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有过这样的忠告:如果我们提倡中医养生,治未病。那么中国人的寿命将来应该是世界第一。目前是日本第一。因为日本对中国中医药的研究比中国人更广泛与热爱。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这笔庞大的知识瑰宝不能让华夏儿女传承和发扬,这将是一个多么痛心的现实。
中国古代不仅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均寿命也是世界第一!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了1亿多。明朝末年,出现了很多昏庸无能的皇帝,致使社会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从而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清朝前期,天下刚刚统一,百废待兴。清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社会经济,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同时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
到康熙时期,全国人口达到了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1993年一则震惊世界的考古发掘的消息引爆全球,获得了全球关注。
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大墓,在这个巨大的墓室群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简牍,后来的学者称其为尹湾汉简。
在出土的尹湾汉简之中,最让考古学家感到震惊的是尹湾汉简中的《集簿》。这一本草书墨写的木简虽然只有短短的700字,但是把这一地区的人口普查工作做到了极致。
在汉朝时期已经把人口的基本情况统计的非常详实,为现代考古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依据,《集簿》的解读来看,在汉代尹湾村附近的百姓的寿命是很长的。
这个地方80岁以上的老人,年龄竟然达到了3.26%这个比例,这个比例比第六次全国人口大普查的年龄段高出了一倍还多;不仅如此,90岁以上的老人存活比率是第六次人口大普查人数的五倍还多。这两大数据说明汉朝时期存在的高寿的老人比现代人还要多,这个惊人的数字折射出了很多关于古人寿命的真实记载信息。
西医进入中国是让中国人短寿了!而不是长寿了!古代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国人的寿命一直比西方人的寿命长,同时期西方人的寿命甚至不及中国人的一半。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再来看一下古代英美两国的人口寿命,根据《大英百科全书》公布的数据,新石器时代平均寿命仅仅为20岁,古典时期(包括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增加到28岁。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二十世纪早期为30至45岁。美国《老年人口统计学与经济学》杂志曾在2006年给出了20世纪美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化曲线,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7.5岁,1930年达到60岁,1960年达到70岁,1990年达到75岁。
古代中国人寿命一直比同时期西方人长,意大利学者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在古代中国人按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依靠中医调理身体,其寿命一直比欧洲人寿命长。我说这话中医黑可能不愿意了,又要喷我了。但我们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
我们来看利玛窦在明神宗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中国人:“他们的饮料可能是酒或水或叫作茶的饮料,都是热饮,盛暑也是如此。这个习惯背后的想法似乎是它对肚子有好处,一般说来,中国人比欧洲人寿命长,直到七、八十岁仍然保持他们的体力。这种习惯可能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得胆石病,那在喜欢冷饮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见的。”
按理说现在中国和平日久,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寿命更应该长才对,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更应该超过西方人才对,可是在西医的主导下并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病人为什么越治病越多》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
西方人对他们的医疗手法一直在反思,比如抗生素的过度运用问题;癌症的过度手术问题;过度的放化疗问题等。他们在反思过程中却越来越发现中医的正确性,不停的向中医思维靠近!
而我们的西医们却把西方反思的当成是宝,在不断的推崇,而他们却一直说中医不科学,一直远离中医!
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到底是医学的发展还是倒退?现代医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疾病到底是在治愈还是用缓解在掩盖病因?医学的各种指标到底是一种指导还是一张遮羞布?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科技技术引导下的医疗他的科学性又体现在哪里?现代人类的寿命和古人相比,抛却战乱和瘟疫两大要素,现代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是在下降的。如果真的如大数据统计的那样:80%的人在生命的最后28天用尽一生积蓄。那作为一名医生,他的职责和使命又体现在了何处?
中医的最高境界——致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天地各得其所,一切就会安康和平。中医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身体的平衡就会自然驱除疾病。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医学文化足以让我们傲视群雄,为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刚从西医院里治好病出来就吹上了[得瑟]
不要瞎折腾,相信科学,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远离不良嗜好,等等等等,就是最好的养生。
相信科学,远离骗子。
几千年的中医平均寿命不到四十,活到七十比恐龙还稀有,还在这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