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晋太庙制度——为什么司马懿是晋太祖?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3-14 01:11:12

东西二晋其实存在“二个”晋太祖,一个是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朝,追封其父司马昭为晋太祖(太庙中虚位);另一个是东晋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执政的刘裕同大司马琅琊王司马德文确立了宣帝司马懿的太祖之位。

东晋为什么这样做,看晋朝君王世系图就明白。

东西二晋的“起点”是司马懿,如果以司马懿的儿子为“太祖”,则其它兄弟为庶支,也就是说东晋所有君主都没资格做皇帝,这是东晋不能接受的,所以要改“太祖”。

至于为什么到末代皇帝时才改,这就涉及二晋相对混乱的太庙制度。

两汉的太庙制度

西汉的刘邦起于草莽,其部下多是亡命无赖之徒,这群人根本不懂礼法,因此初期的宗庙制度就仅仅依靠少数文化程度较高的文官推动执行。

《礼记》中有说法;“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 ,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西汉最初的“天子七庙”确实是七座皇帝庙,每死一个皇帝就单独为他建一座庙,而且还在生前建在城内,类似另一种意义上的墓。

到汉文帝时,长安城内已有三座庙,太上皇庙,高祖庙和惠帝庙。当时的长安城不大,再加上这些庙规模很大,很占地方,汉文帝在位时改变了旧有的设置方式,不在都城内设宗庙。白此以后,西汉皇帝都把庙设于各自的陵旁,这样陵寝与庙之间虽然相距甚近,却还是有严格的区别.形成所谓的陵庙模式。

到东汉时,又出现了问题。

因为东汉的都城在洛阳,而西汉的都城是长安,且西汉皇帝的“庙”全在其“陵”旁。东汉的皇帝又认为自己是西汉的后代,有正统性,所以为了“正统性”,东汉皇帝必须定时去一趟长安,再去祭祀十一个皇陵。

光武帝没什么问题,毕竟是开国皇帝,勤劳一些没问题,但问题是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明帝不想跑十一遍皇庙。

于是汉明帝将长安汉高祖的高庙迁到洛阳,再将众西汉皇帝的神位摆在“高庙”内,分室摆放,这样就可大大节省时间,拜刘邦的同时,也顺便祭祀其它西汉皇帝。

又为证明东汉与西汉并列,将刘秀与高祖刘邦摆在“开国受命之祖”的位置上,就在高庙的一边新建光武帝的庙,为世祖庙。东汉皇帝死后也不必再建新庙,再都住进世祖庙里就行。

这就同堂异室之制就为后世朝代所沿袭。

晋朝的太庙制度

魏嘉平二年(250年),司马氏在洛阳建立了自己的宗庙,即卿大夫的三庙。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进爵为晋公,次年又进爵为王,司马氏宗庙庙数应随之增加至五庙。这五人如下图;

到这里司马家还比较正常,但其“太祖”之位空着。

因为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后.他想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太祖”。

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太祖”是太庙中的“起点”,在太庙神位中太祖之前是不会有其它人的神位的。司马炎想让司马昭当太祖,就必须将前面五人给“踢”了。

但是,太庙神位的迁出迁入是有制度的,理论上进一个才能踢一个,想让豫章府君司马量迁出,就必须补充一个进去,而下一个进去的人是司马炎自己。

司马炎知道自己生前不能尊其父司马昭为太祖,就做了二手准备,一是不确定“太祖”,因为“太祖”是不祧的,二是叮嘱子孙,记着到司马昭时,将它正式确立为“太祖”。

司马炎称帝后,确立了“七庙”,《晋书》记载;

于是追祭征西将军、豫章府君、颖川府君,京兆府君,与宣皇帝,景皇帝、文皇帝为三昭三穆.是时宣皇未升,太祖虚位,所以祠六世,与景帝为七庙,其礼则据王肃说也。

景帝司马师能入太庙,不仅是由于他是宣帝的嫡子,还在于他在晋国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时由于晋文帝之子、武帝同母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从而导致文帝武帝即皇帝位时屡屡出现争端可以看出,景帝司马师虽然已不在人世,可他在当时的权力结构中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然后西晋是灭亡了。

公元317年,愍帝被掳后,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江左建康即晋王位,年号建武。晋元帝为帝后,建立太庙。

因晋元帝曾在惠帝、怀帝、愍帝三朝为臣,部下中多为从西晋过来的大臣,所以元帝死后,还是被安排在愍帝之下(虽然元帝比愍帝高一辈,但二者有臣子关系)。

及元帝崩,则豫章复迁.然元帝神位犹在愍帝之下,故有坎宣者十也。

本来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继的方式,辈分是可以慢慢降的,如此这般,则太庙中的皇帝神位不存在“祔庙”形式。

比如晋穆帝时有太庙神位排序如下;

因晋穆帝辈分较小,之前的皇帝不是平辈就是长辈,所以没能“祔庙”的需要。但到晋简文帝时,又不一样了。

晋简文帝是晋元帝的少子,所以辈分低的皇帝又成“祔庙”了(包括其兄晋明帝,这另有原因),又得将颖川、京兆二位祖先迁入。

再看东晋皇帝世系,其继承顺序相当乱,这也就造成了每有皇帝上位,太庙里的神位必得大动,相当麻烦。

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太祖”之位空虚,没有坐标原点,还必须保证“天子七庙”满员,就得辛苦祖先们了。

于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琅琊王司马德文主张:太祖之位虚位已久,今宗庙神主中以宣帝司马懿为首,且宣帝文德武功、开宗奠基之功.宜将宣帝升为太祖,万世不毁。

与此同时,将司马懿之前的四位祖先迁出西祧,建立别室,永藏不祀。

朝廷同意了,晋朝太庙神位的顺序如下;

经过二百余年的纠结,司马懿终于坐稳晋太祖之位。

0 阅读:6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