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持节制度——持节,假节与假黄钺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3-12 17:52:57

“旌节”,古代君主最重要的符信之一。凡君主遣使传达诏命,出使外国,或任命将帅,则授予旌节,表示赋予其持殊的权力。正因为“旌节”代表君主理专务,节制军事,享有便宜行事之权,所以君主很少轻易授人。

又“旌节”是二种事物的合称。

其中“旌”,最初是一种形状特殊的旗帜。西周时,旌是在旗竿顶端系结旌牛尾毛,下饰以五色析羽,用于指挥作战和开道。

如《尚书》载:“(武)王左杖王钺,右秉白旌以麾。”即周武王伐纣,左持王钺,右以白旌指挥作战的。如果以旌饰旗,则统称之为“旌旗”。

“节”,信也,象相合之形,代表君主行使特殊使命的凭信。关于“节”的形状《后汉书》载;“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 ”

简单而言,“旌”为军事用途,而“节”为代行君命的一种凭信,二者来源是不同的,但功能类似。

旌节首次见于史料,源自《周礼》 “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族节。”由于西周地方实行乡遂制,寓兵于农,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一。所以乡遂的大夫以旌节为凭证,便可畅行地方,若无旌节,则抓起来关进监狱。

春秋战国间诸国的使者到地方,“必以旌节”;以环人为普通宾客送行,“以路节达诸四方”。

秦朝统一天下后,规章制定上进行了统一处理,其中要求“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即旌节之旌是黑色的,杖长六尺。

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汉朝继承秦朝的旌节制度。

汉朝时期的旌节

汉朝“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沿用于秦制,秦朝的旌节为黑色,有六旌节,杖长六尺。因刘邦起事后,自称为赤帝子,建赤旗,“节”上的旄亦应为赤色,西汉初期的旌节应为红色。

改为黄色是因为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卫太子遣使者矫制赦免长安中都官的囚徒,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并派遣长安囚如侯持节发长水及宣曲的胡骑,只可惜被识破。汉武帝为与太子所持之节相区别,临时在汉节之上加上了黄旄。汉宣帝即位后,将黄色正式定了下来

至于节的长度,汉代将六尺改为七尺,汉代一尺大约为0.23厘米,七尺则约为1.61米。

到东汉时期,官员持节的情况增多,所以将掌管“符节”的符节令从少府独立出来,自成一个机构,掌管玺及虎符、竹符及授节等事。

而官员持节也分为二种;长期持节与临时持节。

长期持节

所谓长期持节,即朝廷在设置此类官员时,因官职特殊情况,必须给予其相应权限。

比如司隶校尉,汉武帝时分全国古三部监察区,第一监察区派遣刺史下去监察,因刺史官小职微,所以给予持节的权力,但这些刺史巡回回来后,即收回旌节。司隶校尉不一样,它监察的是首都京畿地区,就在天子脚下,所以司隶校尉的旌节必须长期持有。

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乌桓校尉。此三官职远在边地,为方便及时处理险情,也必须配长期“持节”的权力。

临时持节

此类情况更多,一般是事毕即归还旌节。此类持节官的身份不定,比如东汉后期太傅马日磾持节出使关东一带,结果其“旌节”被袁术抢了。还有东汉朝廷以将作大匠孔融为持节者,封袁绍为大将军,等等。

三国时期的持节,假节,假黄钺

东汉后期,因战乱与政局动乱,持节制度上出现了“假节”情况。

“假节”出现的最早记录是中平二年(185年),“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

这也就说明”假节“与”持节“还是有区别的。

”假节“突然一个“假”字,“非真也”,为“权以给之,不常与”,也就说以实际条件,认为本来没有这种资格,暂且给与之意。

即如果某人资历与官职达不到“持节”的标准,但为给他对应的权力去干某事,就给他一个“假节”的权利。而且“假节”一般授给将军,表现将军可以管理地方军事力量,包括郡兵与州兵,而“持节”通常是文官。

“持节”与“假节”的区别不在于“节”,而是在于“持节者”本人身份与资历。

假黄钺

钺,指的是大斧,专指杀伐的礼器,也代指行杀罚的权利。所以“钺”这种权力轻易不会假给他人,通常由统治阶级独享。

比如前文的《尚书》:“(武)王左杖王钺,右秉白旌以麾。”《史记》中周武王用钺砍纣王的头,“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这里指的是仪式,还有“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

周武王击败商军,攻入城内后,还要用“钺”砍纣王头,这象征着击败商朝。周武王祭天时,周公持大钺,毕公持小钺,周武王在中间,这也是一种仪式。

而“钺”就是主杀伐,只有统治者才配拥有。这也是后世用“假黄钺”,而不用“持黄钺”,因为“持”代指钺的权利被皇帝转移出去,而“假”指持有者不是真的拥有“黄钺(君主)”的权力。

简单地说,两汉三国时期,假黄钺大于持节,持节大于假节。

再看曹魏与蜀汉武将的持节配置。

曹魏方面,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一人“假节钺”,其它四人均为“假节”,

蜀汉方面,则是关羽,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后将军,假节;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无节。

持节制度发展到西晋南北朝,地方分裂动荡,导致方上军政合一,文武不分。各地方官就要加上武职,如各种都督和将军或兼刺史、郡守、刺史、郡守或兼都督、将军,任重者使持节,轻者持节、假节。

晋朝就规定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分别授以使持节、持节、假节名号。并且持节可以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持节可以杀无官位的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专制军事和杀犯军令者。

另外就是极个别都督,可以得到假黄钺的权力,即专戮节将。

0 阅读:7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