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兼并其他起义军后整饬军纪,并因有图谋天下之心而改变策略

史海撷英 2024-11-22 18:33:07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间,李自成建立了襄阳政权,三月间就杀掉了罗汝才、贺一龙,五月间又消灭了小袁营,擒斩其头领袁时中,从而清除了称王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平寇志》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自成伪号新顺王”。“王”比“大元帅”又进了一步,与“帝”仅差一级。所谓“顺”,似指顺应天意,日后建国号为“大顺”也是这层意思。

彼时,已脱胎换骨的李自成对明朝宗室贵戚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格杀勿论,而是区别对待。对那些顽抗到底的朱明宗亲,破城后若抓到则必杀,对那些投降的则予以宽宥,不打不杀不辱,有的还被封以大顺王爵。据《绥寇纪略》、《平寇志》等文献记载,李自成封崇王朱由樻为襄阳伯,邵陵王朱在城、保宁王朱绍圯、肃宁王朱述授都在归降后被新顺王李自成授予伯爵尊衔。这时的李自成,似乎在竭力洗掉身上的“流寇”印迹,为人行事隐隐已有王者气象。

李鸿基

上述事例说明,李自成比以往更重视策略的运用。那些明朝宗室被他授予伯爵就是明证。他用这种信号向明朝官员们告知,只要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就会受到优待、礼遇和妥善的安排。这一策略的确收到实效。

觊觎皇位

李自成襄阳建制后自称新顺王,其政权设置也日趋完备,牛金星等人建议他开科取士,招徕一些文士,以充实他的政府机构,同时提高新顺政权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他意外的是,许多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正统忠君思想的熏陶,注重气节,仍视他为贼,被录取后宁肯自杀也不愿效忠“伪逆”。但还是有一批明朝失意文人被李自成网罗到自己身边。草莽英雄李自成之所以忽然对知识分子重视起来,也是为他日后正式登基称帝做准备。

李自成农民军为什么能摧垮强大的明军?

襄阳建制后,李自成也更加重视军队纪律的建设。他下令征召15岁到40岁的青壮年为兵,使其队伍迅速壮大。他严申军令,规定行军作战时,所有军士不得私藏金银,缴获一律归公;途经城镇时,不得擅自借宿百姓家中;除了自己的妻子外,所有将士一律不得掳掠、携带民间妇女同行;每个骑兵配备3匹马,轮流换乘,一马疲累则换骑另一匹。临阵攻战时,数万骑兵整齐列为3排,名曰“三堵墙”。如果第一排不支溃退,后排则将溃逃之骑士截杀。这样做就是逼参战将士直进不退,战死方休。如果久战不胜,与敌形成僵持之态,骑兵可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待敌进入伏击圈后,步卒持长枪迎击,骑兵也返身再杀入敌群,这一战法常能大获全胜。谈迁的《国榷》在描写汝州之战中对李自成军队的装束是有描述的:“贼前锋号三堵墙,其队红一白一黑,各七千二百人纫重布为甲,刃矢挥击不得入,敢战骤与,遇遂接刃,我军却陷泥淖中杀伤三四千。”《明史》记载:“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鹿樵纪闻》说:“既入险,贼坚垒相持,官军不得战,值霖雨,饷道阻绝,传庭还兵就饷,乃悉精骑乘其后,及于当阳。贼前锋名三堵墙,一红一白一黑,望如云锦,官军方饥疲,见之皆股栗,丁壮推车者,脱鞔络先奔,师复大败。”《石匮书后集》也谈到:“贼前锋名三堵墙:一红、一白、一黑,各七千二百人来薄;官军接战,陷贼伏中。贼乘之,官军大败,陷泥淖,死者数千人。”

其实说白了,就是骑兵分三部分,分批次进攻,如果骑兵不胜,步兵继续上前攻杀,在《明史・孙传庭传》中有关汝州之战的描述之中还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五重阵:“贼阵五重,饥民处外,次步卒,次马军,又次骁骑,老营家口处内”,在这里步兵却排到了马兵的前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大顺军所谓的三堵墙和五重阵其实就是一种东西,但在《明史》的编纂过程中,原先的历史的记载发生了人为的变化和扭曲,或者说原先的资料就是五花八门。第二种,五重阵是三堵墙的变体,这是李自成最后孤注一掷所摆出的一个阵型,用大量的人力去消耗孙传庭的部队,当孙传庭的部队突击到大顺骁骑这一道防线的时候,孙部便由于作战的损耗,大雨以及缺粮发生了混乱,孙传庭最终战败。

围攻城邑时,如守军发起抵抗,献城归降,则不杀一人;守军若抵抗一日,破城后则杀十分之三;如固守两日,破城后则杀十分之七;如坚守三日,或负隅顽抗,抵死不降者,破城后即“尽屠之”。在城池即将被攻破时,由步兵把城四周团团包围,骑兵则往来穿梭,巡逻稽查。城池被攻陷后,守军被剿洗殆尽,城中居民若协助守御,往往也被殃及,惨遭杀戮抢掠。对各营所获战利品,一律充公,随后再按官职、战功分得数量不等的赏赐。李自成规定:掳得马匹、驴骡者获上赏,得火器、弓弩者为二等赏,得金银帛币又次之,得铸宝玉器为最下等。由赏格可见,征战半生的李自成最看重的是那些对打仗有用的东西。

李自成这种攻战策略还是十分奏效的。在日后的攻城拔寨中,明军守城官兵若自度不敌,多数就干脆献城出降,免得农军破城后血洗屠城。这也是李自成日后能屡挫曾经强大的明军,能够顺利进军的要素之一。

王霸之业从取关中开始

整饬完军队后,李自成以襄京为大本营,派兵攻掠各地,经过几个月的征战,湖广北部除那块难啃的硬骨头郧阳外,已经大部被攻占。下一步如何开展军事行动,李自成召集众谋士集会商议。左辅(相当于左丞相)牛金星提议,应该从河南北部攻取河北,直捣明都北京。谋士杨永裕认为,应该挥军南下直扑南京,先占领明朝陪都,断绝运河漕运,使京师的粮道无法畅通。李自成最早的谋士、从事顾君恩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陵居下流,事虽济,失之缓。直走京师,不胜,退安所归,失之急。关中之地,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完全无失。”

李自成仔细比较,认为顾君恩的建议最为可取,于是便采纳其策,决定马上进军陕西,先底定关中,以建立自己的基业。平定关中后,再由陕北渡黄河进入山西,直捣京师,彻底推翻朱明王朝便指日可待了。

李鸿基

要当大顺皇帝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明显看出,李自成的帝王思想已经溢于言表。他在襄阳先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不久又称“新顺王”,并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确定了很明确的行动计划,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摧垮大明由自己取而代之,当天下的新主人。

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他挥师攻占北京后,果然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亦称大顺朝。虽然这个新生政权在京师仅仅存在了42天便匆匆撤离,未能巩固下来,但这又当别论,只是李自成此时已经具有了浓厚中华特色的帝王思想,这一点毋庸否定。

帝王思想就是皇权主义。李自成初起时只是为了寻找生路,因此初期的他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随着其力量日益壮大,其野心也随之膨胀,最后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皇帝。李自成刚举兵造反时看不到任何要推翻朱明由自己当皇帝的迹象,只是为了混饭吃活命而已,后来随着其自身力量的迅猛增长,这种帝王思想就越来越明显了,以致最后正式称王称帝。中国的历史往往惊人相似,数千年循环往复,以致很难走出“李自成怪圈”。

0 阅读:2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