如今此地为河南延津县。

关于南燕国为什么要东迁?

后人考证,可能因为南燕国与晋国发生了冲突,南燕被击败,只得向东迁,比如周平王十四年 (前 757年),与南燕关系密切 的韩被晋国所灭 ,南燕很可能进而受到压迫 ,并在这一时间之后被不堪压力而迁移。

南燕转移到胙国的地界,趁势将胙国给并了,《通志》记载“其国为南燕所并。”

春秋时期的南燕国

春秋时期的南燕国记录较少,且南燕国国小力弱,只得依靠”大国“,也就是临近的卫国,然后慢慢成为卫国的”附庸国“。

《左传·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卫国联合南燕国攻击郑国,但郑国势大,南燕国畏郑,南燕国军队被郑国军队击败。

鲁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卫国出现内乱,前700年卫宣公死亡,太子朔立,是为卫惠公。卫国公室怨恨卫惠公害死太子伋、公子寿,发动叛乱。

南燕国赶在这时机去会盟,大概南燕国已看出卫国不行,找了宋国做靠山。

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此事的起源是,宋国扶植郑国郑厉公为君,但宋国逼迫郑厉公过甚,郑厉公与鲁国纪国合作对抗齐国、宋国、卫国、南燕国的军队。

以上这些,南燕国只是次要角色,不起主要作用。

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王子克奔燕”。

王子克是周桓王的儿子,深受其父的宠爱,周桓王临终前将王子克嘱托给周公黑肩(周公在王室任职的后代)。结果黑肩想杀周庄王改立王子克为君。此事被周庄王发觉,周庄王杀死周公黑肩。王子克见事情败露,便逃亡到南燕国。

此事件被称为“王子克之乱”。

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

王子颓,周庄王姬佗庶子,周釐王姬胡齐之弟,周惠王姬阆的叔父。王子颓不满周惠王继位,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便联合南燕国,支持王子颓。

同年冬天,卫国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将周惠王驱逐赶走,拥立王子颓为周天子。

鲁庄公二十年(前674年)“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

郑厉公想调解周王室的纠纷,没有成功,遂抓了南燕国国君燕仲父。郑国不敢动卫国,只得找面燕国出气。

再之后,就是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后,“楚师重于邲,遂次衡雍。"衡雍为南燕国城邑,其地在今河南原阳县内。

在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之后,南燕国便不见史料,再加上南燕国一直与楚国郑国为敌。所以楚军“遂次衡雍”极有可能灭了南燕国。

总之,南燕国为黄帝之后,西周时期活动在山西汾水一带,又与周王室、古韩国关系密切。春秋时期,南迁到今天河南延津一带,并灭掉了临近的胙国。之后加与到卫国、宋国的联盟中,共抗郑国齐国。在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之后,被楚国灭掉。

0 阅读:8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