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要学司马懿,不要学诸葛亮

鸿朗说健康 2024-12-14 15:16:37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人生最后一战,大举伐魏。这一战前期,蜀军非常顺利,和魏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胜,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尤其是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引入包围圈,采用火攻之计,差点将魏兵烧成灰。然而,天降大雨,司马懿逃出升天,丢了渭南大营后,便下令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都禁止出战。

诸葛亮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想了无数招数,都没有效果。实在没办法了,诸葛亮派出使者拿着一个盒子和自己的一封书信,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盒子,看到是女人穿的衣服,不知何意,打开书信,看了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微笑着对使者说道:“诸葛亮把我当作女人对待吗?给我送来女人穿的衣服。”

司马懿于是欣然接受诸葛亮的礼物,还向使者致谢。话锋一转,司马懿非常关切地询问蜀军使者诸葛亮的饮食情况。蜀军使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于是如实告诉了司马懿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饮食状况。

司马懿不但没有上了诸葛亮的当,还成功套出蜀军使者关于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得知诸葛亮不分昼夜,操劳国事,连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小事都要管。然而,诸葛亮吃的非常少,只有数升。司马懿正是根据诸葛亮“食少事烦”,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演义中相关内容如下: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者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蜀军使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中被狡猾的司马懿套出了军事机密。他在回到五丈原蜀营后,向诸葛亮报告这次出差经过。这个使者向诸葛亮复命道,司马懿收下了礼物,还对丞相致谢,没有打听军事机密,只是关心地询问了下丞相您的饮食状况。

诸葛亮听后,知道司马懿的用意,也知道司马懿的城府太深了,能忍常人所不能,还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刺探情报,是一大劲敌。他为自己身死之后的蜀军担忧。

诸葛亮自己也深知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可是为了报答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不放心他人干活,凡事都亲力亲为。他并没有自己的私心,一切都是为了蜀汉,为了复兴汉室江山,克复中原,消灭曹魏,死而后已。

以上是演义中诸葛亮的饮食状况,在正史上也有相关记载。如在《晋书宣帝纪》中记载:

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正史上对诸葛亮的饭量有更明确的记载,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有人认为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在现代来说,已经不少了,为何司马懿却说诸葛亮吃的少呢?

如果按照现代一个成年人的饭量,每天几升饭,确实不少了,然而,东汉三国时期和现代的度量衡有差距。据度量衡相关书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换算如下: 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

因此,汉时的度量衡与我们现在的标准有很大区别,东汉三国时期的一升大约为现代的200毫升,大概是现在的200克。一升为200克,诸葛亮一天的饭量是三四升,相当于600克到800克。

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饭量大概是一斤多的饭量,然而诸葛亮仅仅吃半斤多粮食,自然远远不够。诸葛亮还是脑力劳动,消耗一般人还大。我们现代人,除了主食,还有不少副食、水果,一般不会缺少营养的。而古代物资匮乏,吃的食物单一,如果吃不饱,长久下去,很可能缺少营养。

公元234年,汉中,五丈原军营内,诸葛亮气若游丝,半躺在软塌上,干枯且蜡黄的脸上看不到一丝血色,干瘦的身体只有八十斤,软塌一侧的七星延寿灯熄灭了,帐内站着姜维、王平、廖化,还有一旁呆若木鸡的魏延。

诸葛亮吃力的说:“我的命该如此,不怨魏延将军。”“魏将军,你出账点兵迎敌,击退司马懿即可……”

魏延走后不久,帐外远处有人高喊:“成都特使到——”特使快步走进营帐内。后主刘禅关心的是诸葛亮死后能够继承丞相位置的人,不断的追问。诸葛亮说完了“蒋琬……费祎……”就咽气了。

后人评价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诸葛亮没有实现当初他的隆中对的设想,六出祁山均未能动摇魏国的统治,他后半生南征北战,事必躬亲,最终是积劳成疾而死。

《资治通鉴 · 魏纪四》记载,公元234年(魏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中原,与司马懿相持于五丈原。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济,导致无奈而返。

这一次诸葛亮在渭、滨分兵屯田,准备了比较充足的粮食,但耗了几个月,长期耗下去必将重蹈覆辙,于是多次出兵挑战,司马懿就是闭门不战。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刺激司马懿,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表面上恼羞成怒,上表请战,心底里就是不接诸葛亮的招,坚持按兵不动。

在军情十万火急的当口,司马懿对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只字不问军事上的事情,只问诸葛亮饭吃得怎么样,觉睡得怎么样,每天忙些什么事。

使者如实禀告:诸葛亮先生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受罚二十板以上的案卷,都要亲自阅览,吃得很少。

送走使者,司马懿告诉左右:“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清楚诸葛亮已经患病很久,吃得少,睡不好,整天忙,还能活多久呢?

