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产后病第二十二之5

潘凤评健康 2024-01-13 11:18:20

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金鉴》云: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元坚云:梅核气之名,昉见《直指方》。前人或谓为噎膈之渐,盖在男子,往往驯为噎证,女子则多不过一时气壅痰结也。

《巢源·妇人杂病候》云: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渊雷案:

咽中如有炙脔者,谓咽物时自觉咽中如有小块肉,妨碍其吞咽。此即神经性食管痉挛,多并发于各种官能性神经病,如癔病、Hysteria疑病、Hypochondria癫痫、舞蹈病等。

官能性神经病,古人谓之气病,故称本病为梅核气,而《金鉴》释为七情郁气也。食管痉挛亦为恐水病(疯犬咬)之一证候,然非本方所主,以其病属不内外因(有细菌则是外因),非内伤七情所致也。

谓此病有痰涎者,因方用半夏、厚朴、茯苓之故,西医书不言此病有黏液,然食管为有黏膜之器官,痉挛时黏液增多,亦可想见。

此病妇女较多,男子亦有。古人或谓噎膈之渐者,痉挛久久不弛,致食管狭窄甚,则成噎膈矣。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原注帖帖,赵刻本作“怗怗”,今据徐镕本、俞桥本改。所引《千金》,出第三卷妇人杂治门。肉下有“脔”字。吞作“咽”。方后云:“一方无苏叶、生姜。”

《医心方》云:医门方,疗咽中如肉脔,咽不入,吐不出,方(于本方去苏叶,加橘皮)。

《圣惠方》云:治咽喉中如有炙腐,半夏散方(于本方加枳壳、诃黎勒皮)。

渊雷案:

《金匮》本条“脔”字,《脉经》作“腐”,《圣惠》盖从《脉经》,然《脉经》“腐”字,实脔字之形讹。

又云:治膈气胸中烦闷,痰壅不下食,紫苏散方(于本方加枳壳、柴胡、槟榔、桂心)。

又云:治心腹胀满,痰饮不下食,厚朴散方(于本方加陈橘皮、前胡、槟榔)。

《三因方》云:大七气汤(即本方),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

渊雷案:

七气之名,昉见《巢源》。云: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柈(即盘字),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云云。

然《三因》论七气,与此稍异,云:夫喜伤心者,自汗而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故经曰喜则气散;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时来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故经曰怒则气激;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营卫不通,夜卧不安,故经曰忧则气聚;思伤脾者,气留而不行,积聚在中脘,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故经曰思则气结;悲伤心胞者,善忘不识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故经曰悲则气急;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故经曰恐则精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七者虽不同,本乎一气,脏气不行,郁而生涎,随气积聚,坚大如块,在心腹中,或塞咽喉,如粉絮,吐不出,咽不下,时去时来,每发欲死,状如神灵所作,逆害饮食,皆七气所生所成。”

案:

《巢源》寒热二气,非关情志,故陈氏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专就情志立论,而沾出悲伤心胞,惊伤胆二者,所引经,当是《素问·举痛论》,惟文不尽合。所举七气证候,多非情志之病,其言原因,尤茫昧难信。惟半夏厚朴汤,为后世诸气剂之祖方,有多种官能性疾病,因情志郁塞而起者,本方速治之,故于此附详七气旧说。

《王氏易简方》云:四七汤(即本方),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节,呕吐恶心,并宜服之。

又云:妇人性情执著,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绝,产妇尤多此证。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妇人恶阻,尤宜服之,间以红圆子,尤效。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

《仁斋直指方》云:桂枝四七汤(于本方合桂枝汤,加枳壳、人参),治风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又云:四七汤(即本方),治惊忧气遏上喘。

又云:加减七气汤(于本方去紫苏,加桂枝、人参、甘草、大枣),治气郁呕吐。

又云:加味四七汤(于本方加茯神、远志、甘草、石菖、大枣),治心气郁滞,豁痰散惊。

《瑞竹堂经验方》云:四七汤(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琥珀末),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者阴户疼痛(四库本佚此方,今据丹波氏引)。

