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活人殉葬,那他们能够在墓中活多久?出乎你的意料

同同说 2023-04-10 14:32:41

活人殉葬,能在墓里活下来吗?古代皇帝的陵墓一般都是深埋地下几十米,需要提前建造,而这些建造的工人,统治者担心他们会泄露陵墓的秘密或是宝藏,一般在陵墓完工之际,这些工人也会殉葬者之一。

人不是生来赴死的,但是活过的人都会怕死,所以心存侥幸的工人,就会在建造陵墓的时候,留出一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密道,方便他们以后逃生。但是这种行为一般只能在影视剧当中出现,但是保不齐就是有人偷摸着跑出去了。

古代皇帝的陵墓一般都是有专业人士负责设计制造,古代工人地位低下,没有学习和受到教育的机会,一般这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想法他们基本未曾拥有,拥有了,就祈祷他们悄默声的跑出去了,少一分罪孽。

殉葬在兴起,也在发展

古代殉葬制度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兴起,但是当时的人们基本都是陪葬,且陪葬品大多数都是生前喜爱的服饰、器具,又或者是使用的趁手的工具。到了奴隶制社会,统治者认为奴隶就是好用的工具,死后到达另一个世界,这些奴隶依旧能够伺候,所以这时出现了大多的活人殉葬,奴隶殉葬也默认成为一种制度。

所以对于古代的皇帝而言,死后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银珠宝,名字名画,名贵玉器。还要有人服侍,有人溜须拍马,因此殉葬的人不仅是有大量奴隶,亲眷甚至是大臣。人一生,生不带来,但是古代皇帝认为死后是到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拥有的东西也能通过殉葬的方式带走。

古代用来殉葬的活人,基本不可能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的陵墓大小、规格甚至是开始在陵墓当中修建机关。殉葬制度也从一开始的“死殉”演变成为后续的“活殉”。由此见,陵墓的建造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殷朝时期,殉葬制度刚兴起之时,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一生都是在人们的附庸下生活,虽然声称自已以民为本,心系天下,但是他们也顾虑去了无人陪侍。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也怕去了寂寞,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的兴盛,主要还是因为那些达官显贵过分追求权势,妄图在死后享尽齐人之福所致。

当时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其实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他们眼里,即使奴隶是活生生的人,但是也与东西无异,所以在奴隶殉葬时,甚至都不是完整的身躯。

那个时期采用的是“杀殉”,沦为奴隶的人经常被殷商人作为祭品,与牲畜一起“处理”。处理的手段相当残忍,不仅仅“砍头”、“焚烧”甚至是“铁板固定”乃至是活埋等惨绝人寰的手段。他们认为只有统治者的命才是命,而奴隶与牲畜的区别就是会说话的工具人。

殷商时期出现非常多的祭祀坑,考古出来的人数多达上万人,坑中形态各异,像是活埋进去挣扎的样子,形态狰狞。活人进入到墓中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能够体面的留下身躯都是念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不仅仅是君王可用,就连一些权势滔天的大臣也开始采用活人殉葬,不仅仅是奴隶牲畜,还有容貌姣好的美女。这些权贵甚至开始通过殉葬的人数,规模来进行攀比,更多无辜的人因此牺牲。

又或许是因为“活殉”制度太过于残忍,被禁止了一段时间,殉葬的人数过多,对生产力影响很大,人们开始用稻草扎俑代替人殉,“活殉”因此减弱过一段时间。

明初时,明太祖朱元璋又开始了“活殉”,大概是受到元朝亲眷自愿“殉葬”的鼓励,下令将没有生育子女的嫔妃全部殉葬。无辜的宫女太监更是不计其数,没人愿意付出年轻的生命去“赴死”。挣扎面对殉葬时,无非就是被“吊死”、“毒酒”甚至是“灌水银”等残忍手段,这种还没有进入到陵墓之前就已经失去生命。

还有一种殉葬的方式就是活埋,大多数的人都是将手脚绑住,摆成固定的姿势在进行活埋。也有一些人是“箱殉”,将殉葬者关进棺椁中,这样的方式会使殉葬者禁锢窒息而死,整个过程非常痛苦,持续的时间大概几分钟,不仅是对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理的折磨。

也有一些殉葬者是成群的进入到陵墓中,在由外面的人进行封土,一只苍蝇的都飞不出去,这是墓室中陪葬的人只能在绝望中等死。随着墓室中氧气逐渐稀薄,一大群人在密闭的空间,几乎不到半个时辰就是开始出现窒息,直达死亡。