不出司马懿所料,当月,诸葛亮就在军中病死了。长期与司马懿两雄并立虎掷龙拿的诸葛亮,最终输了。

他的对手司马懿则完全不一样,他知道自己斗智斗勇斗不过诸葛亮,年长诸葛亮两岁的他,决定跟诸葛亮比健康,比谁活得时间长。

他潜心跟华佗学健身功法五禽戏,无论在前线军营还是在河南老巢,一直拳不离手。长年征战沙场,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位大厨,不但保证吃好,更要保证吃得健康。

史载,有一次儿子司马昭火急火燎地跟他汇报前线战事,可司马懿端着碗鱼汤,有滋有味地慢慢喝着,司马昭急眼了,说:都火烧眉毛了,你怎么还有心思喝鱼汤。

司马懿嘴巴一抹说,就是天塌下来,饭总要好好吃的。

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曹叡曹真,都一直防着司马懿,曹操跟儿子交待后事时,就特地交待,司马懿要用,更要防。

司马懿登上三国舞台后可谓跌宕起伏,先后多次被曹氏家族一会儿重用一会儿弃用。他有极好的心理应对能力。

打仗,他对付诸葛亮用得最多的战法,就是耗,学乌龟,缩在窝里不动。然而,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之策。

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精彩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健康对一个人一个团体有多重要。

司马懿正因为懂得健康的重要,时刻不忘健身强体,他活到了74岁,靠健康长寿“熬死”了曹操三代人,得以掌控魏国,“熬死”了最强劲的对手诸葛亮,得以最终灭掉了蜀汉,成了三国时期的人生赢家。

读者们,若不相信,我们再回忆古代大英雄,老将黄忠,七十三岁,顿餐斗米十斤肉,征东大将薛仁贵,顿餐斗米,打败了东辽,十三年保住唐王,班师回朝,保住大唐的江山,官拜两辽王。还有楚霸王,他们都是顿餐斗米,这都是能吃饭的人不生病的缘故。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描述了赵王派使者查看廉颇是否还能被任用,廉颇为展示自己的体力和勇武,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然而,使者被廉颇的仇敌郭开收买,回去后向赵王报告廉颇虽饭量好,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老,不再召他。此典故常用来比喻年老之人是否还能有所作为,或表达对英雄迟暮的感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引用了此典故。

一个人最顶级的养生就是好好吃饭。有人曾问:“历史长河五千年,养生方式千万种,最切实可行的方式是哪种?”最高赞回答只是简单四个字:“好好吃饭。”儒家经典《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从古至今,吃饭都是人生大事。

一个人对吃的态度,能折射出身体状况,更能反映出人生的真实态度。

你有多久没好好吃饭?在2015年的一项科学调查中,发现人体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食有关。结论更是证明:饮食紊乱的人群比健康饮食人群更容易破坏自身免疫系统。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物正是每个人生命的传感器。食物看似渺小,却在无形之中藏着你的健康与运势。

《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提到了:“饮食、起居、运动。”饮食位居第一位,由此可见吃饭的重要性。吃饭时,若是思虑太多,很容易消耗元气,若是心中烦闷,会难以消化。要知道吃饭并不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胃口,更多的是感知幸福,维护身体的健康。所以想要长命百岁,就要学会好好吃饭。之前的每一顿饭塑造了当下的你,而当下的一蔬一饭,一饮一啄会塑造你未来的人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普通的男孩,下了班会认真的逛菜市场,挑选食材,亲自下厨做一顿可口的晚餐。到了周末时,更是会换着花样做一大桌子美食犒劳自己。就这样,平凡而普通的生活被他过成了诗和远方。在平稳而循序渐进饮食规律中,他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动力。工作上一路高飞猛进,取得诸多成就,生活方面更是井井有条,美好事情接踵而至。作家杨熹文曾说过:“一个人对待吃饭的态度,折射出来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好好做饭,好好吃饭的人,内心丰盈而充沛。

不仅能将平淡无奇的生活过得津津有味,更能创造别样的风采。一代文人苏东坡,经历了很多人不曾经历的磨难,却能在最糟糕的环境中品味最珍贵的美食。羊肉太贵,猪肉贫贱,便发明举世闻名的“东坡肉。”被贬炎热的惠州,甘甜可口的荔枝便是最爱,为此还有千古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在文化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诗词宝藏,在美食上,开创了许多新领域。但在人生态度上,更是让无数人敬佩。纵然颠沛流离,都能泰然处之,在逆境中寻找光明,在苦味中品尝那一抹甜。人生之路也许风雨无常,但一口一口吃饭,一步一步走路,你会发现一切困难都会烟消云散,一切困惑都会柳暗花明。好好吃饭,是淡定,是从容,是即使命运多舛,也要从容应对的精神和气魄。

其实关于好好吃饭,在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中,还有着许多说法,但最为经典的莫过于:人食合一。”很久之前,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易经》中也是将天、地、人立起来,将人放在核心位置。“人食合一”的观点便是由此而来!意味着用最好的身心状态,与食物同频共振,更好地从食物中汲取能量。你会发现,在很多寺院或是修行的地方,关于吃饭的规矩十分的多。饭前要先进行感恩,感恩国家之情,感恩父母之情,感恩众生养育之恩,感恩世间万物。感恩让身心变得柔软,让欲望变得淡薄,让定力变得十分足。当感恩之心充满整个灵魂,欲望便会逐渐脱离,食物也只会吃我们身体需要的那一部分。

如此一来,你会发现身体越来越舒服,精气神也会更足。《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最顶级,最切实的养生方式。世人寻寻觅觅,寻找养生秘方,长寿秘诀,寻找修行之道,却忽略了最简单的吃饭,睡觉!其实修行从未在远方,而在一粥一饭的烟火之中,在一昼一夜的休憩之间。正如千万第一完人王阳明曾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人生无处不修行。吃饭,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0 阅读:14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