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95卷第11期,《儿童痛风病例分析与营养干预研究》
2. 《中国儿科学杂志》,2022年第60卷第8期,《儿童嘌呤代谢异常与痛风早期表现》

前几天接诊了个让我直挠后脑勺的病例——一个3岁的小丫头,她妈妈抱着她进门时,小姑娘哭得眼泪汪汪,说自己脚趾头疼得像被"小蚂蚁在咬"。我一看,右脚大拇指红肿得像个小灯笼,碰都碰不得。
检查结果出来,尿酸值高达532μmol/L,远超正常值范围(150-357μmol/L)。
这么点大的孩子,竟然是痛风!
按理说,痛风这种"富贵病"应该是中年大叔的"专利",怎么会找上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娃?一问之下,这孩子的"饮食履历"让我直冒冷汗。
饮食习惯:小馋猫的"味蕾冒险"
小丫头的妈妈满脸骄傲:"我家娃儿胃口好着呢!啥都吃,特别喜欢大鱼大肉,一顿能吃半碗虾仁,炖猪蹄汤天天喝。

平时零食也不少,尤其爱吃各种坚果,花生瓜子嗑得比大人还多。"
这哪是在养娃,简直是在"喂痛风"啊!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食物都是"嘌呤炸弹"。嘌呤代谢后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但当体内产生过多尿酸,或肾脏排泄功能不好时,尿酸就会在血液中积累,形成高尿酸血症,长此以往引起痛风。

现代儿童的"豪华套餐":富贵病提前光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5-12岁儿童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已从0.9%上升至2.6%。
小时候,我们农村有句老话:"馋嘴的娃,招灾上门"。本来以为只是吓唬孩子,没想到还真有科学依据。
小孩子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代谢能力有限,高嘌呤饮食无异于给肾脏"加班加点"。
嘌呤"黑名单":这些食物要当"心头雪"
高嘌呤食物(每100克含嘌呤超过150毫克)包括:动物内脏、海鲜(特别是贝类、小鱼干)、肉汤、浓缩肉汁等。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肉类都是高嘌呤。鸡肉、鸭肉嘌呤含量比猪肉、牛肉低。

植物性食物中,豆类(特别是黄豆制品)、菠菜、花菜、蘑菇等也含不少嘌呤。
回到那个3岁小女孩的例子。检查她一天的食谱:
早餐:一个鸡蛋、牛奶、肉松拌饭加餐:坚果、饼干午餐:红烧肉、虾仁、骨头汤加餐:果汁、小鱼干零食晚餐:排骨汤面、猪肝、青菜

这一日三餐,简直是"嘌呤集中营"啊!
儿童痛风的"另类"表现成人痛风典型表现是关节剧痛,特别是大脚趾。但儿童痛风往往不那么"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儿童可能表现为关节不适但疼痛较轻、易疲劳、食欲减退、活动受限或偶尔低热。
正因为这些表现不典型,许多家长只当孩子是"长身体累了",耽误了治疗时机。
在儿童痛风诊断中,详细的饮食史调查和家族史询问至关重要。

打通"尿酸关":儿童痛风的治疗"三板斧"
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
饮食调整: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低嘌呤食物比例。每天至少饮水1500毫升,帮助尿酸排出。
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是碱性食物如西瓜、香蕉等。
药物治疗:儿童用药需谨慎。
急性发作期可考虑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长期降尿酸药物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生活方式调整:适当运动促进代谢,有利于尿酸排泄。
控制体重也很关键,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那个3岁小女孩在调整饮食、规范治疗一个月后,尿酸水平明显下降,关节疼痛也消失了。
大多数儿童痛风预后良好,只要及时发现,科学管理,很少发展为慢性痛风。
预防先行:孩子饮食的"明规则"
要预防儿童痛风,饮食上需要把握几条"明规则":
1. 均衡膳食:谷类为主,蔬果充足,适量优质蛋白质,少油少盐少糖。
2. 控制动物内脏和海鲜摄入:尤其是贝类、小鱼干等高嘌呤食物。
3. 少喝肉汤、骨头汤:炖煮过程中,嘌呤会大量溶于汤中。
4. 多喝水:帮助尿酸排泄。
5.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往往含添加剂,不利于代谢健康。

记住: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的饮食需要特别关注。
结语:从"病在口入"到"药在口出"
痛风古称"痛痹",《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膏粱厚味之人,脾胃多湿,久而生痹。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85%的痛风与不良饮食有关。
对于儿童,他们的饮食习惯正在形成,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
宋代苏东坡有诗云:"此身合是食中物,何事偏为口腹忧。"提醒我们不要被口腹之欲所困。
对于孩子来说,"病从口入"是真理,但"药也从口出"——科学饮食,就是最好的预防药。

与其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尝遍"痛风"之苦,不如从现在开始,管好他们的小嘴巴,让健康的种子在童年生根发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