面对残忍无比的殉葬制度,即使皇帝给予了但是殉葬者的家人优待,不知这样的行为是对殉葬者的一种慰藉,还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找一个圆满的借口,授之以皇帝之香火,使之后代兴旺。但是这种优待是否落实到个人,无从得知。

清初,殉葬制度的受害者不仅是奴隶,官员和嫔妃,就连自己的母亲在殉葬者的名单当中。直到康熙12年,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才被明令禁止。即使这样,不能强制的要求殉葬人。另一种让活人自愿殉葬的形式得以发展。

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就被迫要为努尔哈赤殉葬,即使她有3个儿子,那怕他们没有成年,四大贝勒都逼迫其陪葬,最终在万般威胁下自尽殉葬,在陪葬清单当中,阿巴亥就是最典型的逼迫殉葬。

“殉葬”不是错,是时代的结果

古代的殉葬制度在进步与不进步之间徘徊,受封建制度的影响,统治者认为在这个世界拥有的东西,通过殉葬的方式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够拥有,所以需要大量的殉葬物资和殉葬者。要拥有这些东西还是需要“会说话的工具”。所以演变成为后来的以木俑和陶俑替代活人殉葬,这也是一种进步。

例如秦始皇时,就采用了大量的陶俑。大量的使用活人殉葬,必然使天下大乱,假设所有的陶俑军队都换成真正的兵马,那么大概秦始皇陵墓还没有建成,陵墓的主人就要换人了。即便如此,建造陵墓的七十余万人还是埋进陵墓当中。虽然秦始皇建造多数的兵马俑来代替殉葬的活人,但是用活人殉葬最多的人还是秦始皇。

虽然很少会出现活人在陵墓中等死的现象,大多数的殉葬者在得知自己要殉葬之前,都会在进入陵墓之前死去,但是一些残忍的统治者为了所谓的“祭祀”,还是会将大部分的奴隶活埋进陵墓,甚至会为了和先祖分享奴隶,不惜将奴隶“剁碎”,填入地基,这是“血祭”。

古代的殉葬制度可以说是十分残忍,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有权势的诸侯,也崇尚着这样的制度,吴王的女儿去世之时,因为怀着对女儿的愧疚,不但将葬礼办的十分风光,吸引百姓驻足观看,最后却将这些无辜的百姓一同推进墓里面,给女儿殉葬,这就是活人进入陵墓当中。

进入的陵墓的人越多空气就愈加稀薄,大家只能怀着无助悲哀的心里等死,甚至有人为了活下去,在墓里相互撕打,残害同族人,怕死的心态在墓中生成一个无数个悲剧。但是在陵墓中的结局就是在窒息而死,死之前还要感受人性的残暴,感受人心险恶。

即使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认为活人进入到陵墓当中的现象不存在了。还是有一些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的人们,他们会将觉得没有用处只会干吃白饭的人关入墓穴当中,认为他们已经“死了”,这不就是隐藏式的自己给自己“活殉”吗?

游牧民族兴起的“瓦罐坟”不就是活人进入墓穴的例子吗,年过60的老人就被埋进墓穴中,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吃一顿还要砌上一块青砖,直到墓穴全部堵上,老人在此绝望孤独的窒息而死。而且在子女的眼中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一代社会养一代人,一代思想影响影响百代人。

“殉葬”残忍,但已成为黑白

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古代的殉葬制度,我们虽然觉得十分残忍。但是站在当时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殉葬甚至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达官显贵希望自己死后到达另外一个世界,还是达官显贵,所以会有很多的殉葬品,殉葬人。

普通的百姓死后也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吃好喝好有人陪伴,或多或少也会有殉葬品。特别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嫁夫随夫,所以在夫去世之后,也不想一个人苟活在这世上,会自愿选择殉葬,所以这一制度的产生,就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我们站在历史的身后看殉葬,还是会同情甚至出现转瞬就要被害的紧张感。心中悲愤亦万幸,为殉葬制度的残忍感到悲愤,又为自己生在好年代感到万幸。如今“殉葬”在大部分人眼中已经成为“过去”,成为白纸黑字,原殉葬者的另一个世界皆是光彩。

1 阅读:41
评论列表

同同说

简介:想读更多,看更多细节,就来看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