《证治大还》云:半夏厚朴汤,治积块坚硬如石,形大如盘,坐卧不安,中满腹胀。

《医方口诀集》云:三因七气汤,诸气不调而作痛者非一,或手足疼痛,走注如痛风,或拘挛搐搦,或腹膈掣痛不可忍,或寒热交作,或小便短涩如淋者,能审其证,皆可用之。

《方极》云:半夏厚朴汤,治咽中如有炙脔,或呕,或心下悸者。

雉间焕云:加桔梗、枳实益可也,又代苏叶以苏子,尤可。

《方机》云:半夏厚朴汤,治咽中如有炙脔者,兼用南吕。若感冒桂枝之证,而有痰饮者,桂枝汤合方主之,屡所经验也。

《险症百问》云:平常患感冒,咳嗽声嘶者,师曰:“平常风邪声嘶者,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投之则效。”凡咳嗽声撕者,咳嗽治则数日自愈,虽不药亦可也。声嘶者,痰饮之变也。

《导水琐言》云:水气蓄滞心胸而难利,用吴茱萸橘皮汤等而不通利者,可用半夏厚朴汤加犀角。又小疮、头疮内攻之肿,未至十分喘满,但腹胀而利水难者,用之尤妙。

《东郭医谈》云:疝气阴囊肿,后世家或用五积散加茴香,或用木香通气,或用三和散,古方家则用乌头煎,如是而不治者,诸医术尽矣,予尝以半夏厚朴汤加犀角治之。

《类聚方广义》云:此证,后世所谓梅核气也,加桔梗尤佳,兼用南吕丸。又治妊娠恶阻极妙,大便不通者,兼用黄钟丸或太簇丸,且用苏子,其效胜苏叶。

《方函口诀》云:此方,《局方》名四七汤,气剂之权舆也,故不但治梅核气,尽可活用于诸气疾,《金匮》但用于妇人,非也。盖妇人气郁者多,故血病多自气生者。一妇人产后气不舒畅,少有头痛,前医以为血症,投川芎当归剂,不治。诊之脉沉,为气滞生痰之症,与此方,不日而愈。血病理气,亦一法也。东郭治水气,用此方加犀角,得奇效。又加浮石,治噎膈轻症,有效。

雨森氏《治验》云:睾丸肿大如斗之人,诊其腹,必滞水阻膈,心腹之气不升降,因使服此方加上品犀角末,百日余,心下渐开,囊里蓄水亦消化而愈。又身体发巨瘤者有效。然不限此二症,凡腹形恶而水血之毒痼滞者,此方皆有奇效云。

孙氏《三吴医案》云:张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运,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小腹时疼,小水淋沥而疼,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上关尤搏指,此梅核气症也。以半夏四钱,厚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三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效。

丛桂亭《医事小言》云:一士人妇,猝患积,饮食不入口。夜中,延予门人,脉平稳,惟滴水下咽,则烦躁欲死,腹满,不能进药食。门人归,问方于予,予以所言考之。得非喉痹欤?曰:“非也,咽不痛。”问之看护人,则云昨日食饼后发。初,一医官治之,谢去,门人谓得非食滞乎,欲与中正汤,任令与之。次日,乞予往诊。即至其家,问之,则前夜饮医官之药,下咽难,吐之不出,大发汗而烦闷。饮门人药,则不如是之甚,苦痛似稍减,虽以一滴润喉,亦留滞难下云。诊之,无异状,仍与水试之,下喉如噎如呛,如欲从鼻孔出。问昔尝患此否,则病属猝起。见其暂时甚苦,旋即下去,问痛否,则不痛,但觉在咽中心口。看护者三四辈,抚胸按背,皆为之流汗,云心下有逆上之物,其呛势令腹气引张。因决为喉中之病,然窥其喉,又无他异。殆穷于处方,姑与半夏厚朴汤,得小快,更投之,经三四日,竟愈。

渊雷案:

此亦脏躁之一证,心下逆上之物,即西医书所谓癔病也。

《橘窗书影》云:某人,年四十余,患膈噎,食道常有物如梗塞,饮食至此悉吐出,支体枯柴,自以为必死。余诊之曰:“自心下至胸脘间,无凝结顽固之状,病方在食道。”因与半夏厚朴汤理其气,时时用化毒丸动荡其病,兼于大椎节下至七椎节下,每节灸七八壮。过五六日,觉咽喉间如火燃,试吞冷水,已无梗塞之患,自是饮食稍进,病渐愈。

0 阅读:3

潘凤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