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春秋时代古人对于“祖先与神鬼”的理解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3-14 01:11:10

春秋时期距今约2500年,时间跨度太长了,以至于古人习以为常的东西,今人就不太能理解,比如说古人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

现代人有自然科学支持下,相信“人死如灯灭”。但是,在人类文明史的大部分时空下,古人相信人的生命不止于生理死亡,死后还有不依赖肉体的不灭灵魂。

当人们相信“鬼神世界”存在后,基于此类观点的一些文化特征就会出现,比如汉字与一些典故。

鬼、魂、魄与灵力

鬼,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古人认为死亡即人所归处,归而后成鬼。鬼吐出阴森森的气来,形象地表达出古人对鬼形态的认知。

然后是“魂”与“魄”,《说文解字》释:“魂,阳气也;魄,阴神也。”二者的解释可以引用一段典故。

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古人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主宰身体器官性能强弱的是魄,而精神能量强弱的主宰是魂。比如词语有“体魄”但没有“体魂”。

但如果时用物精多,则魂与魄的能量强大。横死后,因魂力量强大,会变成厉鬼。

至于“鬼”的力量有多强,则涉及到另一种东西——灵。

灵字,上面是“雨”,中间有三只“口”,代表向神祷告之祷词的巫术用具,“示”是向神祷告的仪式台。

所以“灵”的起始义是人们“求雨”的仪式。但后来,求雨成功的这种有效能力,开始成为了生人(未来的鬼)、死者(已成之鬼)之威能(灵力)的同义语,人们认为求雨成功是鬼神的灵力所致,因而人们会想方设法利用鬼神的“灵”,甚至用它起誓。

比如重耳对楚文王说;“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多说一句,中国人“鬼与神”是不分的,人死亡后成鬼,鬼也有“神”的灵力,尤其是针对祖先鬼。

祭祀

古人的眼中万物有灵,侍奉鬼神的最基本的机制是祭祀。

如图,祭,会意字,代在祖庙以牺牲的肉(月部)供奉上祭坛(示部),请祖先享用。祀则是对自然神灵(“已”部来自蛇形,指代一切自然神)的供奉祭拜。

古人坚定的认为鬼或者神的灵力能干涉人世,因此世事的吉凶都和鬼神的灵力主观推动有关。

所以古人眼中的祭祀并非后代为了对祖先、神灵出于某种目的的表演或纪念仪式,而是请鬼神接纳祭品,从而得到鬼神以灵力的降福、或避免鬼神灵力的降祸。

总之,古人认为人世的人在鬼神的灵力面前没有对等地位,所以祭祀是“贿赂”鬼神的方式。

祭品

至于祭祀准备的祭品,即鬼神喜欢什么样的贡品,古人给出最原始的答案,也就是“人”生前喜欢的食品。

比如楚国大夫屈到在病死前叮嘱本族的家宰在今后祭祀自己时,奉上自己爱吃的“芰”为祭品——“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古人也考虑到“鬼神”没有实体,没办法对祭品在物理上“消灭”掉,所以它们“消费”祭品的方式被称作“歆享”。

歆,会意字,左部是音,右部是欠。音的本意指在放有祷词的用具“口”上立有进行墨刑的工具“辛”,“口”部中的短横表明神降临而对祷词回应时“口”中细微的声响,而欠的字形是人形在张嘴吸气。

所以《说文》解释;“歆:神食气也。”歆字生动地表明了祭祀时鬼神降临与鬼神享用祭品(食其气)的方法。

而享也是象形字,表示在祭祀之处把祭品献给鬼神。

绝祀的恐惧

因为鬼神是永恒存在于时间之中,所以,鬼神也需要永远的祭祀。如果绝祀则代表子孙得不到祖先的保佑,则子孙或者氏族很可能被灭了。

所以“绝祀”也是古人最害怕的事,甚至高过自己的生命。

比如鲁国三桓之一的叔孙牙,因他支持庆父承继君位,而被重病的鲁庄公不容,鲁庄公给他一杯毒酒,说;“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鲁庄公答应叔孙牙,你死亡就让你开小宗,祭祀你,不然,死且无后。

叔孙牙选择自杀——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

也正因为祖先或鬼神的灵力能保佑氏族成员传承祭祀,所以古人关于“福”与“祸”的创造就很好理解。

福的字形是祭祀的祭台和大酒尊的会意,意思是祖灵降神,在歆享了祭品(酒)之后,在祭品内赐予了保佑之人。也就是将祭品给某人吃用了祖灵赐福的祭品,氏族成员即接受了祖灵灵力的帮助。

至于,“祸”字,其右半部是人身的上半部残骸,底下放有装有祷词的巫术用具“口”,整体会意向神灵祈祷祓除残骸之咒灵带来的灾害,也转而指代灾祸本身一一鬼神给的负面灵力。

古人是真相信死后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许多观念,而这些观念一部分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又成为迷信的一部分。

0 阅读:8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